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楚君熊氏作为“熊”的图腾,论者甚多,不仅国内,而且日本学者亦有类似的论证。为了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笔者就曾被学术界引用过的诸家所述,列举如下: 卫聚贤先生在《古史研究·中国民族的来源》一书说:“楚人以‘熊’为名,共三十余人。周人风俗父名子讳,楚不应祖孙父子均名‘熊’,是当以‘熊’为图腾,以某物为图腾,其族不得食某物,食之以犯罪论。《左传》文公元年云:‘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熊蹯即熊掌,为可食物,楚成王被穆王围,愿食熊掌以死,是不愿受被子篡弑之恶名,而愿负自己侵犯图腾之罪,被族人致死。”(载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三册,第56、58页)  相似文献   

2.
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考古队员们,发现了积石冢和大型祭坛之后,又一个问题开始出现在脑海里:按照常识,史前文化的墓地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总是与相关的地面建筑遗迹相伴随。在这里,会不会有红山先民们在5000多年以前的建筑物呢?于是,在1983年的秋季里,考古队员把目光放在了寻找红山人的建筑遗址上面。  相似文献   

3.
原昊 《民俗研究》2020,(2):131-145
《世本》是主体编纂于战国的谱牒类史书,该书楚世系史料,对《史记·楚世家》的编纂影响较大,清华简、安大简等出土战国文献有助于对该书的深入探研。《世本》楚世系远追颛顼,得到印证。据楚简可知老童之名,曾讹"卷章",其位列"三楚先",其所生四子为重、黎、吴及回。"陆终六子"中存在感生神话的编排,该说实质是将六个族姓始祖有意整合并依附于陆终,实现由族姓整合而成的帝系。陆终与祝融为一人,生季连者为祝融吴或祝融回。季连、鬻熊与穴熊为一人,"穴熊"得名及"熊某"命氏细节中潜存楚人的图腾意识。"熊渠封三子"说,在熊挚世系及熊康即位问题上有误。《世本》楚康王、考烈王世系名号也得到出土文献印证。  相似文献   

4.
1987年7月24日,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发布了一条重大的考古新闻:“辽宁西部山区发现5000年前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考古学家根据出土文物初步推断,5000年前这里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使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消息传出,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一些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美术家纷纷来辽西考古发掘工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察,他们兴奋地称这里是个:  相似文献   

5.
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9年秋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工作站在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积石冢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一座较大型墓葬,遂即做了清理,墓葬顺序编号为89N Ⅱ Z1M21。  相似文献   

6.
辽宁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M1)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年9月18日,在清理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五地点一号积石冢时,在积石冢的中心部位,发现了1座中心大墓(M1),遂对其进行了正式发掘,至20日清理发掘结束。现将发现情况简报如下: 一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五地点东北直线距第一地点神庙遗址约2公里,系一略呈北陡南缓、有多处片麻岩露于地表的  相似文献   

7.
一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 ,是我国东北发现的重要史前遗址之一。自 1 983年开始发掘以来 ,以“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发现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 986年由于考古学家发表的众多讲话和传媒的互动配合 ,形成了一个热点。以红山文化为基础而提出了“文明的曙光”的观点 ,把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导入了一定的误区。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 ,特别是牛河梁遗址又陆续出现许多新的论据 ,从考古学实证的角度来考察 ,使我们不得不去重新认识。这里可以牛河梁遗址及其新发现的事例 ,作为继续讨论的参考。二自牛河梁遗址开始发掘以来 ,通过发掘简报的公布和…  相似文献   

8.
为了调研齐家文化玉器中出土的"七宝",2013年3月19日与《丝绸之路》主编冯玉雷等一路驱车,从兰州出发,经过定西抵达静宁。当天下午在静宁博物馆阎惠群馆长陪同下,如愿以偿地看到"静宁七宝"中的四宝(另外的三宝已经上调甘肃省博物馆等处),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可谓"又见‘熊图腾’"。  相似文献   

9.
最近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玉饰",由于人们对其造型存在争议,所以其形象一直未有定论。将其与之前出土的玉熊造型及风格比较可以确定其为熊形,玉饰可以称为"熊形玉饰"。海昏侯墓出现熊形玉饰与刘贺的思想观念、汉代的黄老之学、熊图腾信仰等密不可分。从民俗文化意义上讲,这件熊形玉饰具有驱邪避恶、保护墓主人灵魂不受侵扰、肉体不受侵害的作用,最终目的是帮助墓主人完成炼形,升入仙界。这既是对熊图腾文化的继承,又是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遗产》2009,(7):13-13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公元前5000年前后,加勒比海北部地区的海平面上升了数米,风暴潮和飓风因此变本加厉的光顾这里。尽管出现这些不利变化,但在古巴北部省份谢戈·德·阿维拉出土的古代房屋显示,在公元前5000年到三百年前,这一地区仍有人居住。那么,他们是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呢?  相似文献   

