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刚 《史学月刊》2015,(2):22-29
秦代编制作徒簿的机构有授予方的司空和仓,但二者分工不同;接收方包括库、田官、畜官、少内、属乡等。作徒簿分为临时付受与月度统计两种。秦代各级地方机构对刑徒管理的分工为:郡提出指导原则,县掌握本县刑徒的数据,县属机构负责具体管理。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徒隶是一个阶层的泛称,但在司法行政文书中则有特定的内涵,司寇不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2.
秦汉军中设有"司空"之职,负责行军宿营和攻城、守城作战中的土工作业以及对犯法吏卒的拘禁和审判。战国后期至汉初,此类官职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务部门的"司空"兼任,平时办公,战时随军出征。这是西周春秋大臣身兼民政和军务的延续,也是上古政治及官制重要特点的遗存。战国以降,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逐步确立,施行文武分职。作战部队中的"司空"也逐渐脱离了军政不分的状态,西汉中叶以后改称"军司空"、"军中司空"、"营军司空"等,成为专职军官。东汉以后,军队中的"司空"组织不再见于记载。  相似文献   

3.
1973年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对西汉的赋税、徭役制度以及荒政的研究弥足珍贵,经过一些专家的释文考证,使我们对简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疑难的问题,而且专家们的解释彼此都有歧异,所以仍然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我也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职役”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是马氏对中国历史上“徭役”类型化的深入理解,极富学术洞见力。但若将职役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进行史学研究仍有若干问题需要深入讨论并解决。职役不是历代赋役制度中对徭役体系或某种徭役的惯用称呼。虽然马氏主要关注宋代的徭役,但“差役”才是宋代语境中的惯用概念之一。在明代,里甲、均徭、驿传、民壮“四差”,以及正役、杂役的分类方法才是明人对本朝徭役制度的认知方式。与宋代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5.
秦至汉初的县行政机构主要分为县廷内的曹和县廷外的官。目前的材料显示县廷内设有户曹、仓曹、司空曹、尉曹、金布、狱曹、吏曹、令曹、覆曹、旁曹、讂曹、左曹,可能还设有右曹、中曹、兵曹、厩曹等,但是这有待新材料的验证。县廷外设有司空、仓、少内、畜官、厩、库、田、田官、尉、司马、乡、亭、传舍、厨、市等独立官署。其中,司空、仓、少内、畜官、厩、库、田、田官即所谓狭义之官,其负责者被称为官啬夫。传舍、厨、市是否为狭义之官尚难定论。此外,发弩、船官、皂、车曹可能分别是尉、司空、厩、库下的次级机构。  相似文献   

6.
西汉和东汉王朝的流放地各以京师为中心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但两汉王朝的流放地分布有所区别。表现为西汉流放地集中在西方和南方,以西方的敦煌郡和南方的汉中郡、合浦郡最多;而东汉流放地集中在南北两个方向,以北方的朔方郡和南方的日南郡最为集中。两汉时期相同方位的流放地分布也有变化。两汉流放地的分布变化受政治中心、犯罪性质和中央控制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两汉流放刑罚一方面起到惩戒罪犯加强政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落后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西汉末年,曾经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西汉末年发生社会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地主阶级“疯狂地兼并土地”。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西汉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农奴劳动为主导因素的社会生产力与以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不完全占有农奴的社会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统一体,就是封建生产方式。西汉封建生产方式的特点:一方面是雇农、佃农和半佃农(即半自耕农)的劳动与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相结合,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地主、皇室占田“亡限”,采用“取佣”或“分田劫假的方式剥削雇、佃农和半佃农。西汉的雇农、佃  相似文献   

8.
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了172条竹简、6方木牍,其中大部分内容是记录赋税、徭役、贷种实和经商等。简牍突出地反映了西汉前期地主阶级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这方面的材料,过去考古发现很少,而史书记载的材料,又多经御用文人的篡改和美化。本文仅就其中重要的简牍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9.
廖华生 《安徽史学》2006,2(5):91-97
蚺城约保的持续时间长、组织建构严密.约正和保正的素质较高,他们广泛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在蚺城公共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清代地方财政与政府职能演变,约保成为由蚺城富户承担的徭役.徭役化给蚺城约保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亦给官府干预提供了正当理由,从而保证了约保的正常运转.蚺城约保在地方公共事务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他们和地方官的关系大致无法突破"官府-徭役"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戍边或服徭役的地方都设有服丧人员的管理机构.服役期间,如果遇父母、大父母等亲属死,他们都要以令取宁,宁毕要销假;在丧期方面,西汉初期规定父母、妻丧为三十天,祖父母或者同产兄妹丧为十五天.汉宣帝之后,丧期有所延长,规定葬期为三个月,但是葬毕就要服役.如果服役期间这些人死亡,在归葬、袭敛、,賵赙、祭祀等方面,汉代也有详细的礼制规定.  相似文献   

