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18年为配合津石高速公路修建,在沧州任丘市对南陵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战国晚期齐文化因素的器物,其中包含有一批具有明显齐系文字风格的"陶文"。根据南陵城遗址出土器物和"陶文"对遗址和齐国"狸"城的地理位置展开讨论,同时对战国晚期黄河故道在任丘地区的地理位置展开初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陶文二题     
秦陵“左司高瓦”陶文考辨 1977年发掘的始皇陵北二、三、四号建筑遗迹中,曾出土了一些陶文。学者们对陶文已有了较正确的释文。但其中,有一个陶文释为“左司高瓦”,我认为其中的“瓦”字欠妥,似有商榷的余地,下面谈一下个人的看法。“瓦”字,《说文》的小篆为瓦(图一,与陶文区别很大,陶文的字形是(图一,小篆的瓦比陶文多出一横和下边一笔的延长部分。再还有两个区别。一、陶文是一  相似文献   

3.
乔志敏、赵丙唤合写的《新郑馆藏东周陶文简释》(载《中原文物》1988年1期11页),发表了春秋至战国时期新郑所出郑韩陶文二十七件,其中属于春秋时期的一十八件,多为计数用的数字。属于战国陶文九件,其中有两件为印陶(即考古工作者过去所习惯称谓的戳记陶文)。作者对陶文作了有意义的考释,并对每件陶文的时代及其所从属的陶器,出土与采集的时间、地点都作了清  相似文献   

4.
临淄齐故城     
《文物》2014,(1)
<正>本书是1964~1984年临淄齐故城的田野考古报告,主要收集了20多年间对临淄齐故城的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资料。报告第一章为概述,第二章介绍了1964~1966年对齐故城的普探工作,第三章介绍了对小城的发掘收获,第四章介绍了大城的发掘资料,第五章介绍了齐故城历年采集遗物,如瓦当、陶文、封泥等。通过对勘探和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结合文献记载对临淄齐故城的始建年代、早期分布范围、城市格局及扩展、工商立国与手工业、城内墓地及性质以及临淄与营丘的关系等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5.
<正>目次一时代明确的陶文二时代不明确的陶文三传世陶文四陶文的特点和性质多年的考古工作,发现了许多带有戳记的陶器或陶片,个别为漆器,内容多为某市或某亭。对于陶文时代、性质等问题学者虽多有讨论,但看法不同。随着秦始皇陵园遗址、秦咸阳都城遗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等地市、亭陶文的出土,特别是其集中出土于秦代遗址、城址和墓葬的事实,对于重新认识市、亭陶文的年代、性质等问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战国陶文大部分是用古鉩印上的,除少部分属于刻划之外,它可以称之为古鉩的印样。这些古鉩文字多为当时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可与钟鼎彝器款识互证,间以考史,因而为史学家及考古工作者所重视。笔者近年来在郑州、荥阳两地采集到一批战国陶文,现介绍如下:一、郑州所出的战国陶文郑州商城遗址东北隅出土战国陶文,以前曾有报导。公布的陶文印样约十二个之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8~11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城壕村头道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两方战国晚期戳印陶文(登记号ⅣT0401(6)∶1、T0301(3)∶2)。现对这两方戳印陶文介绍并考释如下。两方戳印陶文均为较小的方形宽边白文。标本ⅣT0401(6)∶1,钤于夹砂灰陶釜腹片外侧、细绳纹与粗绳纹交界处。戳印随意,陶文保存基本完整,边长1.4、外廓边栏宽0.25厘米。  相似文献   

8.
东周时期,郑国建都新郑,同时把郑州作为重镇之一,在商代故城上重修城池。因此,解放以来在郑州商代城址区域内出土郑国陶文甚多。 1954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在距商城东约200米的白家庄地段内进行考古发掘,首次发现陶文。1956年,刘文奂同志在行政区金水河南岸、省合作总社工地上发现了第二批陶文。随后郑州市博物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商城工作站在黄河医院、东里路等处又多次发掘出大批陶文。从出土情况看,陶文分布地点主要在郑州春秋故城北城墙外的商代宫殿区范围内,今东里路东段、白家庄、顺河路、紫荆山公  相似文献   

9.
对山东青州西辛战国墓所出银器铭文进行重新释读。原释"又卅"合文应为"■",即量名"升";"■"与齐陶文的"■"意义相同,表示校量验证的确认证明;"平"和"■(容)"分别表示对银器容积的测定或记录。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2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命》第2号简:"先夫=(大夫)之■"中的"■"当为"风"字,指遗风、风范。"唐子仲濒儿"盘、匜上的"■"字、"■"字和《国差缶詹》上的"■"字以及齐陶文上的"■"字都可释为"■";"■(风)月"是物候历中对正月的称谓。  相似文献   

