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现代考古技术的发展自从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查理·莱尔(charles Lyell)在伦敦发表“地层均变说”,即按地层沉积物顺序划分历史时代,以及1843年丹麦国家博物馆青年考古学家汤姆森(Thomsen)发表“三时代理论”,即按劳动工具质料的演变把人类历史划分为石器、青铜器、铁器三个时代的理论以后,世界范  相似文献   

2.
弥生时代青铜器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器文化的价值 在人类的文化史上青铜器的发明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人们认为青铜器与前一个时代的石器相比,作为利器的性能优越,能够使生产大幅度地提高。但是,看一看古代一些有名的青铜器文化就会了解到这些文比诚然也是利用青铜作为利器或武器,但青铜的多数是用来作为一部分有权者或首领所使用的物品,除此之外便是用来做祭器或宝器,而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利器依然是石器。这样看来,青铜器在文化史上还有另外方面的意义。 第一,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和石器的制作完全不  相似文献   

3.
石器是史前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与其相关的石器工业也是史前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之一,并在史前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区域环境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区别,石器工业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以大崮堆山的变质砂岩石料为主,产品以石镞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斧、锛、凿、铲、刀等日常工具。矛形坯成器可能是石镞,是一种有力武器。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产量较高,产品可能输出到其他遗址,精英阶层对石器工业的控制和管理可能更多地表现在对石料资源和产品分配上。因此,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可能同时助力其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这种以石料资源为基础,以石镞生产为主,兼有日常石器生产的石器工业模式也成为陶寺石器工业区别于其他文化石器工业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出土实物的观察和做模拟实验的发现,笔者认为,商周青铜器的纹饰技术伴随其范铸分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引起铭文技术随之变化。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具体的发展脉络为:夏代青铜器制模、制范技术不规范,纹饰技术处于摸索阶段。商早期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已具成熟的工艺设计思想,在素范面压塑纹饰的"纹饰压塑技术"出现;商中期青铜器纹饰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出现了"纹饰堆塑技术",且与"纹饰压塑技术"兼容并用;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技术达到顶峰。西周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无明显进步,纹饰制作技术显示退化趋势;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范铸工艺分型增多,纹饰技术发生改革,发明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  相似文献   

5.
石器     
正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这种石器利用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  相似文献   

6.
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长方形穿孔石器的岩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材料中,岩石以其独特的、相对优异的物理性质而成为早期人类生存繁衍的必然选择。岩石制成的石器不仅在"三代"及史前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史前人类政治、军事和宗教活动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考古学重要研究领域的石器研究却未能受到科技考古学家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岩相技术,对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长方形穿孔石器和石镰等农具作了比较分析,其结果指出,两者的岩相基本相同,暗示其石料可能源自同一区域。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经常发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在所有陆地或岛屿的史前遗址文化堆积中,几乎都存在着一些用黑曜石制作的石器,并在人们当时所使用的打制石器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而地理调查表明,这些黑曜石肯定不是本地出产之物。那么,它们来自何方,在史前文化发展史上又有着何等重要的考古含义呢?这  相似文献   

