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首届中国云台山"竹林七贤"学术研讨会开幕,来自全国各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50余人汇集在风光旖旎的云台山下高谈清论。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曾在修武山水之间隐居20余年。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成、山涛、王戎七人"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修武县云台山百家岩曾是"竹林七贤"的活动场所之一。至今尚存"嵇康淬剑池"和"刘伶醒酒台"等遗迹。云台山正以百家岩为中心兴建"竹林七贤人文景观区"。  相似文献   

2.
试谈“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印壁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80,(2)
"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印壁画,系指以"竹林七贤"及荣启期为题材,而刻印在墓砖的侧面,最后拼凑而成巨幅的人物壁画。目前已发现的,都砌建在古墓的两壁,左右相对称,故又分为两个半幅。除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  相似文献   

3.
绍兴酒使刘伶们沉醉了两千多年,至今仍被认定是中国黄酒之冠.现代人最初认识绍兴,大概不是因为鲁迅,就是因为绍兴酒了. 绍兴的酒厂多集中在鉴湖沿岸一带.这方水土为何成为黄酒之乡,此中奥妙,一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王爱军 《环球人物》2013,(25):86-88
酒量很大从来不醉,受贿布匹从不肯用魏晋时期,山涛、嵇康、阮籍、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吟诗作赋,他们蔑视礼法,崇尚放达,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在这七贤之中,山涛被尊为"老大",这不仅因为他在7人中最年长,更因为他的风神气度无人能比。  相似文献   

5.
我国盛产众多的名酒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中 ,名酒之乡出现过不少风雅别致的佳联。例如我国山西名酒竹叶青、汾酒 ,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当时民间有人选联赞道 :佳酿首推竹叶 ,醇醪独出杏花。在我国汾阳杏花村酒厂的厂门口两侧有一对联 :酒气冲天 ,飞鸟闻香化凤 ;糟粕落地 ,游鱼得味成龙。此联以夸张的手法 ,形象地表达出酒的神奇 ,过往行人看了此联 ,虽然未见其酒 ,但似乎已闻酒香。我国陕西省杜康村一家酒厂 ,有一副对联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一盏海底眠。不醉三年不要钱。  (横批 )此联借用史料《杜康造酒醉刘伶…  相似文献   

6.
对于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竹林七贤图的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直 《文物》1961,(10)
一、七贤名次排列的先后魏晋之际,竹林七贤姓名排列的先后,现知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见于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玡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此谓竹林七贤。"晋书嵇康传,即用此文,删去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两句。陶渊明圣贤群辅录,叙述竹林七贤,名次完全与世说任诞篇相同。  相似文献   

7.
论莫高窟第285窟日天图像的粟特艺术源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元林 《敦煌学辑刊》2007,5(3):161-168
本文结合新收集到的图像资料和研究成果,对莫高窟285窟西壁"日天"形象的图像源流作了探究,认为这一形象的图像来源是祅教的太阳神密特拉神,并认为它的图像很可能是由粟特人带到敦煌的.  相似文献   

8.
孫萌  孫遜 《中华文史论丛》2011,(1):359-372,404
韓國假傳體小説中,"酒"的擬人化形象屢屢出現,並經歷了一個由中立形象到正面形象再到負面形象的演變過程。這一演變體現了"酒"形象在小説中不同的象徵意義與儒家思想内涵,而這些不同時代小説中對"酒"形象的差異化塑造也印證了儒學在韓國的發展歷程。  相似文献   

9.
刘伶醉酒     
魏晋时代,有七位文人墨客,喜欢在竹林间饮酒赋诗,人们称他们为“竹林七贤”。他们都是魏晋一代名士,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刘伶便是他们中的一员。刘伶,字伯伦,沛国人,其生卒年代不可考,大约是魏黄初二年至晋惠帝永康二年间的人。他的容貌极丑陋,塌鼻梁,高额头,扁阔嘴,面皮黄黑,头发稀疏,枯瘦如柴。他的性格则豪放不羁,纵情于山水之间,尤好老庄哲学,心系宇宙万物。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各地割据势力起而争战,都想在汉王室衰弱的情况下扩大自己的力量,夺取天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后,终于形成了三国鼎…  相似文献   

