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上林三官铸钱事见(汉书·食货志)“其后二年[按:即元鼎四年],赤民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于是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王官铸,钱既多,而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入其银三官。而民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好乃盗为之。”可知,铸币权专属中央,由上林三官铸造五殊钱,是汉武帝整顿币制的重要措施。但三官为何,分工职司如何,却一直不很清晰。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灌,钟官,技巧,六厩,辨钢九…  相似文献   

2.
从满城汉墓探寻赤仄五铢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仄五铢钱是西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之一种。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武帝时期铸造了郡国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三种。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郡国五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铸赤仄五铢,次年废郡国、赤仄五铢钱,专铸上林三官五铢。因此这三种五铢钱...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西汉也算是铸造钱币较多,变化频繁的一个时期。从汉初至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币制统一的八十余年间,先后更迭币制九次,颁行钱币八种。探研当时市面流通的主要钱币及其钱范特征,对进一步了解冶炼铸造技术在钱币铸造中的应用,以及钱币铸造与处于封建社会初期的西汉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等等,当会有所裨益。一西汉的主要钱币及铸币范模表现出的特征,大致可分两个发展阶段。前期:汉兴至武帝初年。据《史记》、  相似文献   

4.
从出土钱范探讨西汉五铢的铸钱工艺党顺民西汉五铢钱是武帝经过六次改革而定型的货币①,自西汉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历经西汉、东汉、三国、南北朝、隋等朝代,由于大小轻重适中,铸行长达739年之久,称为"长寿钱"。即使唐行...  相似文献   

5.
郑州地区汉代的民间铸钱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前期,由于长年战乱,人民亟待休养生息。因此,当时政府曾一度允许官商铸钱。于是便有许多官吏和商贾从事钱币铸造,到武帝时,就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独铸,使货币质量得到提高,在民间取得了信任。西汉末新莽时期,王莽托古改制,民间盗铸之风大兴,社会经济造成大混乱,加速了王莽政权的灭亡。近年来,在郑州地区曾发现两处新莽时期“大泉五十”铸造遗址。现根据出土铸范试析如下,以求就教。  相似文献   

6.
<正>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铸钱时间最长的货币,在两汉时期铸量极大。至今仍经常有大量出土。西汉早期由中央与郡国同铸。郡国五铢质量较差,中央政权铸行的五铢均精美厚重,文字方正端庄,朱字上下方折。五字交笔处缓曲。随后中央统一铸币权。此铸钱币中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划等记号,但版式统一。东汉五铢质量普遍下降,钱体多数轻薄,一般在3克以下,但文字与纹饰繁多,不拘一格。在笔者收集的各式五铢钱中,东汉五铢带纹饰者甚多,且各具特色。如环绕五字上下左右及五内的纹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铸行五铢伊始,在不改变铸行原则的前题下,连续进行了几次改革。先是元狩五年,令各“郡国铸五铢钱”。继而在元鼎二年(前115年),因“郡国多铸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紧接着,又于“其后二岁……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钢三官”①,彻底剥夺了地方政府的铸币权,完成了中央政府统一掌握铸币权的过程。对于汉武帝统一铸币权的原因和结果,即“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和“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两点,历来史家和泉界均深信不疑,沿袭…  相似文献   

8.
《中国钱币》2006,(3):42-42
2006年3月13日,山东省钱币学会会员、淄博市钱币学会理事、钱币收藏家陈旭先生,向中国钱币博物馆无偿捐赠一批古代铸钱遗物。此批古代遗存系西汉武帝时期的郡国五铢钱叠铸实物,有郡国五铢叠钱树残枝一件、毛坯五铢钱约二十余枚,以及钱币加工后形成的废铜渣块六块等。这些出土品为研究西汉山东地区的郡国五铢铸造情况,以及叠范铸钱工艺的细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同时,丰富了我馆铸钱遗物的收藏。中国钱币博物馆向陈旭先生授予无偿捐赠“荣誉证书”,以志表彰!陈旭先生向中国钱币博物馆无偿捐赠一批古代铸钱遗物$中钱研  相似文献   

9.
中国钱币学会和中国钱币学会陕西省分会于1988年10月1日至4日,在西安临潼联合召开了西汉上林铸钱遗址学术讨论会。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殷毅、中国人民银行巡视员牛春和以及钱币学、货币史学的有关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出席了讨论会。会议期间,陕西同志系统介绍了有关上林三官铸钱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他们对西汉五铢钱的断代及其铸钱遗址的研究成果,与会同志集中就上林铸钱遗址及郡国五铢、赤仄五铢和上  相似文献   

10.
面穿上一横画的五铢钱历来被认为始于西汉宣帝时期。陈尊祥先生在《中国钱币》创刊号上撰写《汉武帝上林三官五铢铜钱范的考证》一文,以翔实的考据,论证了上画五铢的版式始于西汉武帝时期,一反前人所识,言之有理,使人耳目一新。然而,该文提出:“五铢穿孔上加横画是武帝元鼎四年规定的新钱制,是与郡  相似文献   

