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映楚文化研究最新成果的《楚学文库》共18本专著,已于1996年出齐。最近读到的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楚史所所长郭德维先生所著的《楚系墓葬研究》,乃《楚学文库》重头著作之一,倍感亲切。已为世人所艳称的大量精美、奇特的楚文物瑰宝,主要出于楚墓,楚墓自然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早在助年代初,考古学家王世民先生统计已发掘的我国东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墓葬总数中,楚墓的比例占到70%,到1990年,此书作者重新再统计,得出75%的结论,就是说,我国东周之墓葬,每四座中就有三座是楚墓,总数已超过6000之数,于此可见楚墓数…  相似文献   

2.
由楚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楚系墓葬研究》一书,是郭德维先生在三十多年的考古实践中,把大量的第一手田野考古材料收集归类,并结合其他地区楚墓发表的资料综合研究撰写出来的。这本书是专门研究论述周代楚国各阶层墓葬的学术专著,没有前人开先河,郭先生在书中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我们了解楚文化是从考古发现开始的。我们研究楚文化也是从楚墓材料中认识的。因此,这本书很值得了解、研究楚国历史与文化的学者一读。全书27万多字,分甲乙两篇。甲篇为楚墓研究,乙篇是楚系曾墓研究。甲将对楚墓的基本特征、时代序列、等…  相似文献   

3.
湖南楚墓巫黔之役与《九章》、《九歌》冀凡何介钧同志依据《江陵雨台山楚墓》的分期标准,将湖南一些地方的楚墓,依其墓葬礼器组合状况进行了分期研究。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他发现澄水流域澧县、临澧以西至慈利及酉水南之古丈一带的楚墓,其时代均属战国晚期之前段;...  相似文献   

4.
王世民 《江汉考古》2003,(3):91-93,79
本文评述现已发掘的东周列国墓葬中占大多数的楚墓的研究发展情况,特别是最近十多年出版的河南信阳长台关、淅川下寺,湖北当阳赵家湖、江陵望山、雨台山、九店,以及湖南长沙近郊等7部楚墓发掘报告的学术价值。其中尤其对2000年出版的《长沙楚墓》一书,作了详细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楚文化研究又一新成果--《新蔡葛陵楚墓》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育彬 《江汉考古》2005,(1):95-97,86
河南新蔡葛陵楚墓,是近年来淮河流域考古中新发现的一座战国中期大型墓葬。其墓主人为平夜君成,是与楚王关系密切的重要封君。墓葬结构复杂,并有陵寝建筑遗存。出土有包括青铜器、玉器、漆木器和大量竹简在内的各类随葬品,还有人殉现象。在科学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出版了《新蔡葛陵楚墓》一书,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考古资料所反映的楚国历史、葬俗、礼制、历法、手工工艺、书法艺术等诸多信息,是我国楚文化研究又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从河南淅川春秋楚墓的发掘谈对楚文化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 《文物》1980,(10)
1978年至1979年,在河南省西南淅川县丹江水库西岸的下寺,先后发现并发掘了一批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极为珍贵的青铜文物。以往在湖北、湖南等地都发掘了不少楚国墓葬,但绝大部分都是战国时期的,春秋时期的极少。淅川楚墓墓主人身分较高,墓葬最早的可到春秋中期。这对全面考察楚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淅川春秋楚墓来谈谈我对楚文化的一些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新蔡葛陵楚墓》一书于2003年10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葛陵楚墓的发掘经过、墓葬形制、棺椁结构及随葬器物的数量和特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是葛陵楚简的著录。竹简总计1500余枚,全部残断,但经过整理者的精心处理,照片大都清晰可辨。每一次新的文字资料的发现与公布,  相似文献   

8.
论楚人入湘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至喜、熊传新合撰的《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介绍了楚人在湖南的活动概况,并就楚文化问题谈了几点意见,谈到了“至于春秋时期楚人的墓葬在湖南的分布就更多了,如澧县、益阳、长沙、湘乡、衡阳、郴州,从南到北,都有早期楚墓出土。”从而说明楚人进入湖南的时间还要早一些。高至喜同志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中发表了《试论湖南楚墓的分期与年代》,把湖南各地出鬲、钵、罐或鬲、钵、豆陶器组合的墓葬定为春秋中期或晚期,进一步说明楚人进入湖南的时代当在春秋中、晚期。这一理论,给湖南楚史研究者与考古研究者影响很大。我们认为,他们把湖南早期楚墓的时代定在春秋中、晚期的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9.
2007年2月上旬,湖南省汩罗市文物管理所在配合基建工程中,发掘了一座东周时期墓葬(M1)。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分析,该墓属楚墓。  相似文献   

10.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唐虞之道》篇与《尚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804枚楚简,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现在,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已公开出版①,为学人们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是应该感谢荆门市博物馆和出版者的。考古专家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郭店一号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因而断定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其竹简字体有明显的战国时期楚国文字的特点②。这些论定,都是可信的。郭店楚简有许多篇与《尚书》有关。据我的初步统计,至少有《缁衣》、《成之闻之》、《唐虞之道》、《性自命出》…  相似文献   

