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4至8月,我们对全市的文物分布进行了田野普查。在金城乡发现了丹山碧水摩崖造像。丹山碧水,位于宜宾市中心西南75公里,靠岷江边的金城乡邓良村,东连关刀溪,南临岷江,西接宜宾县黄伞乡,北靠河嘴寨子,此处赤岩壁立,高约百米。造像分布在距地表高约1.2-8米,东至西宽约60米的岩壁上。造像共13龛,从左至右编为1-13号龛,主要造像69躯,龛坐北朝南,保存尚完整。现将各龛造像分别叙述如下: 1号龛,距地表高约8米处,龛呈长方  相似文献   

2.
四川茂县点将台唐代佛教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理概况点将台唐代摩崖造像位于四川茂县叠溪镇校场坝。茂县地处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是岷江上游沿岸的重要城镇,居民以羌族为主。校场坝[1]在茂县县城北约65公里处(图一),海拔高度约2650米。点将台是一块高约7米,周长约40米的椭圆形巨石,屹立在校场坝台地  相似文献   

3.
牛角寨摩崖造像,位于仁寿县城北偏东35公里处的高家乡鹰头村。关于牛角寨摩崖造像,清同治版《县志》失载,仅对牛角寨的“大佛阁”、“观音堂”有所记述。1982年普查文物时发现“高家大佛”及造像64龛。后经1987年普查文物,1989年文物建档工作,分别将泥土所掩以及多龛合编龛号逐一查证,重新登记编号为:D1-101号,共计佛、道造像1519尊。牛角寨山岩陡峭,岩前坡地广阔,遍布上百块奇异石包,造像就分布在东岩壁(大佛阁) 和东(观音堂)、北(坛神岩) 岩前  相似文献   

4.
邛崃石笋山摩崖造像位于邛崃、大邑两县交界的大同乡(原名大兴乡)大佛沟。这里山势高峻,解放前是邛崃县三坝场(今属大邑县)和大兴场之间往返的必经之地。解放后由于行政区域的变化和修建公路导致交通路线的变化,而显得偏僻,行人稀少,石笋山摩崖造像三十余年便不为人们所注意了。1982年经过文物普查后,这处精美的佛教造像群才开始被一些学界人士所注目。下面就其概貌、年代、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作初步的探讨。一石笋山在邛崃县西北约六十余里,因其附近有石如笋,  相似文献   

5.
2009年6、7月,考古工作者对陕西宜君县东部的雷塬乡沟门、官地坪、苜蓿沟,西村乡咀头以及城关镇牛家庄、后桥等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可知,沟门、咀头、苜蓿沟及牛家庄4处石窟及摩崖造像为北朝时期,官地坪摩崖造像属于唐代,后桥石窟为宋代石窟.宜君东部的这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为研究北朝至唐宋时期关中北部的民族融合、佛教及道教信仰、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实施"四川散见唐宋佛道龛窟总录考古调查", 2017年至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四川剑阁县境内小型道教造像群进行了考古调查。此次调查5处隋唐时期小型道教摩崖造像,开凿时代基本早于鹤鸣山道教摩崖造像,为研究川北地区隋唐时期道教历史、文化、造像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考察的北周强独乐造像与著名的北周文王碑同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岩村北"大佛岩摩崖造像"区内。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曾对"北周文王碑"做过大量释读,并对其真伪、年代等问题进行讨论,对与之毗邻的34号龛佛道造像多持中晚唐造像之观点。本文结合"北周文王碑"碑文、造像组合、特征等,提出34号佛道合龛组合造像正是北周文王碑中所提到的强独乐为文王所造像,是四川境内最早的北周造像,意义重大,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8.
江南石窟通天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赣州城的西北郊,距城区约12公里,是著名的通天岩风景区,这里发育着较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内岩深谷邃,古木参天,丹崖绝壁,石穴玲珑,因“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名为通天岩,自唐代末年以来,这里便被开创为石窟寺,历时千余年,成为我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通天岩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共计造像359躯,造像主要分布于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和翠微岩四处。 通天岩现存的摩崖造像,可划分为四组,一是位于通天岩与翠微岩相交接处的8尊菩萨造像,这8尊造像开凿于唐代末年,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两…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了解云阳明月坝集镇形成、繁荣、变迁的历史地理条件和相关背景资料,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对周围区域的相关遗存作了调查,硐村佛教摩崖造像即是调查成果之一。硐村摩崖造像虽然龛数不多,残损较重,但对于了解峡江地区佛教传播以及长江沿岸唐代石刻造像的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害一直是石窟寺保护中的一个技术难题。从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区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入手,分析摩崖造像区域受到的主要水害侵蚀。地表水对摩崖造像影响主要为洪峰期洪水淹没造像,冲蚀造像区所在的斜坡坡脚,岩体底部掏蚀悬空缺失支撑,或将岩底泡软,降低岩体承重力,导致岩体形变甚至对摩崖造像造成不可逆性毁坏。大气降水冲蚀造像区岩壁,易形成冲沟,破坏岩壁整体性。渗透水浸湿造像损坏文物,流至岩底,软化岩底,使得岩体失稳。地下水使摩崖造像湿度变大,软化岩体,加速风化,裂隙渗水,造像侵湿、风化脱落,文物受损。长期的水害侵蚀,使摩崖造像遭受水产生的物理危害、化学危害和生物危害等。按照“以排为主、以堵为辅、预防结合、技术助力、持续监测、科学管理、因地制宜、综合防治”的水害防治原则,依据防治不破坏的防治理念归纳出适合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水害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蓬溪县在文物普查中,共发现唐至明清各历史时代的摩崖造像二十九处,填补了我县文物门类缺少摩崖造像的空白。现仅以新开寺刻有题记:“唐贞元元年(785年)”及“咸通元年(860年)”的两龛唐代摩崖造像,试述其造像特点。 新开寺,位于蓬溪县三凤区旌忠乡,新开村北约100米的黄桶坡脚。造像分布在长8米、高2.40米,距地表0.78米的青砂石石壁上。从左至右四龛,大小造像四十三尊。 一号龛:长方形平顶  相似文献   