11.
西汉诸侯王器物的生产机构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化。对汉代诸侯国器物铭文中标记的生产者的分析,尤其是对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墓出土漆器上"南工官"铭记的解读可知:西汉前期,诸侯国所用器物的生产机构既有专设的府库,又有中央工官;西汉中期,诸侯国仍有府库自造器的情况,而同时还出现了郡国工官,这类地方工官虽曾短暂地转归大司农管辖,但基本上仍以郡国控制为主;西汉晚期,明确为王国府库生产器物的情况基本消失,诸侯用器多转由铜官或工官制造。  相似文献   

12.
将作大匠是汉代主管工程建设的朝廷官员,其主要职能之一是具体负责营建帝陵,因此,通过观察将作大匠任职官员的出身和官署机构等的变化,可以窥见西汉帝陵制度演变的一些轨迹.  相似文献   

13.
许敏 《黑龙江史志》2012,(17):16+18
在明代,政府根据财产和人丁的多少量定户的等级,并按照户的等级佥派徭役。在徭役的佥派上,国家规定了很多不服或少服徭役状况称为优免。而专业役户在承担了某种特定的徭役之后,对于一般性的民役是可以优免的,只是根据规定,不同的专业役户,优免额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汉王朝为例,对古代中国王朝的疆域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同藩属体系的碰撞和重组是王朝疆域形成的主要途径。在西汉初期,中华大地上存在以西汉王朝和匈奴为核心的两大藩属体系,以及众多的亚藩属体系和弱藩属体系。自武帝时期开始,随着西汉王朝国力的增强,两大藩属体系进入碰撞、重组阶段,其结果是不仅以匈奴为核心的藩属体系被纳入西汉王朝的藩属体系中,其他弱藩属体系也进入其中,属于西汉王朝藩属体系的亚藩属体系则成为了郡县,由此最终形成了郡县、特设机构、藩属国三个不同层次构成的西汉王朝疆域。  相似文献   

15.
秦代农业发展与秦代统治者卓有成效的农业管理及重农政策分不开,秦统治者采取的农业保护措施主要是:设立徒隶买卖市场,确保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协调农业生产和徭役的关系,以农业生产为重;保证农民有足够的田间劳作时间;政府补给劳动者必要的粮食,维系和延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祭祀先农列入国家祭祀典礼,在观念上重视农业。  相似文献   

16.
甘桂琴 《黑龙江史志》2009,(7):28-29,34
一些学者认为两汉妇女的地位由于受儒家“三纲五常”、“三从”观念等封建礼制的影响,处于极其卑微的地位,本文则对西汉一朝作个案探讨,认为西汉时期尤其是西汉初期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较高地位,并对其表现及其原因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西汉牧苑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牧苑考雍际春在中国历史上,西汉的马政颇为兴盛。牧苑是西汉重要的牧马机构,然因史料缺载,许多牧苑的名称与驻地已多不可知。即使最为重要的“边郡六牧师苑”,在《汉书·地理志》中也缺载一苑。揭示西汉马政的规模与牧苑的地理分布,有助于深入了解西汉国家军事与...  相似文献   

18.
一些学者认为两汉妇女的地位由于受儒家"三纲五常"、"三从"观念等封建礼制的影响,处于极其卑微的地位,本文则对西汉一朝作个案探讨,认为西汉时期尤其是西汉初期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较高地位,并对其表现及其原因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来,孔孟之道一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统治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它受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吹捧和提倡。西汉前期的几个皇帝,奉行的仍然是法家的路线和政策;西汉晚期以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才越来越巩固。尤其是在东汉一代,统治者对尊孔和提倡读经都是不遗余力,因而受到后来有些儒家的大肆吹嘘和赞扬。东汉的尊孔,在和林汉墓的壁画中也有具体的反映。在封建社会中,绘画也和其他艺术一样,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人口性比例失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存在性比例失调问题。虽然直接数字材料奇少,但间接史料屡见于史书。我们认为形成中国古代社会性比例失调问题的原因很多,可以从八个大方面来说明。这八个方面的原因中既有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而且往往是社会方面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中国古代的性比例失调问题也表现出两个特点,即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区别。如由于战争、徭役、杀婴、杀殉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从而形成永久性、绝对化性比例失调;由于战争、徭役等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用大量劳动人口或因守丧、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延缓婚嫁时间,而形成的暂时性、相对化性比例失调问题。而且这两种性比例失调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繁衍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