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义华(以下简称徐):王先生您好!甲骨学虽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终于成为当今世界的“显学”,但客观地讲,甲骨学依然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学科,甚至对于许多人而言,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学科。我们想知道您人生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甲骨学?  相似文献   

2.
杨泓  郑岩  刘婕 《南方文物》2009,(2):7-18
郑岩、刘婕(以下简称郑婕):杨先生您好,能有机会对您进行这样一次访谈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就我们所知,您是一位治学经历十分丰富的学者,在古代兵器考古、汉唐考古、美术考古以及古代家具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像您这样的一位学者在走上学术道路的过程中肯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李仰松,1932年生,陕西临潼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原始社会史与民族志、马恩著作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特别是民族考古学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1998年出版《民族考古学论文集》,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考古学家和民族考古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先生在繁忙的教学当中,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深入云南佤族山区开展民族考古学调查,以后又率领研究生到达云南怒江独龙族、海南岛五指山黎族和苗族地区再度开展民族考古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李先生结合民族学材料,对我国远古时代的陶器制作、谷物酿酒、生产工具以及岩画、彩陶等原始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此外,他还采用民族考古学的方法对我国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类型划分、军事民主制、中国文明起源以及民族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等重大课题,都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前不久,《南方文物》编辑部特约记者梦古,在北大畅春园李先生窗明几净的家中就李先生的治学经验、以及李先生对今后民族考古学的发展方向等若干话题进行了采访。采访当中,李先生那谦和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导方式以及对民族考古学的真知灼见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4.
吕遵谔先生,1949年入学北大,1953年留任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50多年来,吕遵谔先生一直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人才培养、发  相似文献   

5.
2007年3月下旬一个雨后初晴的上午,我第一次见到了现已98岁高龄的瞿老。我就瞿老的成长经历,工作与研究的历程,学术成就、治学经验与体会进行了数次访谈。瞿老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而平易谦和的长者风范,更令晚辈的我折服。访谈稿在此基础上写成并经瞿老审阅。一、家世与求学赵  相似文献   

6.
古人治印,有印文曰:“焚香扫地。”其实,无论焚香之雅、扫地之俗,都与曰晷同效,非要长年累月敬勉为之不可。若要见功,自然不易;而一日不为,却是一日的荒疏芜杂。这四个字里,有一种安宁而坦然的姿态,是文人敬惜时光,不避细碎,日积月累自然而有一番作为。方一新教授便是这样一位“焚香扫地”,与日晷同效的学者。  相似文献   

7.
陈建立(以下简称陈):自1995年跟随您做冶金史研究以来,深切感受到您除在冶金史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之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才能,请介绍您的家学传统与求学历程吧,另外又是怎样开始冶金史研究的呢?  相似文献   

