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祎,河南南阳人,唐中和年间(公元881年)尚书右丞判户部。黄巢进军长安,他逃出长安,追随僖宗人蜀。僖宗回长安前,他曾奉诏探视回京路线,时遇兵变,窜身巴州,时间虽然很短,但在巴州留下不少遗迹,其中主要是他在巴州南龛的题记(以下简称《南山记》碑)一处,颇有影响,为我们今天研究僖宗入蜀避乱和晚唐中原文化在巴州的傅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南山记》碑刻于巴州城郊二里南龛左侧、距地面3.6米高的石壁上,全碑高0.66米,宽1.2米,楷书18行,工70字,虽历经千余年的风雨蚀剥,现仍可见碑记数语,计60余字,(图一)为看清这一题记的原文,这里将清道光年间收录于《巴州志》中仅缺十字的碑文抄录于次: 圣上西巡之辰,余自金门飞骑追扈大驾,途中隔烟尘遁迹,及中秋方达行在,由青琐口口之事,未浃旬,复归内署,明年授  相似文献   

2.
巴中西、南、北龛和水宁寺石窟,一向被认为系初盛唐作品。1987年的文物普查中,在西龛16号窟发现前蜀永平三年的“检得大隋大业五年造前件古像”的题记(图一)对唐巴州刺史严武《南山表碑》“其州南二里有前件(代)古佛龛一所,旧石壁镌刻五百余铺”的记载,起到了呼应作用(图二)填补了誉为“石窟之乡”的巴中在唐以前无石窟的空白。现将调查的情况,简要叙述于后: 西龛,位于巴中城西两公里的城守乡一村,与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龛毗邻。石窟居于山之顶部和中部,分布在总长二百八十五米,离地  相似文献   

3.
巴中南龛仅存的一道培修记碑苟廷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中南龛。是我省北部佛教名山之一。笔者最近漫游南龛,在山后发现了清光绪八年(1882年)一道平常不易发现的培修碑记(以下简称《南龛培修记碑》)(图)。该碑是自然地开凿在南龛摩岩造像左下部距地面67厘...  相似文献   

4.
大足县北山佛湾给2号龛《韦君靖碑》(图一)是记载唐末昌州剌史韦君靖“功业”的碑文。该碑建于唐高宗乾宁二年(895年),碑文为韦君靖幕僚前守静南县令胡密所撰。碑高2.73米,宽3.40米,直行阴刻,正文51行,共1352字,较为详尽地记载了韦君靖(图二)的生平事迹和唐末四川的政治、社会状况,尤其是唐末东川的形势。《韦君靖碑》(以下简称“碑”)还记录了韦君靖首先在大足县北山开凿佛像和建造佛塔的  相似文献   

5.
北魏《一千人为孝文帝造九级一躯》碑,1918年被《河朔访古新录》的作者顾(亠爕)光在河南汲县周湾村田间发现,并收录该书和《河朔新碑目》。碑在“文革”中被砸碎而荡然无存。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藏有1921年后拓本。高1.98,宽0.89米。首为弧形,下刻一龛,龛下刻阴文篆书“上为孝文皇帝造九级一躯。”碑文正书28行,行34字有界格。刻于北魏正始元年(504年)正月七日。碑文下端刻隋开皇五年(585年)游妙所刊的移碑记,正书28行,行9字。碑阴题名24列,能辨认的仅存10列,均为杨姓。因为该碑被发现时,它的下半部久埋地下,所以碑的上半部份多损泐,下半部份较清晰。《河朔访古新录》称为《比丘法稚与宗  相似文献   

6.
大足石篆山石窟第2号龛摩崖造像,历来被认为是宋刻春秋战国时代建筑大师鲁班像,此龛被称作"鲁班龛"。"鲁班龛"一说,最早见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型典《游石篆山记》:(此龛像)"左手携尺,右手执剪,旁一弟子肩挑法物,中一碑,刻‘匠师宗坊’四字者,有鲁班龛"。1955年陈习删《大足石刻志略》  相似文献   

