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川  刘建业 《江汉考古》2022,(2):123-130
2019~2021年,荆州郢城遗址相继出土数处秦汉木构建筑遗存。本文结合考古及相关材料,考察了遗存年代、形制、性质及营建技术,认为这些建筑均由楚地匠人在营建郢城时,出于快速、简便的目的一并建造。其中三座木构桥梁属单跨简支梁桥,南城垣中部地下木构建筑为过水涵洞,具有排水并控制城内水系高度的作用。此外,本文还根据研究结果对这些建筑进行复原。郢城木构建筑的发现和研究,可为中国南方秦汉的城市和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丰富材料,也可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羊马城是唐宋时期流行的城池外围防御设施,产生于战国,发展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普及于两宋,元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字城则是为了加强江河侧畔城池的防御设施,其基本特征是在主城与江河之间修建的一道或两道城墙,主要见于宋元之际前后的南方,明代还有使用,以后就基本绝迹。  相似文献   

3.
硬黄纸是唐代出现的涂蜡色纸,具有色黄、光亮、半透明、防蛀抗水、质地硬密、可长久保存等特点.为了解硬黄纸的制作方法和其定量、光滑度、渗墨性等各种性能,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模拟实验的方法,尝试对硬黄纸进行模拟复原,并检测复原的硬黄纸的部分性能,以进一步研究其加工方式.本研究的结果对硬黄纸的加工方法及其性能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居住遗迹较多,且早晚叠压打破关系清晰,为进一步研究其各阶段的房屋建筑特征及其承袭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报告中,将遗址分为大地湾一期(即老官台文化早期),属于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以及常山下层文化期[1].因受大地湾常山文化期考古资料所限,目前尚未找出常山下层文化期较为系统的房屋遗迹,故本文暂对前四个时期的房屋建筑的特点及其具有代表性的房基遗迹予以概述,并进行初步的推测复原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1900-1949年间上海水乡景观蜕变的复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上海城市物理空间的构建,大幅度地改变了该区传统的水乡景观;尤其是城市道路网络的扩张,造成原有河浜体系的快速退化并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问题。这种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环境的嬗变,在1900年后逐步达到白热化,但至今未有成果对这一显著过程进行科学的复原与解析。本文运用GIS手段与历史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微观地复原1900-1949年间上海水乡景观蜕变的具体过程,并对其内在驱动机制及社会回应作出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7.
2013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大安市博物馆联合对吉林省大安市大赉城址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在前辈学者所提出的古今重叠型城址研究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口述历史三种方法相结合,对大赉城城市各要素逐一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细致的讨论,从而将大赉城的城市发展与变迁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且对每一阶段的变化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解析了从清末至今大赉城之兴起、建设、发展、繁荣的四点原因。  相似文献   

8.
郑和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程,泛海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数月,等候东北季风。郑和船队在长乐的活动,给长乐经济文化的发展,施以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发掘资料,初步探讨了六朝至北宋巴东城市布局、仓廪与信仰方面的状况。作为三峡地区首次发现的完整的唐宋时期县城遗址,其发掘证实了同期巴东县在县治规模、仓储建设、信仰变迁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厘清了以往的相关歧见,并弥补了传世文献的阙如。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徐州众多的徐国遗存被发现,证明文献中关于春秋时期徐人曾在汉彭城一带活动的记载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2.
孔令远 《东南文化》2003,(11):39-42
近年徐州众多的徐国遗存被发现,证明献中关于春秋时期徐人曾在汉彭城一带活动的记载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3.
李倩  郭济桥  武庄 《南方文物》2020,(1):160-166
文章以石邑城遗址2017年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为研究对象,应用种属鉴定、量化统计、年龄结构分析等方法讨论了石邑城遗址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模式;并结合发掘区是手工业区的性质探讨了石邑城遗址先民制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四川文物》2021,(3):24-32
2014年至201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坝遗址进行系统性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推动了两汉宕渠城的研究。宕渠城是秦灭巴蜀以后在川东地区设置的县城之一,上属巴郡,两汉时期,成为川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魏晋时期突然湮灭。历史文献中关于賨城的记载较多,且地域不同,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的賨城与两汉的宕渠城应在一起,且均处于现在的城坝遗址。  相似文献   

15.
16.
17.
隋文帝杨坚在首都大兴城建造舍利塔,他要求绘制统一图样,同时在全国80个州开工建塔。舍利塔共分三次建造,计113座。时至今日,没有一座塔保存下来。据分析,这些塔全部是木塔。目前在国内许多地区发现建塔之碑,笔者据此推测研究了塔的原状。  相似文献   

18.
临海桃渚城建于明代,是浙江保存最完好的抗倭卫所城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桃渚城的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城墙目前存在局部垮塌、鼓闪、灰浆流失等病害,其本身的构造缺陷加上降雨和植物生长的共同作用是病害的主要成因。这类问题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古城墙中具有一定普遍性。针对这些病害以及桃渚城的构造特点,结合国内一些城墙保护的工程实例,提出桃渚城的保护策略:加强墙体的结构稳定性、加固墙芯填土、增设墙顶防水措施、及时疏改威胁本体安全的植物,可为后续以及同类城墙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山东地区早期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方法,对莱芜赢城冶炼遗址出土的3件炉渣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中2件为红铜还原渣,1件为砷铜熔炼渣。由此推测该遗址铜的还原可能存在两种工序,并且掌握了利用含砷矿物"点炼"铜液得到砷铜的技术。遗址所利用的铜可能来自于北江水铜矿,砷可能来自于鲁中山区,炉渣所属的时代应与遗址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年代相近。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后收复区的救济与复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秩序,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援华物资在收复区进行了紧急救济与复原。它在难民的救济与安置、工农业生产的复原与经济的复兴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但这些成果也随之散失在内战战火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