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夏天,世界伊斯兰联盟副秘书长阿不杜拉·纳赛尔访问西藏。在参观完拉萨“西藏清真大寺”后,他发表了一番感慨,他说我早就知道西藏拉萨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这里有很多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但我没有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虔诚信仰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徒,还有历史如此悠久的清真古寺,我在这  相似文献   

2.
正1985年,他像一枚飞碟,空降拉萨1985年,波普艺术之父、后现代艺术大师劳生柏空降中国;北京之后、在拉萨举办展览。这是至今令艺术家们难忘的冲击。当劳生柏试图用集成式的作品弥合艺术与生活间的鸿沟时,西藏艺术家才刚走出苏联式绘画的桎梏;他的展览当然震惊了拉萨,但其影响究竟如何评判?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前后,我在布达拉宫脚下度过了2000个日日夜夜。这是我从1963年第一次接触西藏,走进藏民族的生活中之后。在拉萨驻足最长的一段时光。回首往事,拉萨的色彩与旋律使我魂魄荡漾,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4.
一茶卡村 去年,一位同事和我谈起家乡的风俗,说到墨竹工卡县茶卡村的猪肉禁忌。他的一位女亲戚有事到拉萨来后,依然坚持村庄的禁忌,对猪肉是一点不沾。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在同事的引荐下,我来到茶卡村。这是一条非常偏  相似文献   

5.
去西藏     
去年暑假我谢绝了同学们去昆明游览世博园的邀请,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踏上了桂林至成都的火车。到成都以后,我改乘汽车再上拉萨。一路上风尘仆仆,难免有旅途孤独之感。可对西藏的向往,依然战胜了身心疲备。经过6天的车厢生活,终于捱到心中的圣地——拉萨。 刚走下汽车,就感觉眼中的拉萨与想象中的拉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少了内陆都市街道的喧哗,多了边陲小镇的清静。拉萨城里的面孔似乎都是陌生的。偶尔有一两个汉人打我身旁经过,我都会客气地对他们点头致  相似文献   

6.
99年9月,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邀请,澳大利亚众院副议长加里·内尔偕夫人访华,这是他第四次访华,期间他重访西藏,参观了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他首次访问西藏是在1992年。结束在西藏的访问后,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发表了如下看法和观点:七年──充满活力的增长与发展和巨大的经济变化与1992年相比,所到之处,西藏都发生了卓越的进步。拉萨、日喀则和江孜出现了新建筑,有学校、办公楼、百货商店和许多小店铺。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些地方我几乎认不出了。在我参观的每一个城镇,商业活动显著增加,而且,很明显城镇设施与7年…  相似文献   

7.
拉萨“搭的”真方便! 我站在喜玛拉雅饭店的大门口,用不了一分钟的时间就坐上了一辆“的士”真方便!这是我多年后重返拉萨的第一个感觉。 拉萨出租车的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儿。80年代初,拉萨交通还很闭塞,道路多是土路而且狭窄,市民出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直到80年代中期,拉萨才有了两条公交线路。进入90年代,拉萨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道路交通状况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但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而且变宽变长了。 拉萨城区面积只有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随着西藏自治区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8.
赵旭 《丝绸之路》2012,(23):43-46
我终于又到了拉萨!这是我来到拉萨后的第一句感言.多少个日日夜夜,西藏是我梦牵魂绕的地方,我向往拉萨,向往布达拉宫,因为这里是无数佛教信徒的心灵圣地,是大千世界人们心中爱与善的永久天堂.那天,拉萨湛蓝的天空格外深远,天外有天,我眯着眼睛眺望着九天之外的红晕,望着明明灭灭的宇宙万千.我知道,到了西藏,万物生灵就成了沧海一粟,我寻寻觅觅,想在这碧海蓝天里寻找一丝白云,然而什么都没有,蓝蓝的天宇上只有闪烁的太阳和悠闲的雄鹰.  相似文献   

9.
西藏近40年来,特别是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6年来,这里的经济确实发展了,城乡面貌确实改变了,雪域人民的日子正在变得富裕起来。我是一个藏族人,又在拉萨生活和工作了几十年。这些变化都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身经过的,我想把它告诉关心西藏、愿意了解西藏的朋友们!从拉萨的变化讲起拉萨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也是西藏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z始建十吐善赞普松赞干布时期,至今已有1363年的历史。那里有西藏历史和文明的象征布达拉宫、大昭寺,还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古建筑。但是,我想坦率地说,当1951年我来到拉萨的时候,这座城…  相似文献   

10.
从2009年至2014年,算起来,我曾在拉萨生活、工作也有近五年的时间。一直租住在老城区,紧靠大昭寺。每天清晨,在邻居们打酥油茶的声响中醒来,沐浴着朝阳,穿过炊烟袅袅的八廓街及大昭寺广场,去到朵森格路的报社上班。拉萨与内地有着两个小时左右的时差,下午下班时内地一般已显暮色,而拉萨依然阳光普照,只是光影变斜长了而已,我便混在转经的人流中,一圈、两圈……默默感知这座城市的脉搏。有时加班或值夜班到深夜,八廓街又是另一番样子。就这样,晨昏更替,日复一日,八廓街是我曾经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拉萨,两位画师的述说廖东凡沿着著名的拉萨八廓街,我去拜访宗教画大师多布杰。我和他31年前相识。那时我刚走出大学校门,分配在西藏做文化工作,有一项任务是联系拉萨城区的民间歌舞、藏戏、绘画团体。多布杰是八廓街业余藏戏团的主要演员,更是民间绘画组织的骨干。...  相似文献   

