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红 《文献》2006,(3):79-83
汪象旭,原名淇,字右子,更字儋漪,号残梦道人,西陵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刻书家.他一生刊刻书籍,今可见者有<雪心赋直解>及附录<地理碎事>、神怪小说<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记证道书>二十册一百回、<吕纯阳祖师全集>一卷附逸事一卷、<女科第一善本重订济阴纲目>附<保生碎事:济阴慈幼外编>、<尺牍新语>、<尺牍新语二编>、<尺牍新语广编>等十多部.  相似文献   

2.
清初尺牍编选出版活动盛行,其中著名的几种选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汪淇《尺牍新语》初编近四成内容盗用自周亮工《尺牍新钞》一选,汪书所标注的许多文献来源并非事实,而是钞自周书的作者小传所附文集名。《尺牍新语》二编和广编在有自己独立稿件来源以后,因袭《尺牍新钞》二选的比重大幅下降,并逐步走向独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周亮工采取了各种应对之策:如在二选、三选的出版序中痛斥恶劣的抄袭行为;尽量将二编的内封做得精致,以吸引顾客;并通过挖改或者重刻某些版面,替换或者增补大量条目。具体操作包括对全书进行补遗、增补王士禛的尺牍、将长篇尺牍替换为短小尺牍等等,以适应市场阅读需求。此为《尺牍新钞》一选至三选不同印次面貌差别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汪淇的盗用行为虽然损害了周亮工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刺激和影响了周亮工的选编、刊印、改易活动。  相似文献   

3.
《文献》2020,(4)
尺牍选本的编刊在明末成为一时风气,经历鼎革之际的急剧衰退,继而于顺治末康熙初年再次兴起。其中,清初新刊的三部尺牍选本《尺牍初征》《尺牍新钞》与《尺牍新语》非常盛行,大获商业上的成功。以上各书皆以"新"为编纂旨趣,足见对原创性之重视,但又有研究者指出《新语》是对《新钞》的恶劣"盗版",二者之编刊存在复杂的纠葛关系。那么,为何"盗版"能如此畅销,又如何在续编的出版上抢占了先机?显然,将《新语》三编置于明末清初尺牍选本商业出版背景之下,详细考察其编纂问题,才可能对上述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新语》初编以刊本著作为主要材源,并加入少量包括编者在内的时人作品,这是承袭明末尺牍选本中十分常见的手法;为提升选本的商业竞争力,《新语》续编采取以下策略:充分发挥编辑群的人脉资源,获取大量时人作品,并在评点等副文本中披露作品来源及选本编纂过程,借此与读者进行良好的互动。可以说,某种程度上该系列尺牍选本在取材与编法上的新变反映了明末清初尺牍选本商业出版发展的脉络。选本对收录作品篇幅长短倾向的调整,一方面是清初文坛主流的古文观念波及尺牍文体的体现,另一方面恐怕是尺牍文体自身的缺陷难以克服,选家试图借助文体边界模糊的"书"文体作品来增强选本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赵孟坚,南宋人,工诗文,惜其作品多已散佚.嘉业堂刊<彝斋文编>及<补遗>中有6诗,<全宋诗>"赵孟坚"部分未收.笔者又从<壬寅消夏录>、<大观录>等书中辑得其诗11首,文12篇,对研究其思想、创作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张固也 《文献》1998,(1):49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类存目一著录<续世说>十卷,旧本题唐陇西李重撰,提要谓"其书惟取李延寿南北二史所载碎事,依<世说>门目编之"."别无异闻,可考据,盖即(俞)安期辈依托为之,诡言宋本".  相似文献   

6.
纪德君 《文献》2007,(2):117-122
明代末叶,历史演义小说中出现了五部以上古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分别为<列国前编十二朝传>、<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有商志传>和<开辟衍绎>.  相似文献   

7.
<与窦先生书>一文,历来被视为元代负有盛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许衡(1209-1281)代表作之一.各种总集,但凡选人许衡散文,均有<与窦先生书>,如元苏天爵编<元文类>、明刘昌编<中州名贤文表>、清蔡世远编<古文雅正>等;有的甚至仅选此一文,如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今人邓绍基等选注<元文>等.  相似文献   

8.
张一民 《文献》2007,(1):104
近日偶读<石渠宝笈三编>,见<宋元名绘>中有<赵孟頫水墨双钩水仙>卷,记载曹寅题跋一则: 冰薄沙昏短草枯,采香人远鬲湘湖. 谁留夜月群仙佩,绝胜秋风九畹图. 白粲铜盘仰沆瀣,青明宝玦碎珊瑚. 却怜不得同兰蕙,一识清醒楚大夫.  相似文献   

9.
刘祁在金元时期"文名满天下"①,与元好问同为金末元初文学和史学巨擘,在理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刘祁的<神川遁士集>没有保存下来,但在<元音>、<国朝文类>、<元诗体要>、<元诗选>、<金文最>等书中仍有诗文留存.今人所编<全金诗>和<全辽金诗>中共收刘祁诗12首,皆为精品,另有梦中所作诗句一则.除此之外,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尚存有刘祁逸诗4首.  相似文献   

10.
谢冬荣  石光明 《文献》2006,(1):73-81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同治间以副贡入曾国藩幕府,参与"剿捻"、查办天津教案等事宜,光绪元年以知州入李鸿章幕府,十年授浙江宁绍台道,十四年任湖南按察使,后出使英、法、意、比等国.薛福成纵览经史,好为经世之学,擅长办理外交.他一生著述丰富,<庸庵全集>收录了他所撰的<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海外文编>四卷、<筹洋刍议>一卷、<浙东筹防录>四卷、<出使日记>六卷、<续刻>十卷、<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十种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