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10月21日《人民政协报》“新移民在香港压力大”一文中说 :“新移民与在香港专业人员相比 ,由于英语差 ,有的不懂繁体字 ,比较容易受到社会歧视。”笔者对此说颇有同感 ,在几次出国出境公干中 ,翻阅海外的汉字报刊时 ,同行的年轻人对许多繁体字看不懂。同样 ,我们带出去的书刊 ,海外华人朋友也看不懂上面的简化汉字 ,同亲同族同文化的海内外华人却在自己的文字上产生了差异 ,这是乎有悖常理。近20年来所有“出洋”的留学生或由祖国大陆到国外的定居者 ,他们在国内从小学的就是简化汉字 ,而出去后 ,为了工作和生存 ,他们在学…  相似文献   

2.
新移民:何以新?为何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出现的华侨华人移民和“再移民”现象 ,对“新移民”的称谓、东道国接收移民的政策、“新移民”与其先辈的不同之处、“新移民”在海外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并再一次强调了对华侨华人同化问题应有的认识 :既融入在海外的本族群 ,也融入当地的其他族群 ,又保持自己的种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新移民”是改革开放以来衍生出来的一个新名词,特指近年来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新移民”主要由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移居海外的同胞和这些年来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移居海外这两部分组成。改革开放20年来,作为中国内陆的特大城市和沿江最早开放城市之一,武汉也有一大批学子及其他人员先后以留学、讲学、继承遗产、劳务输出等方式负笈海外,成为武汉籍的新一代华侨华人。要做好新移民的工作,沿用过去做老一代华侨的方法不完全合适,必须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拿出合情、合理又适用的良策,方能收到实效。 一、武汉市“新移民”的概况 截…  相似文献   

4.
声音     
《中华遗产》2009,(9):10-10
台湾作家张大春说:“繁体字被遗忘或泯灭,是非常可惜的,就好像股市3秒钟压垮一群人,这群人的生命没有了。在大陆使用繁体字的人少,但是繁体字内部蕴含的能量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5.
由哥本哈根大学亚洲研究系和哥本哈根北欧亚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五次国际会议” (ISSCOV)于 2 0 0 4年 5月 1 0 -1 4日在丹麦赫尔辛格 (Elsinore)的LO学院举行。来自丹麦、新西兰、菲律宾、美国、荷兰、挪威、意大利、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法国、俄罗斯、奥地利、英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 1 9个国家和地区的 98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收到论文 90多篇。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华人新移民 :海外华人移民的全球化” ,这是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次以新移民为主题 ,显示出新移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人口的国际迁移即“新移民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所谓“新移民”,一般是指“改革开放以后移居国外的中国大陆公民”,它主要包括家庭团聚移民、留学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劳工移民以及非法移民等六种,①其中非法移民  相似文献   

7.
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放宽外国移民入境条件。从此,大批华人从冬地涌入美国,我们把他们称为新华人移民。资料显示,1970全美华侨华人为44万人,1980年增至81万人,至1992年再增至164.5万人,①占美国总人口的0.7%。美国新华人移民中,以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及印度支那(以越南为主)的居多。本文拟对他们的人口村成、移民背景及生活条件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新移民的人口与分布美国1965年移民法允许各国移民每年不得超过2万人。台湾及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起初只允许每年移民数百人至数千人。台湾从1982年起增至2万人,香港…  相似文献   

8.
近来香港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国民教育科”。不少香港居民部是从大陆逃过去的移民,在潜移默化之下,下一代人多少会受到影响。但经过回归后十多年来的接触,  相似文献   