10.
"驻客"是国内近几年才出现的概念,与云南大理、丽江等地高度相关。研究发现,驻客在云南旅游形象传播中具有3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作为云南旅游形象口碑传播的"把关者";二是作为一种美好生活的形象符号;三是作为一种更具影响力的人际传播渠道。近年来,在云南旅游形象负面化和污名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驻客在云南旅游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对于云南打造和传播正面旅游形象、建设旅游强省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国律师界一直努力建构一个不同于讼师的高尚职业形象,但律师的职业特点与角色定位使其难以摆脱讼师的阴影。在1930年上海律师"连环"名誉纠纷中,律师伪证、诈财、诽谤、人格侮辱、互相攻讦等污名行为进一步恶化了这一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上海律师甚多败类"这一自毁形象的言行刺激了律师界敏感的神经,致使更多的上海律师卷入其中。上海律师公会整肃纪律、重塑律师形象的努力因担心"自暴其短"而没有"壮士断腕",效果极其有限。民国律师界试图自我建构的形象与其真实的公众形象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刘营 《神州》2012,(22):98-99
酒仙刘伶在其《酒经》中,将酿酒历史追溯到夏朝,其实还可往远推算。据《史记.夏本记》记述:帝中康时,守四时的羲氏、和氏就有饮酒的嗜好。而其祖先是帝尧时派去定四时的,历经五帝近百年时间。由此推断,酿酒业产生于这个时期,发源于中原,逐渐发展到四夷,  相似文献   

13.
国家巡礼     
1961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由332块青砖组成,分两段砌于墓室的东、西两壁,东壁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西壁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人物形象皆作线雕而凸现在画面上,人物之间以银杏、垂柳、松槐相隔。八人均席地而坐,但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有的抚琴啸歌,有的颌首倾听,有的高谈玄理,有的舞弄如意,人人宽衣博带,孤傲高雅,崇尚老庄之情,追求个性之心,溢于画面。关于绘画主题,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相差年代悬殊,为什么会出现在同一画面上,令人费解,学术界至今无法圆满解释。  相似文献   

14.
王晖石棺是东汉后期中国西南地区石刻艺术精品.王晖石棺的龙虎形象应为"四神"中的青龙与白虎,符合汉代风格,与雅安地区出土的其它汉代石刻风格类似.其上"半开门"的雕刻方式虽常见于宋代,但亦是东汉流行于南方和西南地区的一种葬俗.四神中的朱雀改为女童亦与当地葬俗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黄思莹 《区域治理》2022,(13):16-19,30
大数据背景下政务微博的蓬勃发展使其帮助政府提升形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但政务微博在帮助地方政府提升形象的同时也面临因"僵尸微博"的大量存在或政务微博网络舆情处理不当等原因而损害政府形象的困境.面对政务微博影响政府形象的双重性,本文基于CIS原理,以新疆政务微博作为案例,分别从构成政府形象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方...  相似文献   

16.
"韩流"对韩国旅游形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技术分析了"韩流"对韩国旅游形象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访问意向与实际到访、游后评价以及旅游形象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长沙汉墓随葬品不同"动物"形象所蕴含的不同的人文观念,借用美术考古学家的"器物观念"概念,分析不同"动物"形象背后隐含的古人精神世界。笔者将"动物"形象分为现实动物形象、神话"动物"形象和"动物"组合形象三类,分析其所依次表现出的"事死如事生"的世俗观念、以龙凤为主的神话观念和"天地相协"的理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品牌化中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口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山  王铮 《人文地理》2006,21(2):5-11
本文从旅游地品牌构建的角度对旅游形象进行探讨,得到以下认识:首先,旅游口号是定位口号和营销口号的统称,它们分别表述旅游形象中的理念形象和营销形象。其次,旅游地(品牌)形象规划可分为"确定质量方针--定位理念形象--设计营销形象"三个层次,其中质量方针诉求"内部市场"、营销形象针对"外部市场"、理念形象则是"内"与"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再次,旅游地品牌是一个属性--利益--价值的阶梯,其中定位口号传播旅游地品牌属性,营销口号传播的则是旅游地品牌利益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通过建交谈判、参加日内瓦会议、与印度和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亚非会议、参与维护世界和平等活动,以及邀请外国政要、民间团体、新闻工作者来华访问参观等官方和民间外交活动,将和平共处外交政策付诸实践,成功地"自塑"了新中国与各国和平共处的国家形象.同时,中国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政要交往、国际新闻及个人叙述中"他塑"了"中国是真心诚意希望和平共处的""中国最大的愿望就是求得和平""中国已被普遍承认是一支国际力量"及"从长远来看,世界和平的关键很可能在中国"等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0.
叶帅与地图     
金立昕 《百年潮》2001,(12):34-36
军队打仗,总是离不开地图的.有人把地图比作"协同作战的共同语言"、"行军的无声向导"、"军队的眼睛"等等.这些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地图在军队作战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