11.
临潼新丰镇刘寨村秦遗址出土陶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潼新丰镇刘寨村秦遗址出土陶文陈晓捷刘寨村遗址位于刘寨村南台地上。北临西潼公路,秦陵东路自南而北从中穿过。南距秦始皇陵3.5公里。地面上零星散布有砖瓦和陶片残片。一、陶文的发现1995年夏修建西潼高速公路,在遗址北部取土形成的断面上,地层可分三层:①...  相似文献   

12.
新郑馆藏东周陶文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州地区出土东周时期的陶文较多。从五十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郑州、新郑、登封、荥阳等地发现了一大批陶文。这些陶文大都是郑或韩国的文字,它们为研究当时的文字、制陶手工业、古地理和商业贸易等,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新郑文保所也保存了一批东周时期的陶文,过去未曾发表过,在此谨作简释,以供学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龙虬庄陶文破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虬庄陶文破译刘志一1993年4-6月,江苏省高邮市一沟乡龙虬庄遗址的发掘,发现陶文陶片。其时代距今约5500-5000年(《中国文物报》1993年9月5日)。若将发表的陶文图版(见本期张敏文第47页图)上下转回则其上有独立可分的文字4个(右侧直行)...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山东地区周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和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夷人文化、周文化以及二者融合形成的地方文化面貌,齐文化、莒文化、楚文化遗存为代表的区域文化,邿国、小邾国国君及贵族墓葬为代表的古国史研究,盐业考古的新领域,陶文和兵器的专题研究等,揭示了山东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山东地方文化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月家庄墓地,共发掘战国中晚期秦墓363座,其中出土15件陶文陶器,陶文主要为“(衙)市”或“市”,这是首次科学发掘出土“(衙)”字陶文。通过梳理文献和考古材料,本文初步认为包括澄城县居安城址在内的聚落群,可能是秦人衙县(彭衙)的中心区域,月家庄墓地是衙县治域下的秦人墓地。  相似文献   

16.
《文博》2017,(1)
陶文即古代刻写或戳印于陶器上的文字。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夏、商及两周时期仍有广泛使用且数量丰富。本文以临潼马额秦墓所出"戲""麗亭"陶文为基础,并结合陶器特征、墓葬结构等方面,对陶文性质、马额墓地性质及墓主身份、戏邑和丽邑的位置等陶文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从“丁公陶文”谈古东夷族的西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丁公陶文”谈古东夷族的西迁陈平自《考古》1993年第4期公布山东邹平丁公龙山陶文资料以后,海内外学界对之作了广泛的研讨。其中,冯时先生的两篇学术论文更加值得注意和重视①。冯文以丁公陶文与古彝文摹本绘图两相对照,以确凿的论据和严谨的论证,从形体笔划...  相似文献   

18.
岳起 《文博》2001,(1):23-25
王辉先生在1998年10月出版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上著文《咸阳塔儿坡新出陶文补读》,对拙文《咸阳塔儿坡秦墓新出陶文》,①提出了很多意见,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收获是多方面的。然而,在接受王文精辟见解的同时,对有些观点则不敢苟同,今写出自己的陋见,与先生讨论,也求教于各位方家。首先,我对王文纠正拙文释读不确的18节四字“驾”(17)(前面的数字为王文陶文编号,括号内数字为拙文原陶文编号,以下不再注明),补释之23节三字“商”(24)、27节三字“利”②(28),表示同意;另外,对“成”、“西”、“利…  相似文献   

19.
陶文,顾名思义,它是指陶器上的文字。陶文有刻划而成的,有直接书写在陶器上的。还有一种是用印章盖压在未烧制的陶眙上然后烧制成器而留下印记文字,由于这一种陶文基本是属于印章使用于陶器的一种方法,故称之为“印陶”。刻划陶文又分为陶器未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初春,原秦陵文管所所长周光声送来两张"卫"字陶文拓片[1](图一,1).2010年9月,我们实地踏察了发现陶文的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击鼓坪,位于始皇陵北陈窑村南一座陡峭的山峰,右侧山谷便是著名的大水沟.爬上半山腰,山峦之间突现的平台显然是人为开掘. 已知遗址范围东西两端宽10~12、中间宽27、南北长115米.遗址岩石面东西宽10~17、南北长110米,面积16500平方米.遗址东边疑似踏步.遗址断面发现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及陶器残片.板瓦外饰细绳纹,内为素面,筒瓦外饰细绳纹,内饰麻点纹,属于典型秦瓦(图一,2、3、4).器物残片6块,有口沿残片、有器底残片,内外均素面.周光声拣选的"卫"字陶文与秦始皇陵园飤官遗址发现的卫字陶文戳印特征、文字风格如出一辙.按袁仲一先生考证,"卫字陶文当为制陶工匠的姓氏"[2].此遗址无疑属于秦代建筑遗址,应是陵园工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