7.
北周文王碑刻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八组大佛寺后的天落石上。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于碑的性质、年代,碑旁34号龛与碑的关系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不同的观点。笔者经过仔细观察,从考古学叠压打破关系入手,结合龛像特征,认为现存第34号龛为文献上所记录的北周强独乐等为北周文王所造像佛道二尊像,但龛内像在北周武帝灭佛时可能就遭到了破坏,经过后代改刻、增补形成了现状。同意部分学者认为的现存碑刻是根据《周文王庙碑》和《后周宇文泰纪功碑》残碑拓本经续补之后的重刻。  相似文献   

8.
2009—2011年,山东博物馆对山东临沂地区佛教造像碑进行了多次调查,与相关金石文献对比,可判断这批佛教造像碑多数为北齐遗物,少数晚至隋代。临沂佛教造像碑具体特点有:碑身柱体,四面等宽或两面略窄,南面为正方位;四面造像,多为两段式,上段雕刻龛像,下段刻铭或留白(也有雕刻龛像的);造像题材中维摩诘图组合别具一格,龙衔莲花图十分流行,龛楣龙与兽面组合图在临沂地区之外十分少见。临沂佛教造像碑形制、造像特征虽源自西部邻省和山东中部地区,但也有自身原创特色,唐代流行的龙虎塔图像当与其龛楣龙与兽面组合图有极深渊源。  相似文献   

9.
巴中石窟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当四川东北部的巴中市,唐代为巴州化城县治,是古代米仓道上的军事经济重镇,历代文物古迹甚多。隋唐之际,佛教造像建寺的风气在四川转盛,巴中见有以南龛、北龛、东龛、西龛为主体的佛寺石窟造像。《舆地纪胜》、《蜀中名胜记》、《金石苑》等类笔记和金石著作对其中的部分石窟寺曾有收录。笔者自1988年以来,曾先后三次赴巴中作石窟艺术的考察,现就巴中石窟中的某些问题谈点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山共)谷,一名(山共)峪,俗称(山共)山,位于林县城西南15公里南庵沟村北。千佛洞即开凿于北山半腰,坐北朝南,前临深涧,后依山崖,洞口下有明万历年间所修“谢公渠”水穿过。东去里许的(山共)谷口北崖有东魏所开支提龛一个,龛北面南而立《三尊真容支提龛铭》碑一通,为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蔡景所撰。由此东行二十余步东崖有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所凿《大缘禅师摩崖石塔》。碑与石塔已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千佛洞而西500余米有北齐天保年问所创宝岩院废址,其东有一方形密檐式砖塔。南为谢公祠、金代县丞李弼所建五松亭旧址。千佛洞口有青料石砌墙,东西长3.97  相似文献   

11.
<正>贾思兴造弥勒像龛,又称"贾思兴百八十五人等造弥勒像龛"、"北魏弥勒造像龛"、"道晗造像碑"等,1976年3月河南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北魏孝昌元年(525年)雕造,石灰岩质,四面环刻。郑州市博物馆于1980年3期《文物》上发表《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一文,对所出造像进行了简要报导。  相似文献   

12.
隋开皇元年李阿昌造像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开皇元年(581年)李阿昌造像碑(图版捌:1、2),现陈列于甘肃省博物馆,碑高146、宽50、厚16厘米,是一件内容丰富的多龛高浮雕敷彩造像碑。碑额呈圆拱形,下接长方座。碑身四面开龛造像。正面开四层龛。第一层:正中开一覆钵式顶垂幕形方龛,顶上饰三个宝珠形浮雕。龛中间雕释迦与多宝如来并坐说法,皆半结跏趺坐,着通肩大衣,衣纹稀疏,衣裙在台座前自由垂下。二弟子两侧侍立。佛座下有仙鹿两对屈膝跪伏。方龛两侧各开一圆楣尖拱龛,每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佛着双  相似文献   

