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2004,(6)
2004年4月24日,在博鳖亚洲论坛" 中国和平崛起与经济全球化"圆桌会议上,博鳘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说,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和平的发展,中国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将成为一个永不称霸的、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  相似文献   

2.
一个大国的崛起会导致国际关系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变动甚至导致战争。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引起国内外如此大的关注并不奇怪。而且中国的周边多事,崛起必然会牵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但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人口跨境流动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进程,上述人口的跨国流动也不可避免地席卷了中国,掀起了中国人口流向世界的热潮。同时,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也成为世界各国人士移居或工作的场所,这一波新的人口移动浪潮成为国际移民研究关注的对象。2005年6月10日至11日,在暨南大学召开了由加拿大亚太基金会(AsiaPacificFoundationofCanada)、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都市移民和整合问题研究会(ResearchofImmigrationandIntegrationin Metropol…  相似文献   

4.
刘琼 《沧桑》2009,(1):131-132
全球化将是各国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在和平年代,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斗争已经不再是人们对抗的首要手段,单纯的赤裸裸的国家硬实力的斗争也逐步隐形化,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软实力的抗衡。文化在这种背景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全球化以及反全球化运动的一种策略。所以,各国无论经济上发达与否、无论在政治上强大与否都不能放松文化建设,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战略。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神州》2004,(6)
中国需要崛起,中国正在崛起。在《特别关注》栏目里,相信《和平崛起的中国》一文,会引起大家的兴趣。作为一个明确而特定的论题,"和平崛起"为中共中央党校前副校长郑必坚2004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首度提出。随后,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使用了"和平崛起"这一战略术语。不到半年,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政界与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人类又跨越了一个历史门槛,置身于一个新的世纪。20年前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带来的勃勃生机,方兴未艾。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崛起,并日益与全球接轨,使中国不再封闭,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东方大国。占人类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应该走向世界,也不能不走向世界。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不同文化的接触必将日益增加。有过“东学西渐”的历史辉煌,又曾在“西学东渐”中大受裨益的中华文化,无须妄自菲薄,也没有理由夜郎自大,而应直面现实,直面世界,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发展创新,让…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一个发展、变革和转折的重要历史关头,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与国际法日渐结合,与此同时,中国也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面对并存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概括自己的任务,确定自己的目标。中国试图探索一条不同的发展途径,寻求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西方大国的崛起之路,和平崛起便是中国求索后的选择。这一战略顺应国际政治与国际法联姻的历史潮流,势必会继续推动二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王颖  戚建霞 《沧桑》2009,(5):127-128,149
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是这一时代的主题特征,二者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全球化是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和平与发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前提,全球化只能是它们存在和发展的产物或结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国际地位举足轻重。越来越多的中国符号出现在国际视野中,如何更好的塑造国家形象成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翻阅中国近现代史,在国家形象塑造这一方面,盛唐带给后人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即唯有政治清明、强兵富国、民族团结、对外开发、以人为本,方能彰显大国风采,令各国刮目。  相似文献   

10.
谷玲 《攀登》2007,26(3):88-91
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益不一致更加凸显,各国之间的经济摩擦日趋激烈。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以反倾销、反补贴、反保障措施为主要手段的贸易摩擦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而出现的这一历史现象,必须抓紧制定出相应对策,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1.
《攀登》2017,(1)
越是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越要警惕骄躁心理,越要坚持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出于战略利益考虑,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外部阻力和国内的自满情绪,中国应慎谈"崛起"。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换,中国应避免卷入不必要的国际纷争,坚持向世界展现和平、包容、大度、友好的形象,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艰苦奋斗,坚定不移地向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不断前进。即使到了中国有能力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主要影响力之时,中国也应坚持谨言慎行,成为一个区别于既往世界老牌大国、低调内敛、老成持重、受人敬爱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王河 《神州》2012,(20):20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已经成为上升为国家大战略的新高度、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国家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就是损害国家利益。维护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向世界说明我国和平发展的根本需求,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让世界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国软实力提升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霍功 《沧桑》2001,(Z1)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更应深化改革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国际竞争力 ,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蓝 《世界历史》2007,24(2):17-25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确立的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进行着挑战,但并未导致主权的终结。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各国经济联系愈加密切 ,东南亚华人卷入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对华人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展望未来 ,东南亚华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加入WTO后 ,给东南亚华人来中国创业带来商机 ,东南亚华人与中国的合作与交往会更加密切 ,华人经济作为当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在参与东盟、亚太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薛红焰 《攀登》2005,24(1):43-45
中国“和平崛起”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是近年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但是,这条道路的实践探索却早已开始,它源于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始于新中国的伟大建设,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对此,邓小平同志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通过正确解决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诸多问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成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现实基础,其中体现的科学思想方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炎黄春秋》2001,(1):2-2
人类又跨越了一个历史门槛,置身于一个新的世纪。20年前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带来的勃勃生机,方兴未艾。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崛起.并日益与全球接轨,使中国不再封闭,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东方大国。  相似文献   

18.
薛红焰 《攀登》2005,24(5):37-41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奠定了中国重新崛起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养料,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崛起问题的一个有益视角.从国家和平崛起视角重新透视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发掘和彰显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美国"成为全球化热门语词之后,中美关系的竞争反而越演越烈。贸易战争和黄海海域的军演纷争,只是表面争斗,其实,在双方为各自核心利益争夺的背后,  相似文献   

20.
朱慧 《神州》2012,(14):224-225
在新形势下的今天,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仍需要营造一个长期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就周边关系来说,与日本的关系十分重要;就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来说,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然而,20世纪以来日美同盟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不断强化,成为美国这个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与正在谋求政治与军事大国的日本相互利用、相互借重、妄图一同遏制中国的发展的重要工具。历史往往能给人启发,并能一定程度上预示未来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回顾20世纪初日英同盟的订立及终结,我们可以从中探讨当今日美同盟走向空洞化甚至终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