8.
《西藏人文地理》2009,(5):159-159
该书是《恰白作品与学术思想研究丛书》的第9种。恰白·次旦平措先生被誉为藏族思想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学术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一书中。据专家介绍.此次《访谈录》最大亮点在于,收集整理了最近恰白先生在西藏历史研究中的一些新观点.对《西藏简明通史》中没有提及的“自古以来”说、“汉藏同源”说和所谓“大藏区“的来龙去脉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9.
徐苹芳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考古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他研究视野宏阔,涉及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城市、汉代简牍、丝绸之路和宋元考古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真知卓见频出,创树良多。其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研究历程,是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2007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编纂院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访谈录。藉此机会,笔者在系统梳理徐苹芳先生学术论著的基础上又与徐先生进行了对谈,于是有了这篇访谈录。希望它能引领您走进徐苹芳先生多彩的学术天地,探寻其心路历程,纵览其研究业绩,一睹这位知名学者博学深思的风采。他对学术史的回顾与寄语,更是今后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宝贵镜鉴。现应《南方文物》编辑部之约单独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任根珠情况介绍:任根珠,字旺,号西樵,山西太原人,1952年12月出生。1974年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历任太原日报总编室主任、山西政协报副总编。1988年跻身方志界,历任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资料处处长兼《山西地方志》和《沧桑》杂志主编,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地方志研究所第三编研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考古学经过了近一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其理论与实践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考古学要与文献史学、社会学组成三个认知系统,考古学文化研究要将区域研究与长时段研究结合起来,要重视考古遗存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更全面地研究、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研究要掌握地层学、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其中地层学在使用中应该与埋藏学相结合,而文化因素分析则是从考古学研究过渡到历史学研究的桥梁;江苏的商周考古研究应该把握江北徐淮夷文化和江南吴文化两条主线;要正确处理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考古学的作用,使考古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施爱东:做民间文化研究,许多人都把自己弄得很"田野",但我注意到您却非常注重仪表和礼节。只要是开会或上课,您总是西装革履地出现在公共场合,这样严谨地生活累不累?您参加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会的那一天,因为来不及回家换衣服,居然临时跑到商店买了一件正式的衣服换上了,那件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3.
评耿云志先生的《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一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史学》2 0 0 3年第 1期所刊登的耿云志先生《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一文 ,明显存在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偏离文章主题与中心 ,意在维护胡适 ;二是以己意曲解、推测史实而为胡适辩解 ;三是有不符合学术规范之处。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古史分期讨论——李根蟠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史分期的讨论沉寂了十余年后,正再度成为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1999年11月《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南开大学历史系联合召开了“中国社会形态及其相关理论问题学术研讨会”;之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为此发表一个专辑,其他刊物也发表了一些有关讨论章。  相似文献   

15.
李仰松,1932年生,陕西临潼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北京大学考古博院教授,在史前考古学特别是民族考古学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名的民族考古学家。  相似文献   

16.
苏东海  毛颖  龚青 《东南文化》2012,(1):19-26,127,128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高潮,博物馆理论与发展研究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理论研究需要从博物馆发展实践着手,博物馆发展研究要重视发展战略和时代主题的研究;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行动的新思维,呈现出与传统博物馆两极分化、对立统一的关系,其成功应建基于让文化的主人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体现了当前国际博协的战略思想,是博物馆的时代主题;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并强化自身独特的知识、审美和道德特征及其价值,提升专业功能与社会职能,增强文化竞争力;博物馆理论工作者应直面博物馆领域的复杂形势,加强对国内外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  相似文献   

17.
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初,由胡适和他的几个朋友共同创办的同人刊物《独立评论》,在当时享誉全国,于知识界影响甚大。一般略微熟悉中国近代史无人不知。但当年具体管理这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的全部庶务工作(包括校对、付印、收发等事宜)的人,却几乎无人记得。此人即是黎昔非先生。黎先生原是中国公学的学生。他尊师爱友,热忱敬业,对公益事业具有高尚的献身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对于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前贤,我们不应让他的名字被埋没。胡适先生当年对黎昔非的工作非常满意,不止一次地在《独立评论》的《编后记》中对他表示感谢之忱。2002年是《独立评论》创刊70周年,又是黎昔非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写此,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的传承与启新--冯尔康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尔康先生的治学,既承继了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又在新时期史坛中,大力推动并开展了社会史学的研究,为近20来中国史学界极富开创性的学者之一。他在清代政治史、社会经济史、史料学和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史,尤其是社会史研究领域,均做出了较大的学术贡献。他在理论创新和具体研究中所形成的开拓性、包容性、前瞻性的治学特点,尤具学术魅力,启人新知。  相似文献   

19.
张季鸾致陈布雷函1940年2月20日机密(乙)第21087号张季鸾君(二月二十日发)来函抄呈钧阅职 陈布雷(印)谨呈到港半月,体气渐好。日人山崎,弟前日特与长谈一次(此人业已离港),颇可参考,兹摄要报告如下:(一)关于和战(甲)一般日本知识分子,现对中国表敬意,决不轻视。上层阶级,实际亦知必须与中国言和。(乙)多数已知拥汪为徒然,但形势已成,不能放弃。(丙)彼此次来港,今井曾托其查询国府有无言和之可能,彼盛称今井与武滕之明白(谓今井实军部之神经中枢,现任派遣军司令部第二及第四课长,与影佐作风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