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1期刊出曾维华先生《司马迁生年新证》一文,对史学界所持司马迁生於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及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二说作详细辨析,认为当定武帝建元六年,结论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2.
关於司马迁的生年问题,历来争议颇多。目前主要集中为两说,即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和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经对有关文献记载仔细研读、分析,以及逻辑推理,可认定司马迁出生的时间在其父司马谈掌“天官”之职以后。由此,进一步确证司马迁出生於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是正确的,而认为司马迁出生於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则是失察的.  相似文献   

3.
《史記·屈原列傳》是研究屈原及其楚辭創作的惟一相對完整史料,爭議也最爲集中。本文從《屈原列傳》收録的惟一楚辭文本《懷沙》入手,利用新出土材料與古文字知識,發現司馬遷是依據漢初隸變楚辭文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材料寫作屈原傳記的,一方面采用了淮南王劉安《離騷傳》的成果,另一方面借鑑了漢初輿論環境中的一些"屈原話題"。司馬遷在屈原之歿一百七十年後,采用二手材料寫成的屈原傳記,可視爲屈原研究的最初原創性成果,同時也因爲其采用的是漢初隸變楚辭(本文稱之爲"宗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楚辭(本文稱之爲"祖本"),對屈原傳記的敍述難免存在許多闕失,留下了很大研究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屈原否定論"的温床。  相似文献   

4.
舉輦司馬     
孫正軍《也説〈隋書〉所記梁代印綬冠服制度的史源問題》(《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1期)認爲《隋書》所載梁制實以《宋書》爲基礎。其中引到《隋書·禮儀志六》有"輿輦、迹禽、前驅、由基、强弩司馬",對應的《宋書·禮志五》作"舉輦"司馬,《通典·天子諸侯玉佩劍綬璽印》引文亦作"舉輦"。《隋書·食貨志》述晉世蔭客之制有"轝輦"司馬,查《晉書·食貨志》則作"舉輦"。  相似文献   

5.
馬孟龍 《中华文史论丛》2012,(1):205-226,397
西漢元鼎年間的"廣關"政策,是武帝爲拓展關西地域範圍而采取的重要舉措。爲配合"廣關"的實行,漢王朝對拓展地域內的行政構建進行一系列調整。本文通過對西漢河東地區侯國分佈狀況的考察,指出元鼎年間河東地區侯國分佈存在劇烈變動。此變動與"廣關"直接相關。"廣關"政策實行後,河東地區的侯國被集中遷出。而河東不封置侯國的局面一直延續到西漢末年。  相似文献   

6.
<正>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主要有公元前145年与公元前135年两种说法。公元前135年说(亦称建元六年说)者,学术界一般以郭沫若为代表,其实祖述者为李长之。李氏举证十条以立其说,文章题称《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以下行文简称"李文"),最早发表于1944年5月出刊的《中国文学》一卷二期,后收入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李氏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李文发表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到了1955年,郭沫若在《历史研究》第6期发表《"太史公行  相似文献   

7.
光武帝與杜林在郊祀以"堯"還是"高帝"配天的問題上有分歧。光武根據"周祀后稷",以配天者爲始祖而非受命祖,主張祀堯。杜林以高帝身兼始祖和受命祖,認爲應恢復高帝配天制度。雖稱之爲祖宗故事,强調本朝是漢家"中興",杜林之議實本於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實施的高帝配天制,顯示了他的西漢復古派立場。光武的堯觀念與兩漢之際流行的"漢承堯運"同中有異,祀堯在形式上模仿了新莽始建國年間的祀黄帝,呈露了光武不同於"中興"的"創革"思路。祀堯與祀高帝之間微妙的角力背後,是對新漢朝乃創業或前漢中興的商討,顯露出兩種正統觀念。王莽兩個時期意義不同的禮制遺産返魂於其中。  相似文献   

8.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司馬芳殘碑》涉及西晉皇室先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通行看法是司馬芳即文獻所記司馬懿之父司馬防。本文以《殘碑》碑陰題名中杜幾(畿)的職銜爲線索,考證杜畿早年履歷,推定司馬芳擔任京兆尹的時間在漢靈帝光和年間,而這與文獻記載的司馬防的生平履歷相矛盾。故本文贊成施蟄存先生卓見:《殘碑》碑主司馬芳與司馬防並非同一人。  相似文献   

9.
正《漢書·司馬遷傳》錄《報任安書》,《文選》亦收,該文兩用"威約"一詞:"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其在穽檻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爲牢勢不入,削木爲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前處用於虎,《文選》李善注:"言威爲人制約,漸積至此。"五臣注銑曰:"遷自喻志節之士爲刑所加,威力屈折也。"王先謙《漢書補  相似文献   

10.
<正>漢代雍地諸小規模祠祀,疑問頗多,尤以"諸布"所指最爲令人費解。據《史記·封禪書》:"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司馬貞《索隱》引《爾雅》"祭星曰布"認爲"諸布"是祭星之處,章炳麟認爲"諸布"等爲"八蠟之神",田天考證後認爲兩説均難以成立(《春秋戰國秦  相似文献   

