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上云南是我国白银主要产地之一,元世祖平大理后,云南与内地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蒙元政府结合云南实际,采取了为当地各族民众接受的赋税征银政策,通过差发征银、税粮折银、银矿课税、土司贡赋纳银等等途径,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白银。蒙元政府进而通过出钞收银、以贝易银等途径,将所取得的白银转输内地。元代云南赋税征银,仍属于实物税,与内地的货币税有较大差别。但对云南白银矿企业的发展和内地白银货币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朱提银到底产于何地范文钟要弄清“朱提银”产于何地,应先确定朱提和来提山的地望。这个问题元代以前的史书有明确的记载。明代以后一些涉及“朱提”的书籍使问题复杂化了。本人曾经查看有关书籍,历史资料,特别是出土的又物,并且亲自到今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四川宜宾...  相似文献   

3.
金德平 《中国钱币》2012,(2):51-55,81,82
牌坊锭是晚清云南的地区性白银货币,因当时云南出产鸦片、茶叶、铜等,使各省白银大量进入云南(其中许多通过票号汇转),并由云南兼销铺制成当地流通的标准银货——牌坊锭,由于牌坊锭数量多,影响大,制作监督相对规范,所以是中国近代白银货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角度对馆藏著名的“汉朱提残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提出这件“文物珍品”既非朱提银 ,也非汉代制品。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唐代开始,贵金属白银作为货币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宋以后,白银在货币流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到明朝英宗时放松银禁,于是各种物价多用银来表示,这样中国才真正成了一个用银之国,白银才真正货币化。但直至清代前期,我国的白银始终是称重货币。由于各地白银成色不一,交易时要按照官府的标准进行折算,而各地的“平”并不一致,再加上地方官员征收赋税时以“火耗”为由勒索百姓,所以到乾隆后期及嘉庆年间外国银币(福建、广东、江苏一带称之为番银、番钱或番饼)以其规格统一、重量固定的优势开始被国人广泛接受。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的相关记载便是印证这段史实的力证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不同,明清时的白银和铜钱(制钱)两种货币不仅是货币,本身又是两种金属商品。白银和铜钱(制钱)作为货币使用,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在清代,这两种货币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民间以银兑换为铜钱后,用于零碎小额支付。但是,由于中国银矿藏量很少,政府无法铸造统一的银币,所以白银只能作为称量货币流通(清光绪年间开始出现流通国内外的银铸币,  相似文献   

7.
唐代银饼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以前,白银的计量多用斤、两等重量单位,也有用白银的地金形态“铤”为单位者,问或还有以“饼”为计量量词者,使我们知道其时白银的地金形态亦有饼形。如: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赐银千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  相似文献   

8.
王维其 《神州》2013,(4):23-24
苗族佩戴银饰历史悠久。苗族人民比任何民族都更喜好佩戴银饰,其银饰工艺水平之高也是绝无仅有的。究其根源,在客观上,是苗族曾长期居住在银矿富集的荆楚之地,对白银的特性有较深了解并具备了开采冶炼和加工白银的技术条件;在主观上,是苗族“以富为美”的审美观念的表达和巫文化心理的自然选择。正是以上几方面的条件共同造就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独有境界。  相似文献   

9.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实行“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使法币成为全国的统一通货。法币改革规定: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个人或企业存有的银本位币或其他银类.限3个月内兑换成法币,实行白银国有。法币发行权的集中,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信用的增强。废除银本位制,将白银收归国有.既防止了白银外流,又稳定了法币汇价。在抗日战争中,它对维持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抵御日寇的疯狂侵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代不仅广泛使用纸币,而且更普遍流通白银。金代银锭形制与南宋基本相同,一般五十两重。一两银锭可兑换铜钱两贯。起初每贯值铜钱千枚,大定二十年(1180)又规定官私用钱皆以八十为百,遂为定制。并且银锭上也标有银钱兑换值的铭文。根据铭文,金代银锭可分为贡银、税银、盐司银和地金银四种。贡银在唐宋曾分为进奉银与上供银两种。从1978年北京出土“邠州进奉正隆二年”银锭可知金代也有进奉银。另外,《中国山西历代货币》录有“潞州黎城和买”银锭一件,“和买”表明金代不仅沿袭唐宋“和籴制”,而且将和条所得折成白银并铸…  相似文献   