8.
陈娜 《四川文物》2010,(1):31-38
云南西部的三江流域分布着一种独特的打制双肩石器,流行年代与云南青铜文化相当。该类石器,有可能脱胎于云南西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并对云南青铜文化中的某些青铜器造型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制石工艺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对制石工艺的研究也是我国史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邯郸百家村遗址曾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专门加工石环的石器制造场,石环类制品与加工工具、坯料、半成品等一起大量出现。本文通过观察石环加工过程中遗留的一组石器,初步探讨了其生产流程和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史上两次大讨论的回顾,认为引起学界长期以来对石器性质进步与原始的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对石料与石器制作技术的关系认识不够,“因材施工”可能是中国古人类适应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一点对认识“东谷坨石核”的成因可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贵州古代从打制石器、青铜器到铁器各个阶段的兵器文物,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和生产力发展的面貌,是人们了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洛阳五女冢267号新莽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月,在洛阳市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新莽时期的墓葬,出土大量陶器及青铜器、铁器、石器等。其中1件四神规矩纹铜镜,上有“永和二年五月”的纪年铭文,相当重要。本期刊发了这座墓葬的发掘简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几十年来中国考古界在史前磨制石器研究方面的进展,认为目前的磨制石器研究方法较为落后,缺乏综合研究,从石器中提取的信息量不够,在探讨古代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地区关系等方面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14.
美国考古学家唐·克雷布特利是与法国旧石器考古学家弗朗索瓦·博尔德齐名的石器技术和实验考古学巨擘,是他们两位将打制石器实验带入了受人尊敬的科学殿堂。在本文中,克雷布特利回顾了石器技术和实验考古在欧美旧石器学界被广泛重视和推广的过程及对打制石器研究的重要意义。对于他文中提到的1964年莱塞济会议,博尔德也有如下评论:"这次会议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在克雷布特利、蒂克西亚和我之间很容易交流的信息,很难传递给那些手里从未握过石锤和鹿角的考古学家。我觉得,石器打制实验一定要成为每一个对史前史感兴趣的考古学家所必须受训的一部分"。在我国目前的旧石器研究论文中,我们仍见到大量诸如正向、反向、错向加工,以及素台面、零台面、脊台面和各种器物的分类和描述。虽然这是我国学者对石制品观察的经验总结,但是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可以意识到,如果不了解石器打制技术和人类行为方式,这样以特征描述为取向的研究方式并不能增进我们对石制品和人类行为和文化发展的了解。更有甚者,我们常见一些旧石器新手在报告中为其在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组合中鉴定出所谓的雕刻器、端刮器和尖状器等晚期类型而欣喜不已。正如本文所言,如果不了解石器技术的片疤形成原因,对一些零星孤证的鉴别很容易出错,可能将石片破碎过程中偶尔形成的假象误断为史前人类刻意所为。因此,虽然中国旧石器考古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应该在石器技术上急起直追,将熟悉和掌握打制和剥片技能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浅谈青铜器铭文的装饰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青铜器的铭文具有重要的书史性质,从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组成元素看,它也是青铜器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装饰功能。而青铜器铭文的这种装饰功能,也有连续的发展过程:其滥觞于史前的刻画符号,在商、西周时期得到初步的发展,到东周时期达于繁盛,东周以后逐渐装饰于玉器、铜镜、瓷器等其它器物上,成为我国古代装饰艺术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6.
凹窝石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分布范围较广、延续时间较长的一类石质工具,学界对其使用功能的判断不尽相同,多停留于主观推测的层面,缺乏深入细致的论证过程。通过与国外人类学材料对比分析可知,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凹窝石器至少有一部分是作为钻木取火工具——钻帽而制作和使用的。这一认识可以为研究史前时期的取火技术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有材料,人类史历可以回溯到二三百万年以前。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叫文明史)不过五六千年,而无文字记载的史前史却占了绝大部分。后者,就是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 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在欧洲就有人根据工具的原料,将史前史划分成石器、青铜器和铁器三个阶段。但是,到了1862年的约翰·卢伯克才正式提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分期建议。他这种石器时代两分法的观点至今仍为史前学家们所广泛采用。那么,什么是旧石器时代呢?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古代青铜器高度发展,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造型丰富,纹饰瑰丽,工艺高超,灿烂辉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问题,即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开始出现的?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却是中国考古学上一个迄今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其所以重要,首先,铜是人类最先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从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史来看,人类最初使用的是石器,是采集天然的石头,采用物理的方法进行加工制造成为各种工具,进行生产劳动,这就是人类历史初期的石器  相似文献   

19.
闽江下游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初步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江下游史前文化遗址分布相当密集,虽多经破坏,但从以往发现看,内涵是丰富的.50-60年代的调查发现了一批包括软陶,硬陶、釉陶和磨光石器在内的多种内涵的古文化遗址,曾被笼统地称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甚至概之以“昙石山文化”.对史前文化遗存作序列研究和类型考察的基础性工作刚刚起步,本文拟依典型地层关系和内涵作比较分析,初步梳理这一地区史前文化基本脉络并进行类型分析,以期在今后田野工作中得以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61,(12)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曾经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湾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统。台北市《联合报》11月13日的消息说,"台北县文献委员会"最近在这个县的土城乡大安寮村掘出了史前遗物石器四百多件、陶片六千六百多件。出土的石器有石锄、石凿、石刀等,陶器上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