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南泉 《炎黄春秋》2014,(11):89-93
总的来说,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一步一步地向斯大林时期建立的后来逐步巩固与发展的高度集权体制回归,它对苏联社会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也是出现了“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一个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是美国新左派运动重要组织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和民主政治改革。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尤其是越南战争不断升级,该组织在60年代中期从追求体制内政治改革转向反战运动和反权威、反体制、反主流文化运动,甚至暴力对抗权力部门。美国联邦调查局以国家安全为由,借反苏反共的冷战话语和维护美国传统价值信念之名,对"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实行全面监控,并于1968年启动"反谍计划",通过渗透、误导舆论、心理战、法律骚扰等手段破坏和消解该组织的活动和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60年代末"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走向衰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联邦调查局对新左派等国内持不同政见者的打压,体现了美国国家权力与公民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苏联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评价一直是有争议的。多数同志持基本肯定意见,也有部分同志认为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策,是失败的政策。因此,要正确地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除了需进一步研究当时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情况,运动发生的过程及产生的后果等,尚需弄清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全盘集体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准确地确定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期限。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4.
林家虎 《安徽史学》2006,1(4):102-106
陈独秀的抗战政见以其"汉奸"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汉奸"事件后,他与中共的政治对立使其前期抗战政见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演化,其抗战理论与中共的抗战实践由脱离走向严重对立,由此从发动民众的全面抗战倒退到依赖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并最终走向悲观主义的泥沼.但抗战救国仍是他思想的主旋律,他仍为中国抗战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乌兹别克案"是苏联后期(从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发起的反腐运动的重要部分。由于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到苏联解体的进程太过迅速,因而"乌兹别克案"的意义并未得到学界应有重视。"乌兹别克案"是苏联解体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乌兹别克案"引发苏联国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与当时蔓延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冲突和族群政治进程紧密相关;考虑到其对于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精英和普通大众的广泛影响,反腐及其扩大化导致民众恐慌,反腐败的逻辑与计划体制产生矛盾,因而"乌兹别克案"客观上成为苏联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乌兹别克案"也是乌兹别克斯坦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6.
张君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而苏联是张氏长期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本文主要评述抗战之前张君劢对苏联对华政策的看法。与抗战后主张中苏两国加强合作不同,在抗战之前,张君劢对苏联始终抱有敌意和戒备之心,对苏联对华政策总体上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苏联国家列宁图书馆的建立及1918年到1937年的肃反、清洗运动中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遭遇。作为革命前的知识分子,在苏联国家列宁图书馆的建设中他们是组织者、参与者,在布尔什维克为巩固新政权采取种种措施进行的镇压运动中,他们又成了被审查者、被质疑者、被迫害者。  相似文献   

8.
《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被后人视为康有为推行其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而时人则目之为“康学”。但同为“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考”问世后所引发的反响却不尽相同。前者因问世较早,且没有涉及太多“孔子改制”等微言大义,故时人的评论基本上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出的;而后者因其鲜明的“改制”主旨,时人的评价也由学术转向政治。反对康有为变法者,因政见与康有为不同而对其学术大加攻击;支持康有为变法者,因政见与康有为一致而宽容、理解其学术,这其中所透露出的是戊戌时期学术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重新分析各类核心史料,认为在汉武帝统治后期的高压政治生态下,朝中并不存在所谓"宽厚长者"守文政治势力。石徳、张安世等人亲附太子刘据,是出于政治投机目的,极少数持不同政见的臣僚,也不能作为形成政治势力的判断标准。分析武帝、太子在巫蛊之祸前后的政治表现,也难以得出所谓宽厚长者亲附太子形成政治势力的结论。巫蛊之祸超越了汉武帝、太子两条政治路线之间的纷争,交织着皇权、新兴军功集团、酷吏、外戚四股势力之间的争斗,深刻的影响了西汉中后期的政局。  相似文献   

