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峥 《广西文史》2008,(2):26-29
苏元春(1844—1908),字子熙,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人,是清末广西重要历史人物之一。同治二年(1863),投湘军席宝田部,走上军旅生涯。同治六年(1867),随席宝田赴黔东“剿苗”,因镇压苗民起义有功,被授予广西提督,领头品顶戴。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苏元春作战勇猛,战功赫赫,被清廷任命为广西关外军事帮办,时年40岁。  相似文献   

2.
正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晚清名臣,民族英雄林则徐之婿,历任江西巡抚、福建船政大臣等职。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调任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督办南洋海防。其刚一抵任,一件令人头疼的麻烦事便找上门来——包括生产食盐的场商和运销食盐的营运商在内的两淮盐商,多次联名公禀,请沈葆桢收复淮盐引地。  相似文献   

3.
诛杀佞幸     
同治年间山东巡抚丁宝桢诛杀安德海,可谓传诸后世而不朽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4.
沈葆桢是晚清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能吏名臣。他曾以翰林出任江西广信知府,升任江西巡抚。后在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下,担任首任船政大臣达7年之久。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者以台湾高山族居民误杀琉球船民为借口,捍然出兵侵台.占领台湾琅峤牡丹社等地。清政府急命沈葆桢以“钦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事务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身份前往台湾巡防。沈葆桢赴台后,积极备战.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卫措施,争取军事上的主动权,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与清廷谈判、撤兵.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同时又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5.
明弘治年间朝廷在赣州设立南赣巡抚加强对南岭山区的动乱治理。南赣巡抚下辖跨越四个布政司的广阔巡抚辖区,看起来辖区广阔,职权却为中央限制,施政常受阻碍。嘉靖末年,南赣巡抚为加强动乱治理与拓展施政空间,提议在邻省广东设立新县划入江西赣州府,此举立刻引起广东官员集体反对。虔粤双方此后围绕平远设县事宜展开争夺。以该次设县争端为中心,通过梳理南赣巡抚在明代中后期为了打破施政困局的种种努力,讨论明代中晚期南赣巡抚的巡抚辖区以及职权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6.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清政府转变治台政策,积极实行"开山抚番",历经沈葆桢、丁日昌、吴赞诚等重臣巡台、治台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光绪七年(1881年),岑毓英调补福建巡抚,办理台湾防务事宜。他在任上两次渡海赴台,继续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为台湾近代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刘璈、刘铭传等人的治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台湾建省是清代台湾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关注。但以往的研究对台湾建省"台前"诸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幕后"的人事关系缺乏必要的研究,而这恰恰是影响台湾建省决策的重要因素。当沈葆桢提出台湾巡抚人选与驻台办法时,其个人经历与人际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后,不同的主持者因个人经历与人际交往的不同,对沈葆桢的方案提出大小不同的异议,从巡抚半年驻台到总督驻台再到恢复旧制,众说纷纭,反复变更,良好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得到有力地推行,未雨绸缪终成筑室道谋。中法战后,巡抚驻台之议再起,各人提出的方案基本上没有超出日本侵台后的相关讨论。而最后选定的台湾建省,也与沈葆桢的巡抚驻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从日本侵台到中法战争,台湾建省问题整整经历了十年的讨论与反复,才得以尘埃落定。这其中不仅暴露了地方督、抚之间的推诿、因循,更暴露出晚清中央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相似文献   

8.
洪仁玕亲书绝命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于天京城破后,会合幼天王洪天贵福走江西,兵败被俘,慷慨就义。清江西巡抚沈葆桢在审讯后于同治三年十月十三日奏称,“将各该逆节次供词及洪仁玕亲笔供单同所作诗句并签驳李秀成口供原本,咨送军机处。”1994年1月我应台北中研院近史所陈三井所长邀请作访问研究期间,从当地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获见这批大陆史学界曾经寻访多年而未发现的文献。洪仁玕的多次供词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其中他的亲笔供词和诗句,尤为珍贵的文物。洪仁玕存世手迹极少,而台北收藏的洪仁玕亲书文书达数千宇。本文介绍他亲笔绝命诗(图一)。  相似文献   

9.
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是清朝初期的一个名臣。1696年10月10日,他出生于今广西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1723年考中进士后,陈宏谋历任翰林院检讨、顺天乡试同考官、吏部郎中、浙江道监察御史、山西乡试副主考、扬州知府、江南驿盐道、江宁布政使事、云南布政使、天津分巡河道、江苏按察使、江西布政使、二任甘肃巡抚、二任江西巡抚、湖北巡抚、河南巡抚、福建巡抚、四任陕西巡抚、二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二任湖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殿试读卷官、协办大学士、国史馆副总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赵小春 《南方文物》2013,(2):198-200,I0005-I0006
前言清代同治、光绪时期中国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民族工业从此日益衰退。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较前时更趋萎缩,工艺低下,制作粗糙。当时制瓷的窘况,从同治十三年江西巡抚刘坤一的奏折中便可窥知,奏折中说:因咸丰时太平军攻入景德镇官窑厂"从前各匠类皆流亡,现在  相似文献   

