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14,(40):104-105
耶路撒冷比世上其他任何地方更渴望,更希望寻求宽容、分享与慷慨的万能灵药,以解开偏见、排外与强烈的占有欲。这并不容易找到。两千年来,耶路撒冷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巨大、如此华丽,如此势不可挡地犹太化。  相似文献   

2.
犹太史学界在有关犹太社会现代转型起点问题的研究上,经历了科学主义、民族主义、流散地本位、全球史的几重范式转变。19世纪初,主张融合和同化的犹太教科学运动的学者将犹太社会现代转型的起点定在启蒙与解放上;20世纪上半叶,坚持巴勒斯坦中心史观的"耶路撒冷学派"强调,现代犹太史并不始于犹太人融入外邦主流社会,而始于犹太人与以色列故土重新恢复政治联系;而几乎与此同时,东欧和美国等地的犹太历史学者主张犹太自治以及流散地犹太社团的活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史的兴起,注重联系与互动的研究路径又将转型的起点向前推至近代早期。透过近两个多世纪以来有关犹太社会现代转型起点问题研究的演进脉络,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犹太史学家对于现代性的回应,同时可见时代主题和身份认同对历史分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就在耶路撒冷所罗门圣殿建成2000多年后,11世纪初期,印加帝国兴起,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库斯科,科里坎查太阳神庙便开始接受无数人的朝拜与祈福。直到今天,每年的冬至日,太阳运行到了一年中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4.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了你,让我的手残:你若不是我的最大欢乐,让我的舌噤。"在《圣经》中,基督徒如此倾诉着对圣城炽热的爱;在"犹太圣经"《塔木德》中,犹太教徒感叹:"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相似文献   

5.
据说,不管来自世界哪个角落,只要信封上写有"上帝收"的字样,这封信十有八九会被送到耶路撒冷——传说中"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以色列的神职人员每年举行两次仪式,将这些信件塞进哭墙的石缝中,让上帝"听"信徒们的心声。"哭墙",坐落在耶路撒冷圣殿山上,长约52米,高约19米,由巨大的石块砌成。  相似文献   

6.
王本立 《世界历史》2001,(4):110-114
公元66至135年,经过两次犹太战争,耶路撒冷庐舍为墟,大批犹太人惨遭罗马人屠戮,其余的犹太人不是被掳掠为奴,就是被逐出家园,从而只能流散到世界各地,开始他们长达1000多年散居异域的生涯。此后,很多犹太人去了欧洲。不过,他们去英国的时间比较晚。  相似文献   

7.
他13岁来到提篮桥犹太难民区,后为中美建交助力"侬(你)好,上海。"美国前财长布卢门撒尔造访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时,笑着说起70多年前学会的上海话。2月7日是布卢门撒尔第八次到上海的"寻根之旅"。二战期间,他以犹太难民身份在上海提篮桥犹太难民集聚区生活了8年,在镌刻13732位二战期间在沪避难犹太人姓名的"上海名单"墙前,布卢门撒  相似文献   

8.
埃勒凡塔犹太社区的出现,与古埃及第26王朝的雇佣兵制度密不可分.在接受波斯人统治的前提下,犹太社区实行有限自治,依靠统治者配发的薪饷生活,信仰上帝雅胡,也信奉其他埃及神祗,在婚姻上享有很大的自由,使用阿拉米亚语文.犹太人内部、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有频繁的经济往来.埃勒凡塔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宗教仪式没有得到耶路撒冷宗教当局的承认.犹太社区成员在埃及人反抗波斯人统治的斗争中,充当波斯人的雇佣兵,因而为埃及人所不容,并在与埃及人的冲突中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9.
邢志凯 《黑龙江史志》2013,(17):132+134
<正>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教授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文明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希腊模式、中国模式、犹太模式,虽然这样的划分带有作者主观因素,但是足以说明犹太文明的历史影响力。犹太人从大卫王建国,到第二圣殿毁灭以后,一直处于大流散之中。而在大流散这么多年之后,还幸存下来的民族或许不只犹太民族一个,但最后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只有犹太民族.关键在于犹太民族有其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犹太文化历来就是一种宗教性极强的文化,犹太民族的"元典"文化就是一部完全意义上  相似文献   

10.
犹太教:消失的圣殿 "我们坐在巴比伦的河畔,一想到锡安就禁不住哭了!在河边的柳树上,我们把竖琴挂了起来.俘虏我们的人,要我们唱歌;折磨我们的人,要我们欢娱他们.他们说:来!为我们唱一曲锡安的歌吧!身处外邦异国,我们怎能唱颂赞上主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相似文献   

11.
邵丽英 《世界历史》2012,(2):24-32,157
俄国于公元11世纪遣使进入圣地耶路撒冷,1847年向耶路撒冷派驻宗教使团,此后不断强化在该地的宗教存在,购置地产,建设房产,建立起东正教徒在耶路撒冷的活动基地。俄国虽然以宗教形式进入中东,但其真实的目的和意图都是政治性的,反映出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俄国在耶路撒冷的宗教存在和财产存在是其未来插手中东事务的一个政治支点。它这种以宗教为先导、扩大区域政治影响力的方式,值得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2.
法国维兹莱镇距巴黎东南约200公里,坐落于勃艮第地区库雷河左岸,一座被称为"永恒的山丘"顶上。这里因传说保存有圣女玛德琳的遗体而一度成为著名的宗教圣殿,和耶路撒冷、罗马及圣雅克并称为基督教的四大圣地,许多虔诚的基督教徒都以能来此朝圣为荣。  相似文献   

