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芝加哥学派对犯罪空间分布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祝晓光 《人文地理》1988,3(2):71-75
芝加哥学派是迄今为止对犯罪空间分布理论贡献最大的学派之一。这个学派通过对城市地区各种社会问题的生态学研究,根据城市地区各种类型违法犯罪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城市地区犯罪空间分布的一些模式,并把城市地区违法犯罪问题与城市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人文地理环境相联系,试图从改善区域地理环境入手,解决城市地区违法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初步反映了一种区域综合治理的思想。为后来犯罪地理学、尤其是城市犯罪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本体解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国外著名学者的观点与权威性文献总结国外地理学社会论(学派)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观,重点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理论的思想与方法论,并力图用概念化结构模式(图)表示出来,作为理解城市社会-生活空间本体构成,以及进一步对其研究的解构理念。全文从地理学社会论创立解剖社会空间的思想观逻辑,预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规律的研究代表了当今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水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当代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评价与社区规划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的空间问题主要涉及到社会空间方面。地理学对其研究的核心是在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判识生活空间的质量与类型,并通过规划制定出社会-生活区域治理对策,以提高城市空间(社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对以上命题的探索涉及到当代社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前沿性研究。本文从综合理念与研究模式的角度,概括当代西方国家地理学对其的探索现状、研究内容、运用的方法论以及代表成果类型。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流派与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单回顾了关于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除综合性的分析外,将劳动力迁移理论归纳为四类分析框架,即二元结构转换理论,以个人决策、成本-收益为主的分析理论,受家庭、社会结构影响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环境与移民相关分析学派。对人文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的理解,以及近年来国内人文地理学在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与现有的成熟理论相比,当前国内地理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存在框架和核心的缺失,偏重于刻画人口/劳动力流动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外来人口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的影响,关注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对劳动力转移的条件、过程的研究不够。对地理学调整改变视角,发挥学科优势,参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兴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他是中国新人文地理学的倡引者与践行者之一。他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用现代新人文思想引领中国对空间对偶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创立了系统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学理。具体表现在倡导探讨空间(或地点)社会-文化空间秩序的构成规律,引领对人文空间的社会公正与价值尊严结构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他力践中国新人文地理学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的社会空间基础、结构与解构及其规划的系统理念与原理。他的以上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现代人文地理学领域中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以及城市社区体系规划等四大领域的系统研究中。人文地理学大师吴传钧先生生前在王兴中先生的前三部代表性力作《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和《中国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原理》的序言中,赞称填补了该三大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我国城市社会地理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城市社区体系规划原理》一书为城市空间规划提出了新思想。不仅如此,王兴中先生运用新人文思想对旅游资源景观和行为地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王先生积极投身于我国人文地理研究,成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生力军,通过他的具体工作,创办了我国唯一的人文地理学学术杂志《人文地理》,在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2001-2010年,在王先生的带领下,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学术会议几乎年年召开,积极地促进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王先生对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将载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册。  相似文献   

6.
李凡  黄维 《人文地理》2012,27(3):28-33
现代化、全球化和城市化催生了当代的怀旧现象,城市怀旧已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并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怀旧现象的研究状况,以及文化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城市怀旧研究已经渗透至诸多学科领域,国外文化地理学者从多个角度开展了城市怀旧的研究,但该研究在国内还十分鲜见。文章指出可以结合文化地理学及相关理论,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城市怀旧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互动作用,探讨城市怀旧空间的生成、类型、特征、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解读城市怀旧文化景观对于城市怀旧空间的诠释以及地方认同的影响,以揭示在城市怀旧空间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城市记忆、地理想象、地方认同和建构的互动作用机理。认为城市怀旧的地理学研究将拓展我国城市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视野,并对城市更新、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外对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宁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03,18(2):24-29
对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的研究涉及医学地理学、健康地理学(或保健地理学)。前者重在探讨如地方病、癌症等的地理生态、地理流行特点、环境病因和疾病制图等领域。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已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地理化学因素与地方病和癌症等的病因研究更为突出[2]。后者探讨社群总体健康水平与环境的关系。城市社会地理学出于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探源,研究城市不同区位(或社区)康体保护的水平以及对社区的管制。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也可称为城市保健地理。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已进入高消费阶段,对城市空间的康体性有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在此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其创新之处在于,摆脱了传统的与健康有关的城市宏观物资条件的分析,综合与康体有关的社群、行为、管理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引发了对城市保健地理方面的全面审视。本文在总结国外最新的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从探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水平的角度,全面对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力图用模式的形式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原理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城市结构增长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空间现象,而一直引起各方面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对西方各学派相关研究方法及成果的系统考察,从结构增长、空间组织、增长过程三个方面,以若干具体的原理,对城市空间结构增长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阐释,研究了新经济环境、技术要素的相关影响,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这一基本原理。本文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了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科学上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的经过在当前——出现科学学的时代——引起了很大的注意.莫斯科第十八次国际地理学会议之前,在列宁格勒地理思想史讨论会上,学派的问题是主要的论题.讨论会取名为"地理学的学派,各学派的民族特点和国际联系."(拉甫洛夫,德米特里耶夫斯基,1977).这一论题在地理学家中间引起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科学的分析越是接近现代,意见分歧就越大.当本文的作者深入研究地理科学史.把地理学的方法论当作学派的形成、斗争和更替的轴心研究其发展时,在过去这一观念是没有人反对的,但在现代  相似文献   

