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耀县新发现的一批造像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耀县新发现的一批造像碑陕西省文物普查队1987、1988及1991年,陕西省文物普查队和药王山博物馆发现一批北朝至隋代造像碑,其中钳耳世标造像碑座、二百五尊佛教造像碑、及钳耳氏残碑发现在滇池乡吕村,法寿、钳耳佛教造像碑发现在安里乡韩古村;其余均发现在...  相似文献   

2.
1976年11月,在隆化县征集到一批三尊金铜造像,其中一尊刻有铭文和明确纪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北魏较早时期有确切纪年的铜造像,对北魏时期金铜造像的分期、断代及定名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3.
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两尊南朝石刻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巍 《文物》2001,(10)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为华西大学博物馆,创建于1914年。馆内现收藏有各类文物4万余件,其中包括成都地区发现的一批石刻造像。在这批石刻造像中,有两尊造像为具有明确纪年的南朝时期佛教石刻造像。由于过去对这两尊石像均未加以刊布,为便于学术界对我国南朝造像作深入的研究探讨,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 1.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释迦像红砂岩质背屏式造像。上部已残,残高  相似文献   

4.
1985年2月,邛崃县东安乡蜚虹村,在修建酒厂的施工中,发现了一个由铜盖扣着的双耳鼓腹黑陶罐。从这个罐里清理出鎏金铜造像12尊。出土时绿锈严重,铜盖锈蚀一触即碎。对造像做了化学处理后,大部清晰可辨。这批造像大小不等,姿态各异。造像最高的19厘米,最小的8.5厘米。现将十二尊造像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蒲江县长秋乡鸡公树山隋唐摩崖造像现存20龛209尊,原15龛162尊埋没在泥土乱石之中。1985年,文物普查发现线索后,长秋乡政府组织人力把造像从二三米深的泥土乱石中发掘出来。这批造像从未见于文献记录,今作一报导,以供大家研究。 鸡公树山在蒲江县城东北20公里之长秋乡新建村2组。为从寿安镇通往眉山县的古道必经途径之一。前临开阔的蒲江河谷,后是层峦叠嶂的长秋山脉。  相似文献   

6.
吴荭  信搏涛 《文物》2023,(8):86-96
<正>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博物馆于2020年5月入藏一件佛教造像座,此造像座于2005年发现,后收录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中。造像座出土于崇信县锦屏镇铜城村东北小坷老自然村的一处遗址,在同一地点还发现一段残损的造像碑及一尊佛头。造像座近方形,四面分格,格内雕供养弟子、力士、蹲狮和神王、护法天等像,上无纪年。现对造像座形制予以介绍,并对其内容及年代做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七年冬,太康县文化馆普查文物时,在县东北三十里高朗公社玉皇岗大队赵寨村,发现一块东魏造像碑,现存县文化馆。这块造像碑高34厘米,宽28厘米,保存完整,碑阳造像三尊,为一佛二菩萨;本尊释迦牟尼,肉髻,园形头光,身穿通肩大  相似文献   

8.
1999年5月,甘肃宁县新宁镇出土一批佛教石造像,基本完整者89件。以北朝造像为主,还有少量隋唐作品,其中立姿菩萨像、背屏式造像和造像碑最具特色。这批造像是继山东青州、临朐出土大批北朝石造像后,又一批集中出土的北朝至唐造像,其时代、题材及造型和雕刻技法等,与山东的几批造像既有某些共同特征,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是西北地区早期佛教造像的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9.
2002年5月,山西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村民反映在古竹林寺旧址上发现佛教造像,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得悉消息后赶赴现场,清理发掘出佛教遗物4件,分别为两尊胁侍菩萨、一尊弟子及一个佛座,质地俱为汉白玉。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3年3月,四川省忠县物资局在临江岩畔进行建筑施工时发现一处唐代摩崖石刻。这处摩崖石刻共有五个龛窟,三十三尊造像(部分造像头部早期被盗),龛窟彼此相连,均凿于整体岩石上。现分述于下: 第一窟,造像三尊,本尊为菩萨,两旁为侍者。窟高63、宽55厘米(图一)。第二窟,造像三尊,本尊为佛,两旁为侍者。窟高67、宽55厘米(图二)。第三窟,造像十七尊,本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为迦叶、阿难。两侧壁为侍立菩萨。近窟口处,左右各二天王,外面二天王脚踏夜叉,与奉先寺天王类似。阿难、迦叶  相似文献   