11.
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王裕巽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白银正式成为法定货币和“以银为主,银钱兼行”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货币流通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条鞭法”赋税制度的改革与实施,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  相似文献   

12.
经总制钱是南宋时期一种无名杂敛,一种特殊的附加税,是南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显现在银两上被称作经总制银。“经总制银”银挺的出土发现,说明在南宋时白银已广泛应用于赋税等领域。研究经总制钱(银)的成因、种类及收缴情况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残文朱提的现状与流传。自文献查知 ,端方著录有差错 ,我馆 6 0年代一级品定名亦有误 ,残文应为“万会银号”等字。近一个世纪以来 ,不少大家视残文朱提为绝品 ,但亦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殖民者便大量开采南美银矿,世界绝大部分白银产自该地区。老殖民主义者在鸦片战争前和中国做生意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成了抢手货,他们又没有合适的商品打开中国市场,只好从南美运来白银和中国交易。这  相似文献   

15.
宋代货币流通以钱为主,在流通领域表示价值尺度的是铜、铁钱,白银还没有取代铜、铁钱成为日用物品的直接交换媒介。然而,在政府的重大政治或经济活动中,在民间某些私人交往中,白银却被视为事实上具有重大价值的货币,其作为货币的经济作用甚至高于铜、铁钱,“以银化钱,无往不可”。白银这种事实上的货币职能,在政府的重要政治或经济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诸如:  相似文献   

16.
银作为重要髹饰材料,广泛用于各种银饰漆器中,但银饰部分常呈蓝灰色。为究其原因,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彩漆描金柜等文物上变色的银饰部分进行分析,并对蓝灰色物质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表层蓝灰色物质主要组成元素是银、硫和氯,主要物相是螺硫银矿(Ag2S)或螺硫银矿和角银矿(AgCl)的混合物。明代彩漆描金柜的蓝灰色银片结构复杂,蓝灰色物质除有部分为自然形成的腐蚀产物,还有部分明显是人为制作的涂层,其工艺可能类似于西方的“乌银”工艺。此研究结果为银饰漆器类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史博览》2007,(5):F0003-F0003
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总部座落在交通便利、环境优雅的“粤、港、澳后花园”——郴州永兴三胞经济开发区。公司总资产1.2亿元.旗下拥有白银精品厂、白银工艺制品厂、顺达冶炼厂.永银米业公司等企业。主要产品有“永银”牌1#白银和“湘水”牌系列银制品。2006年.公司总产值11亿元.上交国家税款3658万元.是一个集现代化智能办公、生产.销售(出口)、网上交易,工业旅游于一体.并初具集团化规模的企业.是中国银都的龙头和形象企业。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明代的田赋折银和折粮银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货币政策从禁银到用银转变的契机是田赋折银。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陆陆续续出土了一些明代的各类田赋折银的银锭。尽管数量不多,但清晰地展现了明代田赋折银的历史演进和折粮银锭称谓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折粮银锭的分析和考证,求证明代的白银在田赋制度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说明白银货币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最为重要的媒介。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福建曾是中国排名第三的银矿产地,银矿的开发,活跃了福建经济,给当地民众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由于这方面的史料缺少,所以学界对明代福建银矿业在福建经济中的重要性尚不是很清楚。以下主要依据明代稀见的方志资料,探讨明代福建的银矿业。  相似文献   

20.
明代白银货币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民间与官府、白银与纸币和铜币的博弈中造就的。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与供给的大幅增长共同促进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冲击着明代的货币制度,最终政府不得不以法令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明代中国产银数量虽有所提高,但远不足以满足货币化的需求。明政府被迫开放海上贸易。在贸易顺差与套汇的双重作用下,巨额海外白银流入国内,满足了不断扩大的白银货币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