13.
右侧地图展示了目前耶路撒冷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居住区分布状况。一条黑线将耶路撒冷分割成东西两部分.犹太人住在西耶.阿拉伯人住在东耶。两个民族之间既分离,又融合.既不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耶路撒冷。我虽然在这个城市居住多年.经过多次尝试,我依然没有找到答案:耶路撒冷.到底谁是你的主人呢?  相似文献   

14.
毛春初 《文史春秋》2002,(12):60-61
1960年5月23日,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议会大厦,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宣布:“我应该告诉你们,前不久,以色列的特工部门找到了最大的纳粹战犯之一阿道夫·艾希曼,不久就要审判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此言一出,世界震惊,各大媒体蜂拥耶路撒冷。阿道夫·艾希曼为何人?一般中国人都不知晓,可能因为他官位相对低微,史不详载。但就是这个德国中央保安总局犹太处处长,亲自将数十万犹太人赶出欧洲,并把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送进刑场和毒气室。他是一个拼命追求杀人效率的冷血动物,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超级死神,犹太人将他称作“矮脚死神”、…  相似文献   

15.
俗世与圣城     
Kurt 《世界》2011,(12):156-163
走过的。不仅仅是对一座座圣殿或纪念碑的观望。而是对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城市的“阅读”。头戴黑帽、身裹长袍的正统犹太教徒带着他们的家人坚定地走向哭墙;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在耶稣受难的苦路上行进,品味着救世主在人间最后的时刻;高大的清真寺里宣礼声远播四方,这就是圣城耶路撒冷,信仰的彼岸。  相似文献   

16.
张倩红 《世界历史》2006,29(6):4-13
历史上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种族上是近亲,在地理上是近邻,有着血脉相通的联系。远古时代,他们来往密切,并有着相互联姻的历史记载。第一圣殿被毁以后,流落在阿拉伯半岛的犹太人带来了犹太文化,并对伊斯兰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元7世纪之后,随着伊斯兰教对半岛上的反伊斯兰势力采取强硬政策,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并出现了宗教冲突。但当伊斯兰政权稳固之后,双方又出现了和睦相处的局面。特别是阿拔斯王朝时期,许多犹太人取得了很高的政治、军事地位,为王朝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正是在阿拉伯人的宽容与监护下,西班牙等地的犹太社团才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形成了灿烂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尤利安因复兴多神教和宽容犹太教而成为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一位皇帝。根据基督教和多神教史料记载,尤利安曾允许并协助犹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第二圣殿。由于文献中神迹和护教学色彩浓厚,加上缺乏犹太教史料佐证,学界在尤利安重建圣殿的相关细节上尚有争论,甚至有学者将尤利安重建圣殿及其失败归为基督教父的"杜撰"。但客观地看,尤利安曾经施行宽容的对犹太人政策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重建工作失败,尤利安的涉犹政策无果而终这一事件反而成为基督徒笔下彰显基督教胜利的典型例证。通过强势而排他的历史书写,基督教史学为尤利安的失败贡献了一场并不体面的"葬礼"。此后,犹太教继续走上漫长的内化过程,多神教也随着雅典学园解散而消亡,共同成就了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稳步发展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8.
胡浩 《世界历史》2007,(4):144-146
了解犹太历史的人,不禁会为犹太民族的苦难和执着而感动。是什么力量使这个民族在不幸中幸存下来并生生不息?读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5月出版的徐新教授的新著《犹太文化史》,便会发现文化在犹太历史中的独特魅力———对于犹太人而言,历史创造了文化,文化同时又塑造了历史。全书共分为12章,紧紧围绕犹太文化的产生、发展来叙述。第一、二章主要讲述犹太民族的形成与早期历史以及犹太流散史。第三、四章论述犹太宗教文化的核心部分《圣经》与《塔木德》文化。接下来两章主要阐述了中世纪以来的犹太教(包括中世纪犹太教与现代犹太教),并较系…  相似文献   

19.
<正>(四)友谊纽带的犹太文化犹太人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民族,它以占世界1/400的人口,创造了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犹太文化,产生了占世界名列前茅的诺贝尔奖得主,推出了一批又  相似文献   

20.
宋立宏 《世界历史》2007,27(6):136-139
自19世纪早期始,西方对《希伯来语圣经》(传统的基督教术语称为“旧约”)的研究就出现了一个历史转向:重构古代以色列人之兴起、他们在王国统一和分裂时期的成长壮大以及第一圣殿被毁(公元前586年)后犹太流散之出现的这段历史,成为《圣经》研究中的显学。时至今日,尽管《圣经》研究领域因为文学理论、人类学、社会学、女权主义、解释学等方法的引进而新见迭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