11.
林繼中 《中华文史论丛》2011,(3):335-368,396
杜甫詩《洗兵馬》錢謙益注歷來聚訟紛紜,它涉及理解的客觀性、歷史性,須進一步討論。本文先從《洗兵馬》所處整體語境進行考論,認爲該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春的可能性較大,反映該時期特有的君臣士民平叛的"喜躍氣象"。錢注將該詩主題歸結爲"刺肅宗",有悖於文章顯示的主導氣氛,尤其是認定杜甫對肅宗"不欲其成乎爲君",是無視作者情志,有失於"客觀性"。然而文本意義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變化,闡釋者必然參與文本意義之建構,從這一角度看,則錢注將《洗兵馬》納入後半部杜詩之整體,發露文本的潛在意義,又有其合理性與深刻性。  相似文献   

12.
《史記·倉公列傳》記録了兩個獨立的歷史事件:"廢除肉刑"與"齊文王之死"表面上看,它們出現在同一篇文獻中似乎僅僅是因爲名醫倉公(淳于意)先後經歷了這兩個事件。但細讀《倉公傳》,我們發現這兩個事件的記述存在很多疑點,而這些疑點又指向了文帝時代漢廷與齊國的矛盾。結合出土文獻,筆者認爲這兩個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事件之間,存在某種關聯,統一於文帝消弱諸侯王權力的大戰略。  相似文献   

13.
簡文與鼠迹     
如同宋儒張載"觀驢鳴"、周敦頤"觀魚游並不除窗下草以觀之"一樣吸人眼球引人思索:東晉皇帝司馬昱"見鼠行迹,視以爲佳"。本文對這則頗具趣味的事例作詮釋,以求解決縈繞不少人心頭的困惑:司馬昱爲何"視鼠迹爲佳"?本文認爲司馬昱"視鼠迹爲佳",與其愛好自然及所處政治環境相關。其一,司馬昱以"鼠迹之五"觀照"吾之自身";其二,司馬昱以"鼠之行迹"關注"人之行迹";其三,司馬昱以"鼠性之偷"暗怨"桓溫之竊"。在這裏"鼠"及"鼠迹"成爲司馬昱產生思緒意念的載體物象,不容批殺拂拭。  相似文献   

14.
貞觀十四年,唐滅高昌並於其地置西州後,爲了加强對西州的控制,一方面把高昌王室及大族、百姓等不少人遷移至長安、洛陽,另一方面則從内地發遣罪犯充實西州,並於貞觀末有計畫地把雍州無地或少地的民户遷來西州。高宗即位後,由於西域政局不穩,唐又把高昌王室及大族等一干人馬放還西州,從而使西州人口有了不少增加。但西州土地畢竟有限,不能容納過多的人口。於是,大致在龍朔、總章年間,唐王朝又有計畫地把西州有土地的民户遷出盆地,而重點是昭武九姓粟特人,一定程度體現了唐的民族政策。唐初西州人口遷移的這一變化歷程,充分反映了唐王朝對經營西州的重視,從而使西州成爲唐全力經營西域的堅固堡壘。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先后于建元及元鼎时两次经营西南。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将蜀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以南地区及巴郡西南角(今四川泸州市一带)以及新取得的今云南盐津至宣威和今贵州省辖地新设一郡,名“犍  相似文献   

16.
蓝蔚 《文物》1955,(10)
勝像宝塔在武昌首义公園內警鐘樓(黄鹤樓舊址)前,舊名黄鵠磯头,其地与漢陽‘晴川閣’遙相对峙,浩蕩的揚子江水从它旁边流过。武漢長江大桥修建工程中,勝像宝塔正当引桥的基地,妨碍建設,需要遷移。为了完  相似文献   

17.
<正>漢代的"蝝螟之酺"具體儀式不詳,宋代的酺神可能類似。《宋史·禮志六》記載"又有酺神之祀。慶曆中上封事者言:‘螟蝗爲害,乞內外並修祭酺。’禮院言:‘……歷代書史,悉無祭酺儀式。欲準祭馬步儀,壇在國城西北,差官就馬壇致祭,稱爲酺神’"。宋人飽受蝗蟲困擾,於是查找史書祭祀酺神,並模仿"馬步儀"制定相關儀式。由此也可知這兩種祭祀的本質無太大不同。  相似文献   

18.
鄠县的始置时间目前有"秦代置县"和"汉代置县"两种观点。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互证,可以发现鄠县始置于秦代的说法难以成立,汉代置县说不可轻易否定,其始置年代当以传统的汉代初年置县为准。鄠县在秦代至汉初,可能以酆县的形式存在。鄠县的始置年代,或在西汉吕后二年(前186)至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之间。  相似文献   

19.
正《宋史》卷三〇二《賈黯傳》記載,賈黯"擢進士第一,起家將作監丞、通判襄州。還爲秘書省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遷左正言、判三司開拆司"。而劉攽爲賈黯撰寫行狀時稱:"稱褐,受(授)將作監丞、通判襄州。官滿還朝,召試學士院,拜著作郎,直集賢院。祀明堂,覃恩遷右正言。"(《彭城集》卷三四)王珪爲賈黯撰寫墓誌銘亦云:"慶曆六年中進士第,爲天下第一,除將作監丞、通判  相似文献   

20.
衡陽市工程建築公司,去年十月在郊區蔣家山修建療養院時,在平土工程中,發現有磚砌的拱門。民工因輕信當地傳說,認為是一条通來河(湘水支流)的隧道,於是好奇的往內挖,結果,挖到盡頭是一座磚砌的高達一米五、寬二米、長三米的漢墓。由於地方各級政府過去對中央所頒布的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