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教会大学史是在华基督教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这一领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多集中于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主义以及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之上。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拟对教会大学在 50年代初的变化直至消亡的历史性结局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学校(教会中、小学)经历了初创、发展、衰落等阶段。最初的美国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他们必须为基督宗教的传播另寻途径,经过阵痛的思考作出了"办学传教"的选择,并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美国教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课程设置等。美国教会教育在中国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与中国教育并列的教育体系。教会学校既是在中国教会教育的肇始,又是在后期教会大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教会大学是凭借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华取得的侵略特权而兴办的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独立于中国教育系统之外.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中国政府通过立案的方式对教会大学进行改造.通过立案活动,教会大学被纳入中国教育系统的同时提高了其办学水平,并且推动了其本地化、世俗化的进程.教会大学立案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教会医院处于"非军事的、中立的、第三国的机构"的地位,其处境与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美国家与日本在远东的外交关系。教会医院虽遭到日军完全无视国际法和人道主义的轰炸、占据、劫掠等侵害,但从宗教与世俗的目的出发,继续在华开展工作,积极从事战时医疗救助等活动。欧美各国为保护教会医院虽与日本进行了交涉,但在其整体对日妥协的政策下,这些交涉显得较为软弱,没有取得应有效果。日本虽然声称保护各国在华利益,但对教会医院的侵害一直没有停止。这一切不仅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产物,也是欧美国家远东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全球地域化: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梓明 《历史研究》2007,(1):180-188
以往海内外学者均曾将中国教会大学史视为西方传教士在华宣教活动予以研究。在1989年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研讨会上,章开沅教授直陈:“无庸讳言,一些教会与教会大学曾与西方殖民主义及所谓‘为基督教征服中国’的宗教狂热有过不同程度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教会大学曾经引起众多中国人士的反感……但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尖锐的批判虽然不无事实依据,但却失之笼统与有所偏颇,因为它没有将教会大学作为主体的教育功能与日益疏离的宗教功能乃至政治功能区别出来,也没有将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与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华政策区别  相似文献   

6.
晚清在华传教士教育团体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在华传教士教育团体述评王立新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涉及各个领域,但其“影响在教育方面最强”①。这一影响不仅表现在教会学校的林立和大批人才的培养,而且还表现在从事教育的传教士组织教育团体,协调教会教育工作,试图以群体的力量对中国社会施加影响。鸦...  相似文献   

7.
我长期在基督教教会供职,对教会在武汉地区所办教育事业比较熟悉。自汉口开埠以来,武汉基督教为了传教与适应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需要,从1871年创设第一所膳宿学校华书院始,截至1949年10月1日止,曾先后开办了中等程度以上的学校30余所。现将这些学校按高等院校、中等学校、职业学校三类,分述其简单沿革。  相似文献   

8.
杨云 《民国档案》2005,(4):36-3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英美教会在华所办学校予以没收并移交汪伪政权。根据日军的旨意,汪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制定了“打击”、“改造”教会学校的办法和措施。本件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9.
发轫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教会大学是连绵不断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产物。迄于1952年为止,在大陆共有13所由基督(新)教创建的教会大学,三所由罗马天主教所主持的教会大学以及若干独立的专科学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教会大学以其中西合璧的独特环境,既充当近代西方教育的样板,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又构成中西文化碰撞的触媒,成为民族主义与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发源地。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教育,是目前研究近代中国与西方关系中涉及不多的问题,而作为整个教会教育组成部分的教会女子教育,人们论及更少。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近代中国的教会女子教育作一粗浅的述论,以便抛砖引玉,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1.
《玛利诺教会中国布道文集》是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在华传教士的书信及日记合集,记录了1918年至1924年该教会教士在两广地区的传教活动及见闻。梳理该教会在广西的活动,发掘《玛利诺教会中国布道文集》的史料信息,有利于从另一个侧面认识民国时期的广西社会。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逐渐改变了过去“整体研究”的学术形式 ,掀起了地方史研究的浪潮。尽管这一学术转向尚存在诸多缺陷 ,但它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仅为中国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并在方法论上带来了创新。  相似文献   