11.
汉代叠铸法铸钱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叠铸工艺在汉初的半两钱、王莽时期和东汉的钱币铸造中得到应用,成为东汉至母钱翻砂法铸钱出现之前的一种主要铸钱方法.对叠铸法铸钱的相关遗物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发现最多的是金属制范盒,其次是在烘范窑内出土的叠铸范.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9件汉代货泉叠铸金属制范盒进行了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合金成分为以铜、锡、铅三元素为主.锡含量集中在4%~6%之间,锡的成分是有固定的配比,表明王莽时期货泉叠铸金属制范盒的制作应该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铅的含量在6%~12%区间内.这种铜、锡、铅的成分配比保证了金属制范盒具有一定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并使文字和轮廓清晰.通过对叠铸法铸钱过程的模拟试验,探讨了叠铸法在西汉早期被用于铸钱后,却未能在西汉中晚期上林三官铸钱中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叠铸法的生产效率不能与金属范铸造相比,叠铸法不能满足中央政权统一大批量、快速、低成本铸钱的需求.叠铸法铸钱能够保证所铸造钱币的质量,王莽时期对钱币质量的要求是叠铸法在王莽时期重新得到应用和发展的原因.与平板范竖式浇铸铸钱工艺中陶范铸钱相比,叠铸法具有很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在各类铸钱工艺中,铜范铸钱是一项有代表性的工艺,但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未得到冶铸界主流学术圈的认同。我们通过模拟实验,验证铜范铸钱确实可行,并对有关工艺的发展作了探讨。1.引言铜范铸钱是一项重要的铸造工艺,它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西汉早期的半两钱时期,兴盛于西汉五铢钱时期。而自王莽之后,铸钱工艺转向以叠铸工艺为主,铜范铸钱工艺逐渐失去了其在小器物大批量生产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尤其是冶铸界主流学术圈,对铜范能否铸钱一直存有疑问。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对古代铸钱工艺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另…  相似文献   

13.
田天 《史学月刊》2014,(4):39-51
太一是西汉重要的国家祭祀。秦及西汉武帝前的国家祭祀体系中并无"太一"神,自武帝初年,太一逐渐进入国家祭祀体系。元鼎五年武帝在甘泉宫修建泰畤,专祀太一,太一祭祀从此成为西汉最高国家祭祀。甘泉泰畤的设立,不仅为西汉王朝引入了全新的至上神,也带动了西汉早中期国家祭祀的最大变革。通过对至高祭祀对象与结构的改革,武帝全面变更了秦的旧祭祀格局,建立了汉家法式。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西汉钱币铸造的研究 ,多集中在陶范、铜范上。笔者在研究古代钱币铸造工艺过程中 ,发现汉代用石范铸钱是比较多见的 ,但主要集中在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 1 1 3年 )前这段时期。冶铸史界有人认为石范只是钱范的中间体而已 ,并不用于实际铸币。本文拟就发现的石范及相关问题试作探讨 ,不当之处 ,请有关专家指正。一、石范出土概况据查阅文献资料的结果 ,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石范粗略统计为一百余件 (数量不明的一些残块未计算在内 ) ,均为阴文子范 ,多数范上有浇注使用痕迹 ;范的形制上 ,除少数几件圭首形外 ,其余皆为长方形 ;石…  相似文献   

15.
嘉道时期是清代前期铸钱数量相对较多的时期。对于当时全国的年铸钱数量,张家骧先生在其所著《中华币制史》中,依据《户部则例》规定各钱局所设炉座、卯数以及每卯铸钱数量的多少,计算得出“嘉庆五年,全国铸造总额为二百零五万缗(又称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浅谈清代铸钱体系中的“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强 《中国钱币》2007,(3):46-48
在清代银钱货币体系中,清政府将制钱作为主要的货币调控手段,独揽铸造权力。在具体的铸造过程中,清政府“分卯鼓铸”,山将“卯”作为铸钱过程中的铸造数量与成本控制工具。呵见,“卯”在清代货币铸造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徐成  杨计国 《历史研究》2023,(1):49-72+220
汉魏六朝时期,郡国除按年度呈报包含地理信息的上计簿外,还不定期呈报图文并存的郡国地志(郡国图书),征戍官员也呈报四夷图书,中央据此修撰舆地图、全域性地志,构成地志系统。自东汉后期风俗传演变而来、由地方长官主导修撰的州郡地记,以及私撰专项地记如山记、异物志等,构成地记系统。南北朝时期,两大系统逐渐合流,形成图文并存的图记。北朝率先由中央主导编撰全域性图记,进而在隋唐时期形成图经修撰制度。这一变化是中央强化地方社会治理在地理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叠铸式陶质钱范是在卧式散铸钱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资料表明 ,叠铸式陶质钱范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在汉半两盘形铜母范上可捕捉到早期叠铸陶范的信息。但叠铸范在西汉早期并不占主导地位 ,在新莽钱币铸造中叠铸范逐步得以普及 ,东汉五铢铸造中叠铸范已成为主流。 1 986年 1 2月在陕西耀县有汉五铢叠铸陶范出土① 。东汉以后 ,我国东南部自孙氏吴政权起 ,东晋、宋、齐、梁、陈相继更迭 ,国都均置建康 (今南京 ) ,由出土与发现的六朝钱范以及铸钱遗物显示 ,六朝凡官方铸钱大多采取叠铸工艺。六朝时期虽然政权数易 ,但是在对铸钱和制范…  相似文献   

19.
西汉游侠的兴衰与汉代国家体制变迁有密切的关系。西汉前期,由于诸侯王存在问鼎皇权的威胁,汉廷坚持对具有地方割据性质的诸侯国实行严厉打击,直至武帝时取得决定性胜利,并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而原本产生于国家分裂时期、且在分裂状态中发展壮大的游侠群体却因此失去了赖以存活的政治条件。故此,在汉代郡国并行体制由以国为主向以郡为主的这一动态转变中,游侠也渐次式微。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8日,由湖北省钱币学会和中国钱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开展的“楚国蚁鼻钱铸造工艺研究”课题,通过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组织,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2001-2004年,由中国钱币博物馆牵头,多家单位共同组成的“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模拟实验研究”课题组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于2004年12月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组织的部级鉴定。然而战国时期楚国蚁鼻钱的铸造工艺,一直是钱币学研究领域的空白。蚁鼻钱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铸行的货币,由于其形状特别,文字下凹,在先秦货币中是最难铸造的。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