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飞 《安徽史学》2001,(3):38-44
本文较细致地考察了张謇与孙云锦、吴长庆、李鸿章这三个淮系重要人物的关系,指出张謇所以能从淮系幕僚到帝党中坚,从状元郎到实业家,与他本人早期的曲折经历和人际遇合有着很大关系.对张謇早期生涯和思想轨迹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夏冬波 《江淮文史》2006,(3):126-132
说到中国近代史,不能不提袁世凯,说到袁世凯,不能不提吴长庆。据吴长庆孙女、吴保初长女吴弱男《见闻录·袁世凯轶事数则》记载,“袁世凯系我祖父(长庆)义子,庶出,行四,我七八岁时曾见之,称之曰四伯。因袁童年好玩不好学,为父所不喜,我祖父则赏识之,谓可以习武,因乞为义子,移居我家多年。值南通张季直在我祖幕府中,即延其课袁读书。袁有胆识,敢于担当,我祖病重,由朝鲜任所,以遗折向清廷保荐,因获任用,由此腾达……”从这里可以知道,袁世凯很小时就到了吴家,是在吴家长大的,吴长庆对袁世凯有培植、举荐之功,且两家有世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3.
咸(丰)同(治)之交,湘军魁首曾国藩让其幕僚李鸿章组建淮军进驻上海,并保举李出任江苏巡抚,淮系军政势力由此肇端。故有人说:“淮为湘出,尤有水源木本之谊”。淮军成立后,尽管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中担当着“用沪平吴”的主力,起了独挡一面的作用,但从全局来看,充当镇压太平天国主力和元凶的是湘军,评功封赏的筵席上,淮系得到的不过是湘系口下的一点残羹剩饭而已。然而,到镇压捻军之初,湘消淮长的重大变化在清王朝的“天平”上得到醒目的连续显示。其要端可谓首见投赴战场的主力易湘为淮,再见于前敌主帅以李代曾。这种变化固然受着诸多客观条件的制  相似文献   

4.
对於清代同治末年光绪初年“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性质问题,在一些近代史著作和论文中,已有所评述。一度是“派系斗争”说较为流行,将这场争论视为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军阀,与以左宗棠为首的湘系军阀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爱国与卖国之争”说盛行,认为“海防”与“塞防刀之争,不是一般的策略分歧,而是维护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之争,“实质上是爱国与卖国之争”。也就是说,主张“塞防”者是爱国的,而强调“海防”的是卖国了。这些看法是否确切?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一二刘相争局面的形成和二刘大战刘湘(1890—1938年)与刘文辉(1895—1976年)是四川军阀史上的两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前者是“速成”(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系的首脑,后者是“保定”(保定军官学校)系的头目。四川军阀派别虽多,但能势均力敌,长期抗衡者则只有“速成”与“保定”两大“学系”。四川现代史上长达18年之久的军阀割据与军阀混战(从1917年刘存厚与罗佩金、戴戡之战起直到1935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上,贵州产盐鲜少,食盐依赖川滇粤淮等地输入。清朝时期,清廷推行盐政改革,川盐逐渐成为贵州最主要的食盐供给来源。民国时期,贵州沿袭清朝以来的盐政管理办法。1912年至1935年间,贵州政局纷繁复杂,先后经历了滇系军阀唐继尧,旧兴义系军阀刘显世,新兴义系军阀王文华、卢焘、袁祖铭,  相似文献   

7.
吴长庆是淮军名将、儒将,是1882年中国军队成功平定朝鲜壬午兵变、稳定朝鲜社会秩序的军事统帅.吴长庆与袁世凯叔祖袁甲三、嗣父袁保庆及袁世凯本人有着三代世交关系.青年袁世凯投军吴长庆部,受到吴长庆的特别关照和精心培养,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将领.吴长庆与袁世凯关系密切,袁世凯对吴长庆的恩情铭记在心.  相似文献   

8.
吴佩孚 《时代》封面第一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最强者”亮相一个中国军阀的肖像,出现在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照片下面有两行说明:“GENERAL WU”(吴将军)“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吴将军”就是吴佩孚。照片拍得很艺术,光头吴佩孚身着戎装,脸微微朝左,两眼炯炯凝望前方,看上  相似文献   

9.
说明:下文所录1917年6月下旬,黎元洪、李经羲分别与张謇往来电文四则,不见于国内公开出版的有关文献资料汇编,系笔者在民国初期江苏省南通县地方报纸《通海新报》上发现的,现全文抄录,略加校注,予以发表。黎元洪(1864—1928),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李经羲(1860—1925),时刚任国务总理;张謇(1853—1926),1913—1915年曾任中华民国农商总长与全国水利局总裁等职,后因与袁世凯决裂辞职回乡,时于南通经营地方实业、教育等事业。1917年上半年,以黎元洪、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因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的矛盾,形成所谓…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一年夏,黔军响应孙中山“援桂”的号召,以两混成旅参加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的战争,并参与孙中山在桂林筹备北伐的义举。这一事件,曾为贵州军阀捞取了“坚持护法”、“奠定西南”的政治资本。但“援桂”之役,既促成旧桂系军阀的瓦解,也使贵州军阀兴义系内部发生纷争和黔军将领派系间形成的重新组合。因此,剖析这一军事行动复杂的政治背景,以澄清黔军在“援桂”中的某些历史是非,是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封建军阀投  相似文献   

11.
夏冬波 《江淮文史》2007,(1):116-125
张謇,近代著名实业家,他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曾说过:“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我们不要忘记四个人……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吴长庆则是出身行伍的淮军将领,平定朝鲜“壬午兵变”的功臣。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却有着深切的宾主之谊——张謇曾入吴长庆幕下长达10年,宾主相知相携,情义笃深。  相似文献   