11.
关于楚的始国问题,目前史学界仍存在着分歧。或认为楚始国于鬻熊之时,或认为楚始国于熊绎之时,或认为始于熊通,或认为始于熊赀,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在弄清楚的始国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楚族的形成。《汉书·艺文志》云:“鬻熊,周封为楚祖”,并说“楚鬻熊居丹阳。”鬻熊之时楚得到周王赞封而正式承认其族属,鬻熊自然为楚立族之先人。《史记·周本纪》云:“西伯文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刘向《别录》说:“鬻子名熊,封于楚。”这里的鬻子就是鬻熊。可知鬻熊此时已归服了周室,并在周室担任了官职。《楚宝》载:“鬻熊……年九十始见于文王,王曰:‘噫老矣。’鬻曰:‘使臣捕兽已老矣,若使坐策国事臣年尚可。’文王善之,遂以为师。”《史记·楚世家》也载鬻熊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鬻熊子事文王"当如何训解,观点颇多。揆诸史籍,知鬻熊或称鬻子,《史记·周本纪》:"太颠……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或称鬻熊子,《风俗通义》:"楚之先出自帝颛顼……其后有鬻熊子,为  相似文献   

13.
荆门包山二号楚墓所出竹简《卜筮祭祷记录》(以下简称《记录》)中,记有楚王族先祖老童、祝融、鬻熊、以及熊绎、楚武王。由此更证明《世本》、《史记》关于楚族世系的记载是确凿可信的。《记录》中关  相似文献   

14.
拙作《半人半兽实质和起源新解》曾提出,半人半兽的实质是“半兽”图腾,也即动物肢体图腾,它的起源与人以动物肢体图腾为饰有直接的关系.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动物肢体图腾人体装饰的原则、形式,以及半人半兽从平面画到立体型雕塑的演进,作一粗略的探讨,以求教于大家.如所周知,图腾民族有竭力模仿图腾的习俗,这种模仿是严格按人与图腾同样化(Assimi-lation of Totem)原则行事的.弗雷泽说:“图腾部族的成员,为使其自身受到图腾的保护,就有同化于图腾的习惯,或穿着图腾动物的皮毛或其部分,或辫结毛发,割伤身体,使其类似图腾,或取切痕、黥纹、涂色的方法,描写图腾于身体  相似文献   

15.
王文兵 《民俗研究》2013,(6):155-156
禁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民俗事象,对于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禁忌与崇拜有着十分深刻的内在联系。一百年前,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对禁忌与图腾崇拜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过重要论述,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一书指出了禁忌所包含的两种矛盾情感。他说:“Taboo‘塔怖’(禁忌),就我们看来,  相似文献   

16.
刘东 《广东民俗》2000,(1):50-50
古代岭南越人尚鬼,迷信风气盛行,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图腾化。主要以鸟、鸡、牛、狗、蛇、鳄等为崇拜对象。作为本部族的保护神或标志。广州地区的一些地名至今仍保留着图腾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北极熊的末路 根据美国冰雪数据中心的统计,2012年9月16日,北冰洋海冰面积为132万平方英里,覆盖了北冰洋洋面的24%,这是2012年的最低值;而在2(337年,覆盖率最低值为29%。与2007年联合国气候报告预测的2050年前后相比,北冰洋海冰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行融化。《纽约时报》也作出预测,北冰洋海冰将在2020年前彻底消失,成为一片“无冰洋”。  相似文献   

18.
洛阳民俗中的吉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百灵 《河洛春秋》2002,(4):42-46,62
中国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吉祥”二字最早出现在《易经》:“变化云为吉事有祥”。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寄托愿望的“怪兽”与“鸟身”的雕刻绘画。华夏民族形成后,“龙凤”图腾被视为最受崇拜的象征。尧舜时代有象征吉祥的山、河、日、月、星、龙等纹样用于服饰。商周社会,在青铜器上盛行鱼、龟、龙、风、象、虎等纹样用于服饰。自秦汉以来,吉祥瑞应之说风行,便建立起完善的吉祥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19.
龙的起源和古吴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解释“龙”之渊源的不乏其人。或说是蛇(蛇图腾);或说是大蜥蜴(蜥蜴图腾);或说它是鳄鱼,而且是我国独有的扬子鳄(鳄图腾)。更有的说它实在是蛇与鳄“混织”而成的一种两栖物,笔者认为上述诸说虽各有所近似,但都还不够精当,现谨刍议如次。 先让我们来看看古籍上是怎样载明的── 第一类:龙,作“宠”、“和”解,如《诗·酌》、《诗·长发》、《诗·蓼萧》中,此一类姑置勿论;  相似文献   

20.
周口,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6500年前,三皇之首太昊伏羲在此结网罟,教渔猎,定姓氏,制嫁娶, 演八卦,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创造了龙的图腾,并与女娲氏“抟土为人”,繁衍了龙的传人。5000年前, 炎帝神农氏又以此为都,尝百草,种五谷,开创中国农业和医药之先河。3000 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首建陈国。随后,我国苦县(今鹿邑)出了一个思想家老子,这里成了道家文化发祥地。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三次来陈,设坛讲学,绝粮于陈蔡,仍布道不止,成为千古绝唱。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事都付于谈笑中。唯独文学家在自己作品中记录的历史烟云,给人们留下了值得永远解读的文本。《诗经》里的《陈风》,就是陈国风土人情的写照。汲黯、曹植、李白等历史文人都曾游历于此,留下了烩炙人口的诗文600多首(篇)。山水诗的始祖谢灵运,就诞生在此地。周口,真可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