9.
“新移民文学”:“新”的悖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新移民文学”术语的权宜性特征;从定义和身份认同两大层面对“新移民文学”概念和内涵进行剖析,认为“新移民文学”概念蕴含了很大的悖谬,从身份认同角度考察,则尤其明显;探讨了“离散华文书写”和“华语语系文学”替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华人移民的主要来源。纵观中国海外移民史,从华侨华人的发源到新移民的产生,既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又有质的根本性区别。虽然,一个世纪以来,“排华”的劫难和阴影总是与中国人在海外创业的艰辛和血泪相伴,但时至今日,“移民”依然是中国大陆充满诱惑力的词语。本文试就中国大陆新老移民的差异作一个比较,从而阐明对新移民发展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有一年,我有事乘飞机去广州,在途中与邻座聊天,聊得正投机时,互相交换了名片。我接过对方的名片一看,上面写着“XX餅幹公司德经理”,觉得好笑,不过我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便先问他名片在哪里印的,为什么用繁体汉字?他告诉我说是在广州印的,因为公司常在香港有业务往来,为适应香港的习惯所以印繁体字了。我笑着对他说,你的名片在香港更看不明白了,他吃惊地问为什么,我告诉他“饼干”的繁体应该是“餅幹”,你在印名片的时候一定写的是简体汉字“饼干”,却要求印名片的厂家改印成繁体,  相似文献   

12.
2006年4月2-5日,由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暨南洋研究院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民族与移民研究所、荷兰国际亚洲研究所和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东西方间的移民:规范与认识”(Migra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Normalizingthe Periphery)国际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加拿大、巴西、新加坡和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学者,就当前东西方移民中出现的新形势展开了讨论,本次会议共提交英文学术论文23篇。会议主要就“东西方移民的类型”、“移民社区”、…  相似文献   

13.
论文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香港对澳移民潮的兴起与发展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对澳移民趋势的转向,分析了移民趋势转变的原因与影响。研究显示,香港对澳移民最早可追溯至晚晴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历史最高峰,此后,对澳年度移民人口急速下滑,且由澳回流香港移民数量稳步增长,乃至于逐渐超过香港对澳移民人口,从而造成香港与澳洲之间人口迁移格局发生重大转向。其背后既有香港经济发展、政府清廉度提升、香港回归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亦有移民个人因素的影响。澳大利亚香港移民迁移的变化,扭转了香港对澳人才流失的基本状况,提升了香港社会国际化水平,但也增加了香港民主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复杂性。这一切,为中国内地国际移民管理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地方志应该使用规范的简化字张善长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搞活,政策宽松了,“冲破禁区”的现象层出不穷.因之,社会上也出现了冲破繁体字禁区的文化现象.一时,街头巷尾,标语、招牌、广告、电视荧屏、商标、极联、霓虹灯等,由繁体字充斥.出版界也似乎得了一.k.“...  相似文献   

15.
由山西省洪洞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研讨会”2003年4月4-5日在山西洪洞县召开,来自山西、山东、河南和香港的20多名学者出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芒果网的“当家人”,他的压力可想而知:在国企体制内创新,能否把传统旅游业玩出“新花样”? 20世纪90年代初,吴志文回到出生地香港时,感到无比的亲切。起初,他只是想甩脱父亲的威严和掌控,但后来,他越来越觉得,返回香港,在港人纷纷移民海外时加盟中资企业,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  相似文献   

17.
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于 2 0 0 1年 7月 1 6日至 2 5日 ,以“塑造故乡 :中国移民与乡土社会”为题 ,举办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及七天的田野考察。学术研讨会在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以往有关中国移民的讨论 ,多把焦点放在东南沿海的海外移民以及移民的原因、过程等问题上。此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把“移民”现象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常态的问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考察中国境内…  相似文献   

18.
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 1、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相似文献   

19.
一、贵州人旅港的时代背显贵州人移民香港的历史,追溯起来并不久远。自一八四一年香港开埠以来,至今一百五十余年的悠悠岁月中,香港居民从初期的五千余人发展到今天的近六百万,人口增长了一百多倍,香港也从一个偏僻的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贵州人士对这颗“东方之珠”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最早进入香港并留居下来的贵州人,确切年代尚无考证,但是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一批贵州人去到香港从事商品贸易,却是无可争辨的事实。然而,较大规模移民香港则是四十年代以后的事了。其中突出的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20.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据。英国殖民者为了加紧控制香港的财经命脉,继而抢占中国市场,便于1845年在香港设立东方汇理银行香港分行(又称丽如银行),1847年东方汇理银行在香港发行钞票。1863年英国皇家造币厂开始铸造“香港一仙”、“香港一文”铜币,投放香港市场流通,“香港一仙”币值相当于一分,可换10枚“香港一文”铜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