11.
1974年冬至1975年春,淅川县博物馆在丹江下游库区南岸,先后发现和发掘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和青铜器。这批楚墓,数量较多,并且延续的时间也较长,对研究丹江下游楚文化的分布和特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下面就这批墓葬出土的器物(具体材料见本期简报),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发掘的河南淅川下寺楚墓,是一批很有研究价值的春秋楚墓。墓葬从南到北沿龙山山脊排列,整齐地分为五组,其中以居中的第三组规模最大。这组墓的主墓是二号墓,旁边有大型墓两座(M1、M2),中型墓一座(M4),另外还有殉葬墓十六座以及一个车马坑。墓中出土了许多带铭文的铜器,使我们有可能推估这组墓葬的墓主和年代。这组墓葬,已发表的主要是一号墓的材料以及二、三号墓的部分材料。三座墓中所出主要是两套铭文:一套是“王子午(令  相似文献   

13.
楚墓出土铜器的年代与铜器所在墓葬的年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已为许多考古材料所证实。但是,要弄清一座墓葬里出土铜器的年代早晚情况,却并非易事。出土的铜器只有极少数的有绝对年代可考,大多数铜器只有相对年代可考。这类铜器出于墓葬里,有的铜器的年代与墓葬年代一致,有的则要早  相似文献   

14.
吴辉 《江汉考古》2008,(1):90-95
从学术史的视角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沙楚墓一直对楚墓、楚文化、楚国历史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就墓葬本身的研究而言,长沙楚墓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作为楚文化区小型楚墓断代的年代学标尺,而楚墓的年代研究是一切相关研究的基石。本文就学术界自五十年代以来对长沙楚墓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逐一分析,找到了导致湖南(长沙)楚墓年代认识错误的症结所在。笔者也将再以专文探讨长沙楚墓年代以及相关历史专题。  相似文献   

15.
1993年冬出土的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竹书 ,共计 13 0 0 0余字 ,内容包括《缁衣》、《五行》、《性自命出》及《老子》、《大一生水》等多种重要儒道典籍 ,学术价值可与西汉发现的孔壁中经媲美。竹书材料于 1998年 5月一经公布 ,迅即吸引海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学科进行热烈讨论 ,相继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将古文字研究、简帛研究和古代学术思想史研究推向新的高潮。在郭店竹书的多角度多学科研究中 ,以简文的整理考释即文本复原工作最为基础 ,也最为重要。这一工作虽然已由《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奠定基础 ,但由于竹书内容古奥 ,其中有待…  相似文献   

16.
略论鄂东战国楚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东部的战国楚墓,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一些发现。由于只有少数的墓葬资料发表①。而武(汉)大(冶)铁路发掘的一批资料尚未整理编写,因而多年来人们对这个地区的战国楚墓了解甚少。1983年先后发表在鄂城发掘的三十座楚墓②、黄岗发掘的五座战国时期楚墓③,这些资料的报道比较详细,并对年代分期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使我们对鄂东地区战国墓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我们在江陵和当阳已经发掘了近二千座楚墓,它与鄂东地区的这些战国时期楚墓的文化特征有一定差异,本文主要以鄂城和黄岗两地的发掘材料为主,对鄂东地区的战国楚墓的分期、分类、文化特征等谈点肤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浙江安吉五福楚墓出土1件漆木瑟,丰富了江浙一带楚文化的实物资料。本文介绍了五福楚墓出土瑟的情况,对瑟的形制、年代、来源、等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与其他地区出土瑟的对比,认为五福楚墓瑟应有首越和尾越形制的底板,年代为战国晚期;而通过对瑟制作材料在本地情况以及墓葬和同出器物特征的分析,推测该瑟为自楚地带入本地的上士一级的用品。  相似文献   

18.
李德文  秦让平  汪欣  邓刚  杨亚宁 《考古》2012,(5):29-40,98,106,109
2010年4月发掘的白鹭洲战国墓M566为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墓主为女性。墓葬中出土一椁三重棺,以及铜器、仿铜陶礼器、漆木器及玉器等随葬品。墓主身份应不低于大夫级,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此墓葬的发掘丰富了战国时期皖西地区楚墓的研究资料,对研究安徽地区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巴东县李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东李家湾遗址中发现有周代、屈家岭化和大溪化三个不同时期的大批遗迹和丰富遗物。但最丰富和重要的是屈家岭化时期的遗存。发现了一批屈家岭化晚期的墓葬,从这批墓葬中出土的陶器与其它地区屈家岭化晚期陶器特征基本上相同。这批随葬陶器以薄胎泥质黑陶和灰陶为主,多饰弦纹,有鸭嘴形足小鼎、双腹豆、盘、碗、壶形器、盂形器、蛋壳小杯和高圈足杯。李家湾遗址是屈家岭化晚期遗存在三峡地区分布最西的一个遗址。  相似文献   

20.
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利枢纽加高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淅川县阎杆岭墓群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209座,其中楚墓30余座。楚墓皆为小型平民墓葬,出土陶器基本组合为鬲、盂、豆、罐,鬲、盂、豆、壶,鼎、敦、壶、豆或加盘、匜,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为研究丹江流域楚国小型墓葬的葬制、葬俗等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