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近代的两位声名显赫的国学大师、史学大家,王国维与陈寅恪有许多值得我们仔细学习和研究的地方。本文探讨了王国维与陈寅恪在考据上的观点和贡献,旨在加深对两位大师治史观之认识。  相似文献   

2.
田彬 《沧桑》2010,(1):138-139
作为近代的两位声名显赫的国学大师、史学大家,王国维与陈寅恪有许多值得我们仔细学习和研究的地方。本文探讨了王国维与陈寅恪在考据上的观点和贡献,旨在加深对两位大师治史观之认识。  相似文献   

3.
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1890-1969)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一度任教于香港大学.1941年冬,香港沦陷.陈寅恪打算赴英国接受剑桥大学之聘请,同时医治目疾,结果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进占香港、九龙,陈寅恪不得不困居九龙半年.这期间陈寅恪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日军占领香港后,他典衣卖物,可以说到了“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境地,只能靠朋友接济.  相似文献   

4.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长期以来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  相似文献   

5.
马奔腾 《史学月刊》2007,(12):124-126
近年新发现一批梁启超、沈兼士致王国维的书信,这些书信,原件是王国维自己保存下来的,后来由其家属转交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目前,除有的学术著作中引用过少部分内容外,尚未正式全部发表过。梁、王、沈三人均是在学术上有突出成就的国学大师,这批书信涉及到大师们的治学思想以及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些大事,因此值得认真关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1929年停办。曾任职于此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被称为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清华大学国学院存在的短短四年里,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现…  相似文献   

6.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广东兴宁人。罗香林在兴宁读完中学后,1924年到上海读书,1926年秋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获文学士,受教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朱希祖等大师。1930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专治唐史和民族史,同时就读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32年,受中山大学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的印象中,柳如是不过就是秦淮八艳之一,一个很有文采的妓女而已。可是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当时几乎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却在贫病交加中拼尽全力,用十多年的时间,由他口述助手笔录,写下8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相似文献   

8.
提起清华国学研究院,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院中的几位知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和李济。因他们辛勤执教,使该研究院在存在的4年里,培养了70多位学有专长的国学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古文字学、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如王力、陆侃如、刘盼遂、徐中舒、刘节、高亨、谢国桢、吴其昌、姜亮夫、蒋天枢等,为国学的继往开来做出了重大贡献。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执教,是1925年6月应聘,1926年7月到校任教的。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执教三年,有些事儿很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给人教益。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父陈三立、  相似文献   

9.
正季羡林说过,"在中国几千年的学术史上,每一个时代都诞生少数几位大师。是这几位大师标志出学术发展的新水平;是这几位大师代表着学术前进的方向;是这几位大师照亮学术前进的道路;是这几位大师博古通今,又熔铸今古。他们是学术天空中光辉璀璨的明星……我认为,汤用彤(锡予)先生就属于这一些国学大师之列。"了解汤用彤,可以成为了解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途径,可以从中学到国学大师的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10.
正提起敦煌,人们一定会联想起茫茫戈壁中那个美丽的月牙泉,还有那个秘境之地——莫高窟,或者是洞窟中让人浮想联翩的飞天,石龛中佛像静谧的禅悦,亦或九色鹿的传说。如今敦煌早已是世人向往的文化圣地,是诗与远方的网红打卡点。意外获得藏经洞文献1900年,王道士在清理洞窟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藏经洞。之后,他偷偷地与英国人、法国人进行多次秘密交易,从此,藏经洞中数万件珍贵古代文献,被外国探险家们整箱整箱、堂而皇之地盗运出境。以致国学大师陈寅恪顿足捶胸道:"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相似文献   

11.
正人物简介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著名诗人、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载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1927年王国维投湖自尽,众说纷纭中,陈寅恪在故友的纪念碑上留下这句话,他以"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赞誉这位大师。20多年后,双目已盲的陈寅恪解释了碑文的内容:"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  相似文献   

12.
近日读《大师——陈寅恪》,了解到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境遇凄然,但幸运的是遇到了三位“知己”。他们分别是当了他13年助教的黄萱,替他挨批斗的学生刘节,还有帮他整理200多万字《陈寅恪文集》的学生蒋天枢。  相似文献   

13.
陈辽 《钟山风雨》2012,(6):34-36
自中央决策高层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圃”后,“国学”一词颇为流行。有些人把“国学宗师”的称号不负责任地奉送给某些学者。但是,即使像季羡林这样的学术通人也不敢接受“国学宗师”这顶桂冠。其实,20世纪中国能够称之为“国学宗师”的也就是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人: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胡适、郭沫若、陈寅恪、顾颉刚、钱穆等,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4.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因无家室,便住到了同事赵元任的家中,吃饭也在赵家搭伙,日常一些生活琐事也都由赵元任夫妇代管。陈寅恪对此显然很满意,他说:“我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意成家。”  相似文献   

15.
赵荣华  赵照 《收藏家》2010,(3):43-49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之一,正如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先生文集》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先生的门生、国学大师黄侃禀性一如其师,恃才傲物,喜笑恕骂,无所顾及,时人称之为“疯师”、“黄疯”。《国学大师黄侃其人其事》介绍了他一些妙闻趣事。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2012,(10):116-121
国学大师沈尹默对自己的家乡湖州推崇备至,他曾经说:"那梦里的水乡,一叶轻舟,就可以到达角角落落。"国学大师沈尹默对自己的家乡湖州推崇备至,他曾经说:"那梦里的水乡,一叶轻舟,就可以到达角角落落。"确实,湖州有着别处无可比拟的阡陌纵横的水道。虽说游人未必能靠一叶轻舟行遍湖州各地,但经由西苕溪和大运河,水系确实贯穿了整个湖州。无论是子立高处的江南天池、剑池;充满野趣的下渚湖;烟波浩渺的太湖度假区,都渗透着"湖"这个字的灵秀气。再加上处处可见的翠竹、  相似文献   

18.
“史学二陈”陈垣与陈寅恪两先生,都是世界级的学术大师,堪称20世纪中国人文研究领域的两座丰碑。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对于这两位大师的评价,却有着天壤之别,呈现出“南热北冷”的倾向。对“南陈”陈寅恪先生的评价愈来愈高,研究队伍也日益壮大,“义宁之学”(陈寅恪祖籍江西修水,古称义宁)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几乎成为一门“显学”;相比之下,对“北陈”陈垣先生的研究,却显得有些门庭冷落,鲜人问津。  相似文献   

19.
文怀沙的"国学大师"头衔来自"文化江湖"的需要。这个江湖由一些附庸风雅的官员、暴发户等组成。他们没谁知道文怀沙的过去,也不了解文肚里的墨水,正是在这个"文化江湖"中,文怀沙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20.
彭大师饮酒创名画在我国画坛历史上有一幅油画作品,名为《你办事,我放心》。它是由我国当代著名油画大师彭彬主创,与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教授靳尚谊联合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