13.
美国监理会在华教育事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主流社会对传教事业的仇视,监理会早期在华教育主要以社会边缘人物为对象。自林乐知始,监理会调整教育政策,吸引上层社会子女入学,标榜“中西并重”,企图从体制上泯灭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之间的界限。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完备的三级教育体制说明监理会教育的专业化取得了成功,但由于在教育体制、方针和世俗化等问题上与中国新式教育存在根本的差异,它始终只能游离于政府体制之外。监理会在华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地彰显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实际上也昭示着基督教教育整体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14.
在本馆所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中,有一封教育部长朱家骅在1946年10月间复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函稿之中英文本,朱家骅在此函稿中对司徒雷登请其为在华各教会大学因经费困难赴美募捐事给予证明作了答复,文中并谈及了他个人对外国教会大学作用及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评价,可供研究这一专题之参考,特选出公布于后。文中括号内文字系原稿所有后被作者删节及修改者,为提供研究比较,特一并保留公布。  相似文献   

15.
刊中人     
一个牧师的标杆人生以畅销书《标杆人生》闻名的里克·沃伦是美国南加州马鞍峰教会创会牧师。1980年,沃伦在加利福尼亚州橘子镇创立了马鞍峰教会,现在它已是美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教会。沃伦则上了《福布斯》最有权力百人榜,他的名声甚至直追有美国"国师"之誉的福音派牧师葛培理。平均每个周末去沃伦那里参加礼拜的有15000人,而且他还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十几个分会。《福布斯》杂志的出版人里奇·卡尔高曾经这样评论马鞍峰教会,"如果它是一个企业的话,简直可以与戴尔、Google或者星巴克相提并论。"当初沃伦创立自己的教会时,并没有与其他教会争夺会员,而是去开发新的  相似文献   

16.
李文巍 《黑龙江史志》2013,(21):324-325
闽海关医员和福州教会医院是共荣共利、水乳交融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表现在医务工作、人员流动、资金支持三个方面。闽海关医员和福州教会医院的交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医学在福州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二战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为研究对象,初步考证了新加坡华人教会创办学校的历史,分析了影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加坡华人教会办学宗旨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所产生的效果。认为二战以前的华人基督教教育对教会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新加坡华人社会在各个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也成为影响教会教育,乃至基督教传播的关键因素。正是基于华人社会的变迁,1885年前后卫理公会调整了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从而使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暑假在美国生活了两个星期,倘若有人要问在这短暂的14天中美国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那我的回答既不是繁荣的经济、奢侈的生活,也不是顶尖的科技、爆炸的信息,而是美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金钱方面的教育。甚至可以认为,这种金钱的教育奠定了美国今天繁荣富裕的基础,缺少了这种教育,美国一切令人羡慕的地方可能都无从谈起。总的来说,美国家庭对子女的金钱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会孩子正确使用零花钱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美国中西部K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和向他们宣教的当地基督教组织和个人为主要研究目标,主要分析校园宣教士如何通过各种传教方法来影响中国留学生。本文认为美国的基督教文化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宗教在美国校园的传统合法存在,使当地基督教会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到来自非基督教国家的留学生。共同的民族背景使华人教会在向中国留学生传教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学生在受到美国宗教文化冲击的同时,也在积极体验异域文化,并从中体现出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蒋超 《岭南文史》2008,(1):59-60
历史上,基督教曾四次传入中国。明清时期是第三次传入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此过程中,不论是天主教,还是后来的基督新教,都把目光锁定到中国,试图用西方宗教文化来渗透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他们除了布道宣传以外,更多地利用其他手段开展宣教活动,其中教会教育是一种主要方式。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潮汐相共,是中西文化最早碰撞的前沿。这与明清时期传教士的东来和随之而兴的教会学校有重要关系。对此,有论者指出:“教会的教育事业是基督教影响中国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明清时期粤港澳教会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宗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这一地区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明清粤港澳教会教育情况,学术界虽已做了大量研究,但仍嫌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