11.
洛川出土唐代鎏金铜造像洛川县博物馆于1981年从本县槐柏乡杨候村征集回一组窖藏鎏金铜造像48尊,其中各类佛像12尊,菩萨像34尊,罗像1尊,天王力土像1尊。这组造像工艺精美,体态轻盈而丰满。过去曾作过消息报道,现摘要作以介绍。一、佛造像编号02通高6...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2月,廊坊市永清县支各庄发现北魏石造像一躯,为青石质,正面浮雕一佛二菩萨一铺三尊造像,背面下部发愿文有"太和十一年"纪年,是研究廊坊乃至河北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以及北魏云冈石窟造像艺术对河北地区影响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1982年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在富县钳二弓西太奇村发现一尊元代石刻造像。这尊造像当时存放在该村一寺庙内,同年文物部门将这尊石刻造像运回县城保管,总编号87号,现介绍如下: 造像通高83厘米(封三:2)装彩、高发髻,双目平视,鼻高而直,嘴微闭,身披褒衣博带式大衣,下身着裙,胸饰璎珞,腕带手镯,飘带由左臂下垂至手和座往下,右飘带由右手向外绕臂下垂于座,右腿上曲,右手俯膝手拿如意,左腿下垂脚踩一朵仰覆  相似文献   

14.
盂县地区北朝佛教造像记中保留着不少地方佛教史料,学界对此关注较少.盂县交通便利,受到晋阳、平城等地的官方佛教影响,造像活动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造像记中记载的供养者有平民、僧尼、官员和女性等,在心态、造像活动等方面表现出自身信仰特质;义邑团体造像数目超过个人,成员以造像为中心布置道场、举行法会等宗教仪式,也发挥了义邑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最近发现两批石刻造像,共八件。一批在西郊须水公社红石坡发现;另一批在郑州市磨盘街发现。红石坡造像四件,计有“赵安香造像”、“正光二年扈(?)造像”、“孝昌三年扈文顋造像”、“思维造像”。这些造像是西岗大队在红石坡平整土地中发现的。该处瓦砾甚多,传为寺庙基址。当地领导和群众对这批造像十分重视,安全运至市博物馆保存。现介绍如下:1.赵安香造像:造像呈舟形,底座缺。  相似文献   

16.
2009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查果西沟摩崖造像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考古调查,现存的7尊造像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包括大日如来与二菩萨、一供养人在内的4尊造像具有明显的吐蕃造像特征,时代为公元9世纪初期;第二组的1尊高浮雕造像与第三组的2尊线刻造像时代可能为公元12世纪甚至更晚,显示了查果西沟及周边地区佛教的发展及延续性。  相似文献   

17.
普彤塔位于邢台南宫市西北1.5公里,旧城村东北约200米处,原普彤寺内(图一)。1966年3月8日,邢台大地震时从普彤塔上震落观音铜造像3尊(NW006、NW040、NW047)。1990年10月,河北省文物局拨款对四层以上普彤塔进行落架重修时在塔身佛龛内又发现铜造像39尊。  相似文献   

18.
在2021年开展的全国石窟寺(石刻)专项调查工作中,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芒康县文化局以及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调查小组对地处西藏东部的芒康县境内的3处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与记录。3处摩崖造像分别位于芒康县纳西乡觉龙村、帮达乡然堆村境内,共发现11尊造像,通过比较造像特征,确认其中10尊佛教造像具有显著的吐蕃佛教造像风格。这些造像既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罕见的内容题材,它们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吐蕃佛教造像的空间分布、艺术传承及思想传播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又推动了唐代汉藏文化交流和唐蕃古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安岳石窟,据安岳县文物保管所近几年的普查,发现有摩崖造像十余万尊,其中高度为3米、5米、6米、20米以上的大像有百余尊;造像分布点二百余处。全县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开元十一年”(723)(图版壹:1),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的为卧佛院(198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一处;列为省级保护单位的(1980年后重申)有四处,为:千佛寨、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列为县级文物保护  相似文献   

20.
造像发现地位于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哨镇卢家沟村。2006、2012年,两次征集造像,共14件。2016年,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对遗址再次进行调查,确认了历次出土佛教造像的具体位置。造像包括背屏式一佛二胁侍三尊像、二佛并坐像以及若干块主题不明的背屏式造像、造像台座等,造像年代均为北魏。卢家沟集中出土佛教造像,并未发现寺庙遗迹,况且不少造像主尊头部缺失,可能是人为破坏。喀左地区此前仅出土一件背屏式石造像,卢家沟造像的发现,为研究本地区北魏时期同类佛教造像及佛教在此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