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思思 《风景名胜》2014,(6):128-135
“去了意大利,就一定要去五渔村.”从意大利旅行回来后,我逢人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五渔村,这个依山傍海的村落,俯瞰着地中海的北岸,孕育着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到了今天,五渔村已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并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被评为国家公园.  相似文献   

2.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努力发展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不少民族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宝贵的,也是重要的。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多民族共生互助的赤峰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经济推动价值,值得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去继承、去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它历经五百余年沧桑,它埋藏民间近半个多世纪。它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中州大地上一个被遗忘的历史辉煌。它是普查抢救文化遗产的一个惊人发现,它就是滑县木版年画。  相似文献   

4.
奥地利这个被誉为“中欧花园”的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是欧洲的一个小国,但是,就在这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着三千多个博物馆,以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无数被当作文化遗产保留并使用着的教堂。年过半百的我,融入到奥地利的民间生活中,愉快地度过了70个日日夜夜。在对奥地利的民间考察中,我参观了二十多个博物馆,三十几个教堂,十来个古城堡,让我不能不承认奥地利在文化上是一个不能小看的大国。更让我感动的,是奥地利人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他们不是把文化遗产与民间生活隔离开进行保护,而是让历史文化遗产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让现代人去亲近历史文化遗产,感受历史文化遗产,享受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奥地利这个被誉为“中欧花园”的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是欧洲的一个小国,但是,就在这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着三千多个博物馆,以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无数被当作文化遗产保留并使用着的教堂。年过半百的我,融入到奥地利的民间生活中,愉快地度过了70个日日夜夜。在对奥地利的民间考察中,我参观了二十多个博物馆,三十几个教堂,十来个古城堡,让我不能不承认奥地利在文化上是一个不能小看的大国。更让我感动的,是奥地利人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他们不是把文化遗产与民间生活隔离开进行保护,而是让历史文化遗产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让现代人去亲近历史文化遗产,感受历史文化遗产,享受历史文化遗产。这让我看到了奥地利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上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奥地利人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当文化遗产与现代人,文化遗产与民间生活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才得以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6.
抗震救灾期间,《中国文物科学研究》杂志记者彭卿云曾就灾区抢救文化遗产问题书面专访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日前,单局长就此作出书面答复,对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抢救修复的指导思想、原则等重要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解答,对抢救灾区文化遗产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刊与《中国文物报》特分别将其答复全文刊登,以供有关人员和广大读者参照。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2008年,国家设立了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抢救保护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贾晞儒 《攀登》2010,29(1):116-122
本文仅就青海土族语言和蒙古族语言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民族语言是记录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抢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首先抢救濒危的民族语言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王崇印 《民俗研究》2008,(3):268-270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的重视,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热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某项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许多研究领域,都出现了众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其中有许多成果,是以具体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单元展开的。对于依托特定区域而发展起来的富有地方历史特色文化底蕴与风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界展开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叶涛先生所著《泰山石敢当》(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抢救历史文化的工程,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  相似文献   

11.
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为了迎接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来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国家珍贵文物征集成果展6月5日中国在国家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是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政府工作项目,旨在抢救我国流失海外及散落民间的重要珍贵文物。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即十分重视祖国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家外汇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曾拨巨资抢救了诸如《中秋帖》、《伯远帖》、《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珍贵文物。2002年起,…  相似文献   

12.
程太生 《文史月刊》2014,(11):62-67
文史是一个国家民族心理组成的核心部分,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作用。历史人物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财富,这就需要趁其健在时,把珍贵史料留存下来。经历过革命战争和建国初期政权建设的老人,健在的已然不多,能够提供史料的更是凤毛麟角。为了保存历史,需要更多的人去研究、去发掘、去抢救。《我的业余抢救文史之路》为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在业余时间抢救文史资料的亲身经历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今年,闵庆文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他的提案,自然更多的是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有关。"我一直是希望能够尽快地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文化遗产普查,要搞清楚我们有什么。""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可持续的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存在于历史,它对于今天,对于现在和未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付晓华 《神州民俗》2010,(6):16-18,25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发展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这几年来广东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是否能够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引入文化旅游的概念,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使人们自发主动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让民俗学更加发展壮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大部分民俗学者还是以民俗学为出发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但值得警惕的是也有人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取代“民俗学”,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利用最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非获得物质的利益。其中历史城镇和传统村落等文化景观类型遗产,保持遗产的延续性就是一种最好的利用。文化遗产的利用主要有展示利用、旅游利用和创意利用三大类,目前这三类利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基于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来思考文化遗产的利用问题,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文化遗产展示、旅游规划和创意设计之中去。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2008,(10):125-125
那是在2005年4月上旬,有一天忽然接到好友来电,说是介绍我去拍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风光片,并且建议我从速与该片导演宗平接洽,一阵寒暄挂了电话后,我马上和宗导取得联系,并在相关议题求得共识后,于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它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渗透而与博物馆的关系非常密切,双方存在着一个互动的过程。博物馆具有从事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优势,应很好地利用博物馆的优势为保存文化多样性做贡献。  相似文献   

19.
赵东云 《铁军》2020,(4):22-23
在抢救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料的过程中,有一位给我留下了特殊的印象,他就是百岁老红军、老军医汪浩同志。记得去沈阳军区总医院采访他那天,正值初冬首次寒潮来袭,凛冽寒风让人瑟瑟发抖,但总医院的病房内却温暖如春。汪浩和夫人叶云得悉合肥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前来采访,非常兴奋。简单的寒暄之后,便切入正题,这位经历过新四军东进抗日首战的老战士.  相似文献   

20.
对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平 《攀登》2009,28(2):129-132
民族地方文献是特定民族和特定区域一切文化遗产的记录载体。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建设,抢救和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遗产,为民族地区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是民族地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