10.
犯罪地理学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犯罪地理学,因此,犯罪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本文系统地探讨了犯罪地理学的理论体系,认为犯罪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含有:①地理环境决定论;②环境论(月相说、星相说、地域说、犯罪地形说、折衷主义学派环境论);③犯罪时日论;④芝加哥学派的犯罪同心圆论;⑤犯罪区位论。通过犯罪地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希望有益于犯罪地理学的创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历史地理学界在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发展的学术史论述中,一般多提及"禹贡学派",这当然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仅论及"禹贡学派"对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影响而不及其他,会有以偏概全之嫌。这其中,学界对与"禹贡学派"同时(甚至产生更早且持续时间更长)、存在于南方(南京、杭州)的另一支一脉相承且影响甚大的学术力量——即1923-1936年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南高史地学派",以及1936-1949年间的浙江大学的"史地学系"诸学者的业绩多少有些忽视。本文认为,在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历史地理学的"史地学派",该派以张其昀先生为核心,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创建与学术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因该派的学会、刊物和大学的系科建制多以"史地"为名,且强调"史地合一"、"自然与人文并重"和"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的研究宗旨,故可称之为"史地学派"。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张晶 《人文地理》1997,12(1):39-43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本文对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现代趋向为三种相互补充的研究方向,即景观学派、文化生态学派及环境感应研究。本文又对文化地理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意在丰富、充实文化地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东西对话: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与西方政治地理学者的学术交流相对有限,这主要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以及中国学者对于研究课题政治敏感性的担忧,普遍缺乏对政治地理学研究内涵的理解。本文基于对中西方政治地理学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可能性的理解,指出以下五个在中国具有进一步拓展空间的政治地理学课题:广域行政与空间政治;国际关系与地理想象;边界冲突与划界研究;边界与边界区域研究;环境政治地理学。这些课题的开展不仅可以加强中国自身的政治地理学研究,而且对西方正在进行的政治地理学研究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地理空间到复合式空间——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城市在地理空间、网络空间上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这二者之间复杂作用关系,说明网络空间并非地理上城市空间功能的简单延伸,也并非现实空间的简单镜像;信息社会的城市空间是一种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复合式空间。城市空间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理学意义,地缘上的差异以新的方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高万辉  卢涛 《人文地理》2007,22(6):21-25
伴随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城市娱乐消费已逐渐成为大多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城市娱乐场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城市社会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学者的重视。为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社会生活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价值,本文立足于人文主义的角度,运用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以人文地理学的社区和场所体系为基础,全面探讨了居民对城市娱乐场所的空间感知。  相似文献   

16.
"流空间"的概念对于国内外城市地理学研究影响深远。本文首先通过对流空间概念的系统梳理,探讨了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城市地理学框架下诠释了流空间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理学流空间研究的综述,探讨了流空间概念中国化的必要性。最后,在系统分析中西方流空间运行环境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流空间概念中国化的基本途径。研究表明:(1)直接作用于某一特定城市与区域的是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所谓"场所化了的流空间"形态。(2)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以及转型期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中国的流空间运行规律更加复杂。因此,分析尺度不宜过大,聚焦于城市功能区尺度是比较合适的;(3)物流业、大型国企、大型民营财团与民企对中国化的流空间分析意义重大。物流产业的相关数据可以用作表征流空间背景下中国城市与区域联系基本格局的重要参量。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理学的“流空间”视角及其中国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鑫  修春亮  魏冶 《人文地理》2012,27(4):32-36,160
"流空间"的概念对于国内外城市地理学研究影响深远。本文首先通过对流空间概念的系统梳理,探讨了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城市地理学框架下诠释了流空间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理学流空间研究的综述,探讨了流空间概念中国化的必要性。最后,在系统分析中西方流空间运行环境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流空间概念中国化的基本途径。研究表明:(1)直接作用于某一特定城市与区域的是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所谓"场所化了的流空间"形态。(2)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以及转型期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中国的流空间运行规律更加复杂。因此,分析尺度不宜过大,聚焦于城市功能区尺度是比较合适的;(3)物流业、大型国企、大型民营财团与民企对中国化的流空间分析意义重大。物流产业的相关数据可以用作表征流空间背景下中国城市与区域联系基本格局的重要参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道齐  崔功豪 《人文地理》1996,11(Z1):49-61
中国城市地理的兴盛时期始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进入历史以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城市体系、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以及各期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政策。其重要的应用领域则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特别是70年代中期借助于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复兴,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社区空间共同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后现代地理学理论视野下,将乡村旅游社区空间划分为景观层面空间、社会层面空间和制度层面空间,并提出此3个层面空间共同演化的理论框架。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共同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路径形成前、路径形成、路径发展及路径停滞或衰落4个阶段,每一阶段机制的作用强度互不相同,并由此形成了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以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前卫村乡村旅游社区空间演化经历了路径形成之前阶段(1970年~1998年)、路径形成和发展阶段(1999年~2010年)以及路径锁定和衰落阶段(2011年~)。  相似文献   

20.
国外交通地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一直充满着活力与多样性,获得人文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采用Web of Science中收录1982-2014年的4840篇交通地理学论文作为原始数据,梳理了近30年的研究脉络,绘制了学科发展的知识图谱,系统地归纳了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交通地理学研究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国外交通地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日趋多元化,研究视角趋向微观化,质性研究突显;初步形成城市规划学派、理论地理学派、时间地理学派等六大学术共同体;出现社会、行为、文化和流动的诸多转向,呈现出人本导向、信息导向和交叉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