12.
宗霞 《收藏家》2022,(10):55-60
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雕造于东汉晚期。此时社会处于“黄老之术”到“佛老之道”的转变当中,该摩崖造像显示出了不同以往的“逸格”之美。本文结合图像和文献,认为新传入的佛教造像题材打破了儒家以“礼”制“文”的图像规范,并开启了中国绘画艺术逸品美学观念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安岳崖墓石刻画像概述傅成金被誉为“石刻之乡”的四川安岳县,古称普州,这里有“古、多、精、美”的唐宋摩崖造像,还有埋藏丰富、保存完好、个体巨大的恐龙化石。1987年文物普查中,全县新查出一批崖墓群,仅铁佛寺一祠堂坡崖墓群就达100余座。尽管大部分崖墓已...  相似文献   

14.
陈晓捷 《考古与文物》2012,(3):78-86,113,114,1
2008年我们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部的小坵镇和照金镇调查了6处石窟与摩崖造像,其中柳家湾摩崖造像、前咀子摩崖造像此前都有记载,其余4处为新发现。柳家湾摩崖造像和前咀子摩崖造像以前被认为是北朝时期的作品,此次根据发愿文及相关特征判断,认为柳家湾摩崖造像为唐代造像,前咀子摩崖造像为北宋造像。新发现的4处均为金代造像。另外还对这6处石窟与摩崖造像的性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石笋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邛崃县城西偏北32公里处的大佛沟,此地距大同乡14公里(图一),鲜为世人所知。全部造像集中在长120余、高30余米的崖壁上,背东面西,依崖镌凿而成。南段造像龛窟为一层,北段分为两层,排列次序较为整齐,除少数龛窟有毁损外,现存约有33龛窟,  相似文献   

16.
“世尊讲法图”造像,位于仁寿县城西21公里的虞丞乡冒水村大佛沟。此处共有造像8龛14尊。  相似文献   

17.
一孔望山摩崖造像,雕于距古海州东五里,即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市区南郊约五里的孔望山南崖峭壁上。这里自唐宋以来已为古代文人云集、欣赏古迹的胜地。在游人的题铭、诗句和方志等记载中,此摩崖造像,一直被误认为古冠裳的圣贤汉画像。明人在游摩崖石刻东侧约70米的"龙洞"时留有"观古圣贤遗像,来游此洞,三慨以书"的题铭。明末清初诗人阎尔梅过海  相似文献   

18.
重庆地区元明清佛教摩崖龛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在重庆市范围内尚存有元、明、清时期佛教摩崖造像200余处,其中元代造像4处,明代造像60余处,清代造像180余处。这些晚期造像主要分布在重庆大足、潼南、合川、江津、荣昌、南岸等25个区县(图一),是研究唐宋之后石刻造像的珍贵材料。很久以来,由于晚期造像一直不被研究者和文物保护部门重视,许多造像  相似文献   

19.
乐山大佛景区凌云山集风峰处,崖窟内有一尊大肚弥勒佛摩崖石刻造像,俗称大肚罗汉,凿于明代。据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版《嘉定州志》卷二《凌云山》载:“有兜率宫,弥勒石像甚古。”即指上述大肚弥勒摩崖石刻造像。他与我国各地寺庙的左手持布袋,右手拿佛珠的赤脚大肚弥勒佛的外貌特征不同。这尊石窟造像凿于距地表高1.68米的崖壁上,石窟系方形、穹窿顶形制,面阔3.25米,进深5.75米,通高3.2米。造像坐于石窟中央,前距窟口3.25米,左距窟壁0.7米,右距窟壁0.8米,后距崖壁0.6米。面对岷、雅、沫三…  相似文献   

20.
雷玉华 《山茶》2011,(7):54-82,85-96
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晚期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