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初期,赵国都城由晋阳迁往中牟。以迁都中牟为契机,赵国很快完成了政治改革,加快了在中原的扩张,最终实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卿士到诸侯的战略转折和跃进,由此奠定了赵国前期历史化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姚庆 《黑龙江史志》2013,(19):53-53
赵国兵器是先秦时期兵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国争雄的历史中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赵国兵器种类的梳理,阐释了其功用、源流和出土的相关情况,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先秦时期其他国家的兵器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三孔布的国属与铸造时间等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分歧。利用新出土资料对以往的研究进行辨析,发现秦、魏两国铸造三孔布的证据不足;通过对比赵国、中山国的疆域范围,以及利用战国文字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字形比较,发现三孔布铭文中的地名基本与赵国疆域相吻合,而且字形体现出赵国文字的风格;最后结合三孔布铸造时间的考证,认定三孔布属于战国晚期赵国铸造的货币。  相似文献   

4.
对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的地望,学界尚有分歧。根据战国中晚期秦、赵、魏三国在今陕北地区疆域变迁情况并参照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可推定中山王所迁肤施就是秦汉时上郡的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赵国曾经占据这一地区约十五年。赵国能够在赵武灵王末期占领今陕北,与本国战略和秦国形势密切相关。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东方,失去了西部大片领土。  相似文献   

5.
郎泰富 《文物春秋》2007,(3):18-19,32
古涿之地因涿水而得名,战国时期为燕地,是燕国的军事要地和经济贸易集散地,涿布即铸造于此。战国后期燕国曾向赵国馈金五百,因涿地南近赵国,赵国又通行刀币,推测此次所输之金应以涿布为主,这也证明涿布是燕国的重要货币之一。  相似文献   

6.
《史记》记载 :公元前 3 0 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进行军事改革。两年后进攻“心腹之患”中山国 ,夺取了、石邑、封龙、东垣等四个城邑。后来经过多次征战 ,伐西胡 ,灭中山 ,几年时间 ,赵国一跃成为北方大国 ,是战国“七雄”中当时能与强大秦国一争高下的惟一国家。赵国的崛起与强大 ,固然主要得益于“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但与首先占领中山四邑这个战略要地 ,控制交通枢纽 ,发挥区位优势也不无关系。战国中山四邑的地理位置在当代的什么地方 ,它们的历史是如何沿革的呢 ?据查 ,这四个城邑在现在河北省石家庄附近。 ,即高邑 :赵武…  相似文献   

7.
邯郸百家村两座战国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月~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发现的2座战国墓葬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考古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赵国的墓葬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尖足布币是流通于战国早中期的赵国铸币,学界对部分尖足布币铸造地的地望考订尚有分歧。结合史书记载与出土战国文字资料,我们认为战国中期秦惠文王侵夺魏国上郡地之后,始与赵国在今陕北地区正面交锋;魏国上郡的北界止于今无定河一带,肤施等地原为魏地,后被秦、赵所据;结合张家山汉简《秩律》等资料可以判断,"平州"尖足布币的铸造地在今陕西米脂县,"平州、中阳、襄城"尖足布币、"言阳"直刀币、"干关"方足小布等都是赵国占据陕北地区之后的铸币,时间上不早于武灵王"西略胡地,至榆中"的公元前306年;实行大、小二等制的尖足布币"虑虒"的铸造地仍以定在今山西五台县境为妥。  相似文献   

9.
雁门李牧、李左车为始祖、三世祖的李氏后人宰相群体,堪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闻喜裴家、太原王家媲美。“南裴,北李,太原王”,这三个宰相世家,是三晋儿女的光荣与骄傲。这三个宰相群体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管哪朝哪代,只要当了宰相,就像当年蜀相诸葛亮一样,忠心耿耿地辅佐他的君主,丝毫没有犯上僭越的思想,这种文化现象,值得我们三晋学者继续研究、探讨。李牧,战国时赵国名将,与廉颇齐名,为保卫赵国北方边疆,抗御匈奴、秦国的入侵立下不朽的功劳,被封为武安君,被赵郡李氏尊为始祖。李左车,李牧孙,是秦楚期间著名谋士、杰出的军事参谋家,曾…  相似文献   

10.
荀子,名况,字卿,一称孙卿,赵国人,是战国末年的儒家大师。他不是历史家,《荀子》一书也不是历史著作,但它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来论证他的思想,却反映出了他的历史观点。荀子在什么是决定历史运动的力量问题上,有“天人之分”和“明分使群”观。荀子所说的“天”,不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相似文献   

