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月13日,《丝绸之路》杂志社赴张掖采风团一行数人,从兰州出发,途经秦王川,横穿乌鞘岭隧道群,奔驰在河西走廊绵延空旷的高速公路上。车窗外虽是凛冽的寒风,但是,缘于历史文化名城张掖浓厚的吸引力,我的心里却感到丝丝暖意。那些久远的历史场景,那些辉煌的文化片段,已经开始在我脑海里翻腾奔涌。  相似文献   

2.
那是1941年初,我刚刚16岁,为了避兵,我和三哥宋魁从家乡张掖流落到了西北边陲的嘉峪关。  相似文献   

3.
步入历史名城张掖南大街,你会发现一处醒目的古建筑,这就是张掖山西会馆。  相似文献   

4.
“张掖”之名,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早就闪射着熠熠光辉。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酒泉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名义,置张掖郡。从此,张掖虽有西凉州、甘州的变更,但张掖一名历久弥显。这里,曾是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国都;北魏拓跋焘徙治此地,改称西凉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又改西凉州为甘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继改为张掖郡。  相似文献   

5.
汉代张掖郡治得城址新探张民林,李晓卫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河西设张掖郡,郡治张掖县(今武威张义堡)。宣帝地节二年(前6刁)设武威郡,张掖郡治移往得城。曾辖十县一属国,即得、删丹、屋兰、骊、居延、昭武、氏池、日勤、番和、显美和张掖属国。“得”...  相似文献   

6.
正来到张掖的朋友,常说这是一个温和淳朴的小城。在张掖待久了,更会说,张掖人都有一副菩萨心肠。是啊,沐浴在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的辉光中,焉能不沾一点佛光禅念!张掖为古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丝路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佛教的传入和普及。法国研究丝路文化的学者布尔努瓦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商人在西域留下足迹,而播下的幼小种子,便结出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7.
一日,朋友聚会。席间一人对江泽民同志二访张掖颇有感慨,以为空前之举。四人当即约定遍访张掖古迹,追溯历史,感受风情,以快慰平生。  相似文献   

8.
田瞳 《丝绸之路》2011,(13):20-21
灵隐寺坐落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城西端,是丝绸之路上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分张掖城最西边的兴隆村外,是大片沉睡千年的荒沙滩,在沙滩深处,生长着一片壮观的红柳林。  相似文献   

9.
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其地西通西域,东接武威,南达青海,北控大漠,为河西枢纽。历史上法显、隋炀帝等都经“丝路南道”从青海越祁连山达张掖;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古哈烈国沙哈鲁王使臣都路经张掖。由于张掖在中西交通路线上的这种地位、使得这个地区的佛教兴盛了很长时间,这从有关文献的记载和张掖附近现存的石窟两个方面都可看出。笔者在这里主要涉及的是现存张掖城中的著名古迹——大佛寺。关于此寺,至今还未见到一片较详的介绍材料,故这篇小文只对  相似文献   

10.
尚萍 《丝绸之路》2013,(12):24-25
木偶戏是我国传统傀儡艺术中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班是目前河西地区唯一尚存的一支杖头木偶戏班,20世纪80年代前经常活跃于张掖城乡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1.
张掖,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它既是古丝绸之路和居延古道的交会点,又是南达青藏高原、北抵蒙古大漠、西通亚欧、东连内地的陆路交通枢纽,素有"塞上锁钥"之美誉。在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掖曾是国都、省会、军镇和州、府、县的治所,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中心的位置,由来已久,名副其实。张掖,更是一座红色革命的殿堂。红西路军浴血奋战马匪,张掖就是其悲壮征程的重要战场。一处处战争遗迹、一座座纪念碑亭,犹如红色殿堂一样,招引得无数中华儿女不辞万里之遥,来此虔诚地扼腕凭吊和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12.
甘州古城素有“半城芦苇半城塔”的说法,此话虽夸张,但张掖塔多,确是事实。据《甘州府志》载:“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张掖的特有风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塔,千姿百态,煞是壮观。 张掖比较有名的是金塔、土塔、木塔、水塔、火塔。关于土塔,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呢! 早先,张掖只有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四座宝塔。张掖城里有个很有威望的姓王的土木工匠,他根据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说,想在这个美丽的塔城中再增添几分姿色,于是就动员甘州百姓说:“要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就要…  相似文献   

13.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张掖,也是蹲踞在河西走廊蜂腰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更是盛产祁连美玉的大本营。就是这一个个非凡大气的文化元素,扮靓了张掖的“金”字招牌。玉石,吸天地之精华,纳山海之灵气,可以说是在各种天然因素、自然条件巧夺天工般的演化下日渐形成的。《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也。”相传,大凡凤凰栖息过的地方,都有美玉存在,足见其神奇、珍贵。据专家鉴定,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硒、锌、镍、钴、锰、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有三尊大佛:张掖卧佛、山丹坐佛、武威站佛。一卧一坐一立,堪称佛门奇观。这三尊大佛的来历,民间还有一段故事。说是古时从西方来了三个和尚,行至张掖,见一片佛光瑞气,三师弟立时动心,便睡下不走了。其他两个和尚走到山丹,不见师弟赶来,二师兄便坐下等候。剩下大师兄一人走到武威,也站下了。于是河西便有了三尊大佛。 这当然是一种民间传说而已。其实河西三佛并非同时期出现。张掖卧佛起于西夏,距今900多年;山丹坐佛始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张掖大卧佛名扬海内外,吸引了无以数计的中外游人。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初访黑水国     
在甘肃张掖城西15公里处,有一片沉寂的沙漠。沙漠中有一座颓圯的城堡,传说是张掖的故城,又说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驿站,说的最多的是北方游牧部落大月氏的国都,其地因处在黑水河畔,故称为黑水国。  相似文献   

16.
张乃英 《丝绸之路》2011,(17):12-14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全市辖甘州区,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一区,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8.44万人,有汉、回、藏、蒙、裕同族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全国集中居住在张掖的独有民族。1986年,张掖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殊荣。  相似文献   

17.
张掖大佛寺历史悠久,不仅保存有目前国内最大的木胎泥塑卧佛,而且还藏有数量相对丰富且保存完整的佛经多部。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与张掖大佛寺藏经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既为丰富张掖大佛寺佛经收藏、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给张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西行记趣     
西行记趣一凡远方对于我来说永远充满了不可抗拒的诱惑。于是每当寒暑假来临,我都会背上沉甸甸的背囊上路。漫漫旅途中,既风光无限又趣味盎然,尝尽人在旅途的甜酸苦辣。从西宁到张掖按照原计划是沿古丝绸之路游玩的。在领略了古都西安的风采,又经历了雨夜登华山的惊险...  相似文献   

19.
张掖社火     
张掖社火尚金恒文化名城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社火就很有地方特色。它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更改,但形式却基本保持7下来。直到九十年代,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各村各寨的社火队在张掖城内,以拜年的形式各展自己的风采。张掖社火地方特色很强。其队伍...  相似文献   

20.
半城芦苇半城庙——古甘州生态、历史、人文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各历史时期特殊的自然、地理赋予了其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其厚重而特殊的历史职能,不同的文化聚汇、交融成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地域风尚,张掖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