12.
夏冬波 《江淮文史》2005,(5):133-142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八套播放了百集韩国电视连续剧《明成皇后》,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剧中有关朝鲜“壬午兵变”的情节刻画得紧张激烈,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壬午兵变”与清政府以及淮军将领吴长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提起唐继尧,人们会很自然地把他同“云南王”“、滇系军阀首领”“、西南军阀头目”联系起来。的确,唐继尧是一个典型的近代军阀,民国初期的许多重大事件,他都参与并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军事之外,唐继尧还舞文弄墨,这与他留过学、受过西学熏陶有关,遗存《东大陆主人言志录》、《唐会泽遗墨》、《会泽首义文牍》等著述。俗话说,文如其人,诗以言志,拙文选取唐继尧青年、中年和晚年等不同时期的几首诗,通过对诗的解读,从一个侧面来观照唐继尧其人。游学东瀛加入同盟会唐继尧(1883—1927),字蓂赓,云南会泽人,6岁入私塾,15岁中秀才,曾…  相似文献   

14.
军阀统治是近代中国的一大特点,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更是军阀混战的温床。在辛亥革命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四川军阀之间发生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而二刘之战则是四川军阀混战的高潮。所谓二刘之战是四川军阀刘湘与刘文辉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刘湘与刘文辉都是四川大邑县人,二人是堂叔侄关系,刘文辉是刘湘的么叔,但刘湘却要比刘文辉年长六岁。刘湘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在川系军阀中属于“速成系”。刘文辉毕业于保定军校,在川系军阀中属“保定系”。刘文辉投身戎武之时,刘湘早已是少将旅长,刘文辉虽不在刘湘系统中任职,但…  相似文献   

15.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万历二十年(1592),潘季驯曾经四次任总督河道。他不辞劳苦,经常深入工地,对黄、淮、运三河进行大量调查,提出综合治理的原则:“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于入海,则治河、淮  相似文献   

16.
以刘显世的登台为开端的兴义系军阀在贵州实行了十三年(1913—1926)之久的残暴统治。这一时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成为贵州近代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兴义系军阀集团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是什么?它的形成过程及早期统治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研究贵州军阀史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对贵州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到兴义系军阀统治基本确立的一段历史(1912年至1915年)作初步的分析,以期使  相似文献   

17.
韩华有过的辉煌发韧期(1882—1927年)韩国华侨称自己为韩华。韩国何时开始有华侨难于考证。1882年清政府派吴长庆将军率大队清军援助朝鲜政府,有部分商人随军行动办军需,应是华侨大批进入朝鲜半岛的嚆矢。是年,朝鲜政府与清政府签订《朝清商民水陆贸易章程》,华侨得以名正言顺在汉城、平壤、仁川、大邱、光州等大城市经商。1887年,清政府任命吴将军随员袁世凯任“总理朝鲜商务”,袁干练精明,恪尽职守。在他的统领下,华侨商务迎来第一个繁盛时期。韩华们提供了朝鲜国民绝大部分的日用品。他们还在当地开矿务农,从山东引进种菜技术来朝鲜。朝…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发生过一段较长时期的军阀混战。由于军阀混战,人民受尽了百般蹂躏。在这军阀混战时期,统治贵州的军阀,先是以刘显世为首的兴义系,后是以周西成为首的桐梓系。军阀纷争,战争连年不断,部队往来频繁,苛捐杂税繁多,官绅乘势敲诈,歹徒趁机劫掠,加之天灾频临,疾病丛生,人民便陷入灾难深渊,长期处于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的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19.
南通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以吴文化为主,以淮文化和海洋文化为辅的复合社会意识形态。南部受吴文化影响较大,装饰风格以疏朗通透为主,造型以古朴见长;北部受淮文化影响大,装饰风格以拘谨端庄为主,造型局部夸张;东部沿海地区除受吴文化影响外,又同时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装饰风格以热烈为主,造型以繁复见长。  相似文献   

20.
《沧桑》1996,(5)
裴度,字中立,唐河东闻喜人。出生于世家望族,书香名门。受其家族传统薰陶,自幼饱览史籍,博学广识。唐宪宗贞元五年(789),裴度26岁,即“进士擢第,登宏词科,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连中三科,由于“对策高等”,授为河阴县尉,不久迁为监察御史。元和初,因参加平定剑南刘辟叛乱有功,被唐宪宗召为起居舍人。元和七年(812),裴度受命以宣谕使身份劝慰田兴归顺唐朝中央节制,因功擢为御史中丞。此时,裴度以力主削藩,维护国家统一,引起藩镇割据者憎恨,元和十年(815)六月遭藩镇将领王承宗、李师道所派刺客暗杀,身受重伤,更为宪宗器重,任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作宰相。 元和十二年(817)十月,淮西吴元济叛乱,裴度被任命为蔡州刺史,赴淮西四面行营宣慰招讨处置使,担任了讨伐淮西的总指挥,他力排众议,坚主讨伐,并“请以身督战”,排除宦官干扰,整顿军旅,使“军法严明,号令划一”,军威大振。他还与唐邓节度使李愬精密筹划,出奇制胜。先由李憝轻兵疾进,奇袭元济老巢蔡州城(今河南汝南),以迅雷之势活捉了吴元济,取得了淮西大捷。裴度又乘胜向叛军展开政治攻势,逼使王承宗归顺。次年,在裴度的细致筹谋下,以奇兵消灭了盘据山东的李师道叛军,使唐朝又恢复了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