10.
克鲁泡特金是在俄国革命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具有相当魅力的一个人物。他的颇带传奇色彩的革命经历,他的独树一帜的无政府主义理论,他的渊博知识和在学术上的贡献,以及他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和道德品性,在他生前就吸引了持各种不同政见和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他的无政府主义信徒们对他奉若神明自不必说,资产阶级的各类代表人物和学术界人士也普遍对他表示尊重。早在上一世纪的八十至九十年代,一些国家的百科全书或百科辞典上就列有“克鲁泡特金”的专门条目,介绍他的生平与思想。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列宁,不仅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章太炎论述清代经学流派,以常州今文学派与吴派、皖派并列。章太炎宗古文,与梁启超不同,但双方也有共同点。梁启超、章太炎在1902年论修史,谈学派,互相商榷,因为都想从中国历史中寻找救国之路。即使政见不同,也会"不及择音";即使批判学术,还注意"攻击政党"。1902年以后,随着革命、改良的分野,情况就不同了。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围绕顾颉刚先生倡导的苏州甪直保圣寺塑像保护问题,中国学者、日本专家、甪直地方乡董、教育部等多方卷入其中,形成了一场长达数年的古物保护运动。最终,教育部出面解决此事。在运动过程中,针对顾颉刚"保存古物"主张,社会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回应:学者专家的赞同推广、地方乡董眼中的"迂阔之举"与天文学者眼中的"破除迷信"。通过梳理、解读甪直唐塑保护运动过程中的复杂面相,学术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关系得以呈现。此外,该运动对今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3.
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受到共产国际的指责,作为错误路线的领导人,几乎承担了全部责任。对此,他陷入困惑、迷茫之中而不能自拔。当他获悉托洛茨基的政见竟与其一致时,便有意引为知音,开始进行党内反对派的活动。然而,当托洛茨基提出以苏联为轴心、保卫苏联、损及中华民族利益的政治口号时,他便又质疑问难,与之格格不入了。发展到后来,他与托洛茨基分道扬镳,成为一个左冲右突、天马行空的独行客。  相似文献   

14.
张家康 《炎黄春秋》2003,(10):26-31
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受到共产国际的指责,作为错误路线的领导人,几乎承担了全部责任。对此,他陷入困惑、迷茫之中而不能自拔。当他获悉托洛茨基的政见与其一致时,便有意引为知音,开始进行党内反对派的活动。然而,当托洛茨基提出以苏联为轴心,保卫苏联的政治口号时,他便质疑问难,与之格格不入了。发展到后来,终与托洛茨基分道扬镳,成为一个左冲右突、天马行空的独行客。  相似文献   

15.
在朝鲜战争起源的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朝鲜战争是在苏联、中国和朝鲜周密的共谋下发动的,这种说法后来被称为"三国同谋论".但这种说法与最近公开的资料并不相符.本文以中国、苏联的新资料为依据对以往的"三国共谋论"进行了反驳,并得出结论:中国不仅没有参加策划朝鲜战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动这场战争持不赞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詹娜 《史学集刊》2012,(2):81-88
近代早期法国贵族间的附庸关系与中世纪的封臣制不同,它是以血缘和亲族关系构建起来的依附性网络,婚姻联盟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关系。然而,在法国宗教战争和福隆德运动的危机时期,贵族附庸关系受到政治势力、宗教信仰、双方政见、个人利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挑战,其稳定性不断削弱,王权则在此时乘机渗透到贵族附庸关系中,为后来中央集权、绝对君主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居民的行为是社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对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遏制环境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同时与公众的环境态度和行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态度是否会影响人们实施环境友好行为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在海口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居民所持的环境态度对其环境友好行为意向的影响。采用"新生态范示"量表(NEP)测量居民的环境态度,并根据环境态度倾向,运用K-Means聚类法将居民划分为近生态中心主义者、近人类中心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持不同环境态度者在环境友好行为意向与认知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前的犹太民族问题赵云侠19世纪90年代诞生的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犹太民族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对犹太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现代以色列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基础。然而,100多年来,对这场运动评价不一,肯定与否定者大有人在。持...  相似文献   

19.
杨增新和杨缵绪在新疆财政问题上的分歧与争论不仅反映了政见不同,更折射出北洋政府与新疆地方统治者在如何看待和治理多民族边疆地区主导思想上的差异和矛盾,反映了他们对新疆复杂社会的了解深度和对各族人民的根本态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明代中叶曾出现过的大改革运动及其失败,对运动的背景、条件和影响;对其主要领导人张居正推行政策政纲的内容,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及存在过的失误失律;对活跃在同一时期政治舞台上其他重要人物,诸如高拱、徐阶等人的政见、活动和作用,对张居正与他们学术和政治主张的协调和冲突,意识形态与政治举措之间的连锁互动;对近百年来学术界对以上问题的不同认识和争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