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孔子《论语》中"仁者"与"智者"的分析,说明了儒家为学成道的过程和儒家人格修养所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正遥想古代,自然环境比现在好得多,但古贤们却也知道如何保护环境、怜爱动物、珍惜树木及管理水源、厕所、生活垃圾,在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理上有时甚至过于严苛,古人的环保意识与现代人相比在某些方面反而更原生态,值得我们借鉴。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杰出的"环保主义者"。孔子哲学思想最重要的是"仁",他大力提倡"仁者爱人",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包括对待动物的态度上。《论语·述而》里  相似文献   

3.
刘文一 《神州》2013,(14):35-36
在《论语》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孔子对内心塑造的要求内涵,归结起来就是"诚"心,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现今社会,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经商者,"诚"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品德。《论语》中有多处提到"诚",且大多强调内心的"真诚"。本文通过总结《论语》思想,从"孝悌"、"君—臣"、"师生"之"诚"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关于"诚"的思想,以及"诚"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娣彤 《神州》2012,(36):12+14-12,14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约12700个字,但正是这短短的一万余字,却可以说是处处有金,字字皆宝,这二十个篇章就是一座巨大的智慧宝库。孔子,这个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以他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审视了大千社会的方方面面,留下了《论语》这本历万古而常新的智慧宝典。影响着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的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首创私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软件”:《论语》。《论语》传遍了全世界,年年再版,成为人类思想宝库的经典之一,其人精神和教育理念,影响了世世代代。孔子被推举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6.
刘泽华 《炎黄春秋》2012,(10):71-76
一、"天王圣明"的思想意义在中国学界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道"与"王"是二分的,在儒家看来"道"掌握在孔子手里,因此孔子是最高的思想权威。这种看法从孔子在世时就逐渐兴起。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后来孟子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更明确提出"道高于君",孔子则是道的化身,自然也高  相似文献   

7.
黄文丽 《沧桑》2013,(2):13-15
"正名"作为《论语》中孔子提出的政治理论之一,多被认为是孔子政治理论的核心。近些年的"儒学热"中,不少学者大力提倡孔子"正名"思想,并把其作以现代的阐释。本文认为,这不足以使我们认清孔子的"正名"思想。还容易使人对孔子"正名"思想产生误解。本文通过对孔子"正名"思想的基本内容的梳理,从而说明当时的政治环境与孔子"正名"思想的不适应,"正名"思想不但不足以为孔子挽救春秋乱世,亦不能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观或政治观来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其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中就可体现出来。然而"仁"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但他却把仁思想进行扩展、丰富。本文从孔子"仁"思想的社会背景、"仁"的内涵、"仁"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领导思想,被朱熹高度概括为"三纲八目"。学术界认为,孔子仅仅是一位世间智者,其思想的最高层次就是政治伦理,受这一成见的影响,《大学》所具有的超越精神一直未能被发现。所以,从孔子整体思想出发,结合中国的哲学传统,重新阐释《大学》的"三纲",以发现孔子哲学的最高宗旨,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论语》自东汉起跻身儒家经典之列,至南宋时,经理学大师朱熹之手位列"四书",是儒家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同时也被公认为认识孔子和了解孔子思想最可信、最直接的原始资料。《论语》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海外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是最早进入欧洲视野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早在16世纪末,传教士利玛窦已将《论语》翻译为拉丁文。1687年,由耶稣会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在巴黎出版,其中包含《论语》的部分章节。《论语》的欧文译本众多,以英译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不过,在主要欧洲语言译本中,《论语》德语译本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要推举一部最负盛名的德语译  相似文献   

11.
通过汉代各家《论语》异文资料的详尽比勘,在文献记载基础上,我们认为郑注是杂糅三《论》而成的,而不属于单纯的某一《论》。郑注注重经典义理的阐发,注重礼仪制度的诠释,注重交代孔子言行发生的具体背景,同其他《论语》注相比,更有助于我们再现历史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12.
子张从政辨     
本文对“子张终身未仕”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文献不足征的情况下不能妄下结论。笔者通过考察《论语》及大小戴《礼记》中“子张问政”的条目,发现子张向孔子问政的次数远大于同是问政的子路、子贡、仲弓、子夏,而他们问政都是在已经从政之后的切事而问,这可以推断出子张的问政很可能也是从政后的发问。结合《大戴礼记》中孔子对子张“不弊百姓”的评价,我们可以推断出子张曾经从政,并且孔子对他提出的戒急戒躁的从政建议,也与《论语》中记载的子张性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上博楚竹书《仲弓》篇记载有与孔子历史观、入仕观相联系的内容,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另外,对比《仲弓》与《论语》的有关记载,可知《论语》在编定过程中,孔门弟子曾对孔子言论予以选裁,《论语》编纂有其内在取舍标准。这一标准即在于巩固孔学的根本与核心。《仲弓》篇为我们认识这些问题,了解《论语》一书的编纂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于丹在百家讲坛说《论语》,以惊人速度成为文化明星。那些排着长队购买《于丹<论语>心得》的读者,跟很多年前排着长队购买文学史上最晦涩作品《尤利西斯》的读者,何其相似。这种轰动效应,一方面要归功于电视这部万能机器——有关《论语》和孔子的著作,我们的书店里  相似文献   

15.
王婷 《黑龙江史志》2014,(12):29-30
本文通过梳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进而对《论语》中的"君子"进行分析。首先,对君子涵义的演变进行了梳理,粗略概述了君子的品德。其次,认为《论语》中"君子"可以分为身份意义的君子,道德意义的君子和智慧意义的君子,并分别予以阐述,并且都通过引用《论语》中的原文进行论证。重点分析了道德意义的君子所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高文圣 《神州》2013,(10):165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经典古籍,它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史料,更是一座语言宝库,其中不乏关于修辞学的珍贵材料。孔子的修辞学思想形成于古代汉语修辞学的萌芽时期,在汉语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其中孔子提出了"修辞立其诚",是修辞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古代修辞学的精髓所在。孔子还提出了"正名"思想,、"文"与"质"相统一的思想,都是与儒家道德观念相一致的。受"修辞立其诚"思想的影响,孔子的修辞原则表现为得大方体性,即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行为要注意环境、对象、态度、社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事君数,斯辱矣",孔子的这句名言,其实是对"人治"的总结和体会。孔子毕竟是"圣之时也",对人情世故有着最透彻的观察,对荣辱贵贱有着最深刻的感悟。一部《论语》,有不少的篇章可以用来给孔子"圣之时也"的评价作注脚。譬如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即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原则,反对跟别人走得太近,过于密切。  相似文献   

18.
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被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崇为"至圣"的圣人,而毛泽东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其进行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使其恢复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身份。孔子《论语》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毛泽东却指出其中具有"民主性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19.
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可补充后代学从残存的郑玄《论语注》等材料中辨别《古论》、《鲁论》、《齐论》异同的不足。今本《论语》中属于《鲁论》的部分,或《鲁论》对古《论语》解读的一些内容,是从今本《论语》中难以辨别和看到的,但幸运的是竹简本《论语》的出土提供了一些线索,从中可看出一些端倪。竹简本《论语》“君子于义,小人踰于利。”一句与今本《论语》在字上就有差异,笔认为竹简本中此句当属《鲁论》,“踰”应理解成“超过”、“超出”的意思,这种理解是与孔子思想相符的。  相似文献   

20.
李聪颖 《神州》2014,(18):25-25
孔子在《论语》中充分得论述了"孝"的思想,对如何行孝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认为"孝"是实现人道之仁德心理情感基础,百行孝为先。研究《论语》中"孝"思想,对加强个人修养,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