12.
正廖东凡老师走了,在北京的初春。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惋惜和悲伤一道涌来。窗外是北京难得的蓝天,这才感到一丝慰藉,有阳光护送着他。我知道,从1961年他到拉萨起,他就习惯了蓝天,习惯了阳光,灰色和阴霾会让他感到难受。此时,耳边响起:"小廖啦,您来啦!""小廖啦,很久不见!""小廖啦,您胖了!"这是三十年前,从拉萨繁华的八廓街上传来的。那天,应该是1987年夏日的一个早晨,廖  相似文献   

13.
在西藏各地农村中,我生活的时间最长、情况最熟悉、联系最密切的,是拉萨西边的堆龙德庆县,特别是县城附近的东嘎乡。 从1965年开始,西藏各地农村陆续铺开三大教育运动。“三大教育”指的是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当年十一月,我被抽调到拉萨西边堆龙德庆县的三教工作团,留在团部秘书科做文字工作。 有一天,工作团办公室主任叫我过去一下,走到他办公室门口一看,里边坐着一个胖胖的人,披一件呢子大衣,戴一付水晶眼镜。主任笑着说:“小廖,认识吧?这是林芝县委孙明才书记,现在是三教团东嘎乡工作队队长。”他这么一说,我一下子想起来了,那是4年前我进藏的时候,从格尔木跟他同  相似文献   

14.
协丰祥往事     
钟颖 《西藏人文地理》2007,(5):144-148,150
今年五月底,我有机会从云南丽江出发,经中甸、德钦、盐井.芒康、邦达、左贡.林芝,最终抵达拉萨,完成“大美西藏,茶马古道”的摄影创作,途中部分路线与当年云南马帮进藏线路重合。这期间,我结识了拉萨车队队长岗日,从他口中了解到,他家曾经是茶马古道上显赫一时的商号——协丰祥——一支有近500匹骡子的商队,爷爷与他的老父亲也是从丽江沿茶马古道往来滇藏。就这样,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我拜访了岗日的父亲,钟颖老人……  相似文献   

15.
画家裴庄欣曾在1994年重回西藏,尽管由于物质文明和商品化的进程,熟悉的环境变化了,但是他觉得“并没有失落感”。这一次他没有去拉萨以外的地方,虽然有点怅惘,但是他说“并不悲伤”。他觉得“连我自己都变了,连自己也不是中国国籍了,为什么要求这里的一切不会改变?”他说“我们没有必要感叹中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孙缨 《风景名胜》2013,(3):172-173
拉萨的一晚让人感觉舒适安逸。早上,胖子穿一件翠蓝的长衣来见我,我换上白色麻布小西装,我们准备在拉萨城里好好享受一下清晨的微风,午后的酥油茶。早餐厅里,我们和阿原见面了。阿原是我们的朋友,现在一直在拉萨工作,我们一路行程多亏他的策划。他已经为我们定了明天布达拉宫的门票,这样,我们的行程基本都安排妥当,后天让次仁开一趟纳木错,就可以胜利返回了。他后来抱歉地和胖子说,他只有上午几个小时陪我们玩一下,因为今天有一班  相似文献   

17.
旅行轶事     
A.我是干部,家里没牛 为了搭便车我们在距离拉萨600多公里的一个乡足足等了三天。与我们同住的还有一个叫王先的人,他是从内地来的。第四天,乡文化站扎干事来了,他戴了一顶亲友从拉萨捎来的大沿毡帽,这顶帽子挺适合他,使他显得比昨天神气多了。扎干事说起话来与别的草原人一样的大噪门,从他说话的声音里可以感受到他  相似文献   

18.
王郢 《旅游》2010,(8):70-73
一位拉萨的文化人说:生活在拉萨的人们已经脱离了世间,而超脱地过上了灵魂生活。他随后解释,他没见过比拉萨人更喜欢喝酒的族群,他们一边理所当然地怀有信仰,一边随波逐流地在酒中寻找忘我的超脱,正如酒神所代表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郑州这几天变天了,要下雨的样子。这让我又想起了"外公",去年他去世的时候是一个暴雨天。说是"外公",其实是我亲外公的弟弟,我们也叫他"外公"。他是从台湾回来的老兵,回来后在老家生活了19年,他回来时我小学一年级,他去世时我已经大学毕业4年。这19年里,他对在台湾的生活一直讳莫如深,从不提那边的生活与工作,我们只知道,他在台湾还是当兵,后来一直住在花莲县。花莲,很好听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听到这个地名我都有种异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邢步有(法名碧松),江苏人,1916年出生,进藏前系重庆缙云山汉藏教理院的一位学僧,后被派往拉萨学经。在哲蚌寺修行了8年后,取得了格西学位,后返回内地。1946年,被国民党政府派往拉萨,出任拉萨小学第二任校长。1949年拉萨驱汉事件后、他到印度、香港,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从事研究工作多年,邢先生长期旅居海外。反对西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希望西藏繁荣,对于西藏发展进程特别关注。听到许多西方媒体不符实际的歪曲报道,他将信将疑,忧心重重。2001年7月,这位年届85岁的老人再度进藏,拉萨的今天使老人耳目一新。他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惊叹:“没有想到西藏的发展如此之迅速!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做到了!”为此,才有了下面的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