11.
河南鹤壁鹿楼古城为赵都中牟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 作为三晋之一的赵文化研究,近年来围绕着赵国晚期都城邯郸,作了大量工作。例如赵都邯郸城市布局的勘察、赵王陵的调查以及百家村等赵国墓地的发掘,使人们对赵文化的物质特征有了墓本的认识。但是赵文化的深入研究还有待于对赵国区域内重点遗址的全面勘察和发掘。由史料记载而知,赵国曾五都其城,它们是赵城(今山西汾水中游一带)、耿(今山西汾水下游河津县东南)、晋阳(今山西太原)、以及中牟和邯郸。以上五都涉及晋、豫、冀三省,而其中属于河南的赵都中牟,无论其所处位置及都邑时间,在赵国历史及赵文化研究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赵文化研究由晚期都邑而与前期材料对比的关键所在。 当然由于历史时期即已开始的中牟都城位置的争议始终困扰着人们对赵都中牟重要性的认识。《史记·赵世家》云:“献侯少即位,治中牟。”有关中牟位置有河南、河北两大说,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2.
高峰 《神州》2011,(9):132-133
战国后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秦国与赵国关系的发展变幻,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纵横战争的晴雨表。秦赵之间的关系由修好外交而逐渐演变为一系列大规模攸关生死存亡的战争。最终决定了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高峰 《神州》2011,(20):132-133
战国后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秦国与赵国关系的发展变幻,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纵横战争的晴雨表。秦赵之间的关系由修好外交而逐渐演变为一系列大规模攸关生死存亡的战争,最终决定了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三孔布考辨     
<正> 三孔布是我国先秦货币中极为珍贵的布币之一,因其形制为圆首、圆肩、圆足而且在布首及双足处各有一孔,故后世钱币学者称之为三孔布。自清嘉庆年间三孔布见著谱录后,甚为钱币界所重视。但由于三孔布出土极少和史载阙略的限制,前人对三孔布的研究考证一直未获大的进展,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三孔布的零星出土和发现,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对三孔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但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逐渐形成三家之说:即三孔布秦国说,赵国说和中山国说。“秦国说”,以三孔布背文用铢两计重,铢两为秦国币值单位,故将其定为秦币(1),或谓秦占领赵邑后出现的混合型铸币(2);“赵国说”,以三孔布币文纪地多是赵国城邑,而且战国晚期使用铢两计重并非秦一国的论点,故将其定为战国晚期赵国铸币(3);“中山国说”,则认为三孔布纪地城邑绝大部分在中山国境内,而且三孔布的货币单位重量较大不象战国晚期之物,故将其定为战国中期中山国的铺币(4)。  相似文献   

15.
赵国王陵及其出土青铜马的若干问题探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从战国赵王陵的实地考察资料入手,通过对其分布方位、周围地理环境变迁及有关文献记载的分析,就墓主人的身分及葬制做了若干考证,并由陵中被盗出土的青铜马,结合有关记载及考古发掘材料,对赵氏先祖与马的历史渊源及赵国的骑马文化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赵武灵王(前340~前295),名雍,战国时赵国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他执政以来,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大胆推行“胡服骑射”,远攻林胡,近灭中山,使赵国迅速成为战国后期的中原强国。为了集中精力谋划统一大业,他提前退位称“主父”,传位于次子何(惠王)。公元前298年,与何出巡沙丘宫(今河北广宗县大平台村)。原太子(长子)章发动政变,大臣李兑及公子成(奉阳君)率兵平叛。赵章败逃主父宫,李兑搜宫杀章,因惧怕主父降罪而继续围宫三月余,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逝年45岁。此即历史上的“沙丘宫变”。  相似文献   

17.
改革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大部分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民众的福祉.但是,每次改革都非常艰难,甚至伴随铁腕手段与流血牺牲.但世界上的事情并不能因为目标美好,就可以不择手段.我们不妨看看两千年前的两个改革案例. 一个是战国中后期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这位赵国的第八代君王,一共在位27年.他亲政初期,赵国是一个烂摊子,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就要被别国兼并.  相似文献   

18.
由河北省历史学会主办、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先秦两汉赵国历史文化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9—30日在邯郸学院隆重召开。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河北省社科院、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保定学院、衡水学院、许昌学院、邯郸市文保所、博物馆、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位专家学者。会议共收入论文70篇,主要围绕先秦两汉时期赵国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现从八个方面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二战前后,世界动荡不安,而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战困难时期,以林同济、陈铨、雷海宗为代表的战国策派学人认为这个是"战国的重演",创办《战国策》刊物,引进西方的"历史文化形态学"以及尼采的历史哲学观点研究及解释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格局,力图从该文化中寻找出救国强兵的战国文化思想,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思潮——战国策派。尽管其历史价值观倍受非议,后来的一段时间内甚至销声匿迹,而其文化思想重建的思想和对世界局势的判断仍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荀子(约公元前319年——前238年)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曾游学于齐国,三次为齐稷下学宫的祭酒,做过楚国的兰陵令,有《荀子》32篇。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战国末期,随着各国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长期的兼并战争,全国的统一成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历史任务。荀况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统一的要求,他总结继承春秋战国以来“百家”学说中的精华,批判了各派学说的唯心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