13.
林鹏 《文物世界》2007,(6):71-73
1983年在山西省寿阳县五峰山找到了傅山的草书碑一通,友人带回了拓片,一见之下令人惊叹不已。草书碑写的是一首诗,诗的内容专论草书艺术,而且这草书碑正是草书艺术的典范。《霜红龛集》卷七载有此诗,抄录于此:  相似文献   

14.
北周文王碑原为“周文王庙碑”,立于周文王庙前。其文献材料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但未录碑文。至清代,刘喜海《金石苑》始录今北周文王碑之全文。同时,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楷法朔源》以及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均有著录。该碑于1961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6月,成都市文管会办公室会同龙泉区文管所对北周文王碑及其附近的几十龛石刻造像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5.
《重修广州府学碑记》现存广州博物馆。碑通高157厘米,横103厘米,厚11——15厘米,青石质。碑的正面左右两边线刻云彩纹饰,精美细致。碑顶成拱园形,高16厘米,上有篆体额文“广府黎侯重修文庙碑记”等十个字,为曾道唯所篆。其人在(康熙)《南海县志》卷12和(光绪)《广州府志》卷117中有传,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声誉的地方官员。碑底正中有一高26厘米,宽40厘米,厚7——12厘米见方的插榫。碑内题一行,撰文者,篆额者和书丹者各一行,正文17行,碑末为题名。正书。现存地方史  相似文献   

16.
长兴孔庙保存有明世宗朱厚!(1522—1566在位)亲撰的《御制正孔子祀典说碑》《御制正孔子祀典申记碑》及《圣谕碑》,三碑反映了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这一重大事件,三碑背后有着"大礼议"、明世宗礼制改革等复杂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7.
在大足南山玉皇阁三清洞之右外壁,有一通被称为《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的摩崖石刻。该碑为真书,全文602字。碑成时间为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冬十月望。在号称石刻之乡的大足,造像林立,题记俯拾皆是,似乎值不得为一通寻常的摩崖石刻大书特书。本文之所以看中这通碑记,并且不惜笔墨对它进行一番探讨研究,就在于它有着十分珍贵的文物史料价值,可以为大足石刻艺术的中断时限提供推论的依据。抛砖引玉,尚乞专家学者指正。 一、以碑证史  相似文献   

18.
丹棱县的唐代道教隶书石刻碑—松柏铭碑,近年来经有关专家和书法家的多次考察研究,已确认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 这碑在丹棱县龙鹄山唐代道教摩崖造象石窟群中的摩璧龛窟内,建于唐代天宝九年(750年),保存完整。碑高220厘米,宽154厘米。“松柏之铭”的碑额,为小篆;碑文589字,  相似文献   

19.
西魏巨始光造像碑,是我馆重要藏品之一。碑通高225、宽100、厚30厘米。四面刻。原碑座早已缺失,现有的座是后配的(封三,图1、2)。碑首为圆顶,高65厘米,周缘各雕一巨龙。巨龙之下,正面、背面均为尖拱龛,龛楣中央均雕一狮首(或饕餮)。正面龛高31、宽25厘米。龛内为多保佛与释迦佛并坐说法像,两像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两旁龛柱的题字,左为:“左相多保佛塔证有法华经”、右为:“右相释迦佛说法华经”。龛柱之外,各有题榜,左为:“左相当阳佛主杨志宽为亡父一心侍佛”、右为:“右相当阳佛主杨仕、弟伯通、业仁”。背面龛高  相似文献   

20.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和《受禅表》碑及其艺术价值张淑霞在我国历史上众多的“三绝碑”中,应该首推三国时期的“三绝碑”。“三绝碑”,本名《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和《受禅表》碑,通称《受禅碑》。现屹立在河南省许昌市西南35华里的繁城镇献街魏文帝庙遗址上,刻于东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