11.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又字朴存,湖南湘阴人,早年自号“湖上农人”,道光举人。咸丰十年(1860)率湘军赴江西、皖南军镇压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任浙江巡抚,次年升任闽浙总督。同治四年(1865)节制赣、粤、闽三省军务,镇压太平军。同治五年(1866)调任陕甘总督,次年镇压回民起义和捻军,  相似文献   

12.
苏元春公馆     
苏元春公馆,在台江县城北40公里的施洞镇西隅白子坪村。苏元春(1844-1908),号子熙,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人。童武出身,同治六年(1867年),随席宝田率湘军入黔镇压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时任总兵,统领毅新营驻防施洞。后官升提督,道修公馆。距公馆约500米处,葬有其原配夫人“皇清诰赠一品夫人苏母谢老夫人之坟墓”。公馆坐南朝北,面临清水江,为三进三幢五开间单檐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四周以高风火墙围砌,墙内依次为院坝、前间、中堂、后院、天井。通面宽20.5米,进深76.6米,占地面积为155…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政治重心从台南向台北转移是台湾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奠定了现当代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格局。改变传统政治格局是沈葆桢治理台湾的重要措施之一,他通过在台湾驻扎巡抚、建立台北一府三县,以及北路开路抚番、买机器开基隆煤矿等措施,加强和扩大清朝对台湾的管理,奠定了台湾政治重心北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保定莲池博物馆收藏有清同治年间摹刻的明代王守仁《客座私祝》帖刻石6通,不仅内容寓意深刻,而且书法精美。本文介绍了王守仁书写《客座私祝》帖的由来、内容,以及原迹的流传和摹刻的存世情况。  相似文献   

15.
榆林新明楼魏忠贤铜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涛  刘合心 《文博》2002,(3):69-80
塞上名城榆林,秦汉时为上郡,唐代则属银州。明正统二年筑榆林城,成化九年(1473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将延绥镇署自绥德迁至榆林,随后在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三拓其城,逐步形成现在的城市布局。康熙元年九月,清政府裁撤延绥巡抚,雍正九年设榆林府。1986年,榆林市(今榆林市榆阳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  相似文献   

16.
护侨先驱郭嵩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护侨先驱郭嵩焘刘华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走改革自强道路的首倡者之一,是我国的首任驻外公使。他既是一位识见高远的洋务理论家,同时亦是一位促进东西方文明沟通的先驱者。他在同治年间在广东担任巡抚及光绪初年出使西方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华侨问题在中国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7.
1979年春,四川省博物馆在青川县清理一批战国墓时,于第50号墓出土了一件书有秦律令的木牍。这件木牍的年代,据《文物》1982年第一期发表的《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以下简称《简报》)和李昭和同志的文章的考证和推定,是在秦武王二年。 《简报》和李昭和同志将青川秦牍的年代推定在秦武王二年,是以牍文中记载的“王命丞相戊(茂),内史匽取臂更修《为田律》”的时间为根据的。牍文中记载的“王命丞相戊(茂)、内史匽取臂更修《为田律》”的时间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一种是“二年十一月乙酉朔朔日”。由于“王命丞相戊(茂)”更修《为田律》的时间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读法,而“丞  相似文献   

18.
吴仲翔,字维允,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咸丰五年(1855年)举人,报捐训导。以办理团练出力,选授兴化府学训导,后改授南平县学、莆田县学。同治六年(1867年),由船政大臣沈葆桢荐调赴船政局办理文案、提调等差。同治十三年,  相似文献   

19.
明代,凤阳巡抚通常兼任漕运总督,辖凤阳、庐州、淮安、扬州四府及滁、和、徐三州,驻淮安府。但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年间漕运总督与凤阳巡抚抚曾四度分设。《明实录》、《大明会典》、《明史》等典籍均未载明漕、抚分设时凤阳巡抚驻地。而地方志记载了嘉靖、万历年间巡抚的移驻地点。嘉靖年间漕、抚分设时凤阳巡抚基本以扬州府城为正式治所,其间因战事变化而短暂驻扎泰州、淮安等地。万历年间,巡抚移驻泰州,但有关志书记述尚有抵牾、疏漏、不实之处。笔者拟就此做考订、辨析。  相似文献   

20.
苏元春蒙冤下狱的幕前幕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元春,字子熙,1840年4月生,永安州(今蒙山县)人。12岁投天地会张高友义军当亲兵,清同治二年(1863年)受招安投湘军席宝田部,因剿太平军及贵州苗民起义有功升参将。中法战争中任广西提督,因功受赏二等轻车都尉及额尔德蒙巴图鲁勇号加太子少保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