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山漾残绢片出土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养蚕、丝织在人类物质文明生活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文化、科技发展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篇章。但由于时代久远,养蚕起源问题还是个悬案。1958年,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地区,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发表了浙江省文管会关于这一遗址的发掘报告,其中写到: "第二次发掘时,在探坑22出土不少麻丝织品。麻织品有麻片残片、细麻绳;丝织品有绢片、丝带、丝线等。大部分都保存在  相似文献   

2.
2014年6-7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境内詹和硕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匈奴时期半地穴式房址、灰坑,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骨器、漆木器、丝织品等。这批实物资料对于研究蒙古国中部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物》1979,(6)
1965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先后两次调查了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1972年,当地社员在台西村"西台"南侧取土时,又掘出一批商代遗物,其中一件青铜觚上有明显的丝织品粘着锈痕。此后,在1973、1974年发掘的一些较大的墓葬(22、35、36、102、14、85、38号墓),所出青铜器上屡次发现丝织品痕迹,在觚、爵一类酒器上尤其显著,有的铜戈上也可看到。经仔细观察,织物印痕的形成,是因青铜器埋入时曾用绢帛覆盖,或用丝织品包裹了一至数层。我们曾选取38号墓  相似文献   

4.
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汉代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西部的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的交界处,为两地的交通要道。附近有汉、晋、清三个时代的烽燧遗迹。汉代遗址由坞院.马厩、房屋及其附属建筑构成。发掘出土了大量生活、生产用具,有陶器残片、纸、皮革、丝织品、漆木器、铁器,以及马、牛、鸡等家畜禽类的骨骼,特别是出土了数量很大的简牍,帛书、纸文书、墙壁题记也有发现。这一发现被评为199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5.
由于出土丝织品文物组成结构和老化程度都有差异,且其染料成分和植物来源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清洗材料和清洗技术。为此,根据出土丝织品表面附着物成分(油污、脂肪酸固结物,泥土和血迹等),通过正交试验进行组分配比优化组合,配制了以烷基糖苷为表面活性剂的丝织品清洗材料。考察了清洗材料去污效果,对有色丝织品材质、颜色以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配制清洗材料对常见污物去污率达98%;对丝织品抗拉强度变化和表面颜色影响小,是一种高效清洗材料。研究结果为出土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新型防霉剂CM-1在丝织品保护中的效果,通过抑菌活性和模拟环境加速老化实验,检验了其用于丝织品保护中的生物活性,皿内抑菌实验表明防霉剂有很好的生物活性,且具广谱性。结合多种仪器分析,通过热老化、光老化、酸碱水解老化等方法验证防霉剂对丝织品后期安全性影响。结果表明,防霉剂能有效抑制丝织品褪色,红外光谱显示样品的化学结构没有变化,扫描电镜结果说明防霉剂可使样品对抗热老化,对样品表面有保护作用,拉力试验和X-射线衍射论证了防霉剂对丝织品的拉力强度和结晶度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古代丝织品的清洗是丝织品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乳酸菌发酵液对战国和西汉的丝织品残片进行清洗试验,获得了具有较好清洗效果的乳酸菌发酵参数组合:发酵时间24h,发酵温度42℃,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比例2:1,接种量5%;利用乳酸菌发酵液对古代丝织品清洗可以在无人为施加外力的情况下达到较为明显的清洗效果,并且可以提高丝织品残片的柔软度,对丝织品的质感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丝织品老化程度检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古代丝织品老化程度的检测有助于了解丝织品的有保存状况及保护方法的选择与改进,为研究适用于检测古代丝织品老化程度的方法,在对丝织品的物理,化学老化特征及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对可能用作检测丝织品老化程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用抗拉强度分析,色差分析,粘度测定,氨基酸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射分析等对经光老化,热老化和水解老化等人工老化的白色丝织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粘度分析是一种较为灵敏,且经济实用的检测方法,氮基酸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确定丝织品保存状的手段,显微红外和热分析所用的样品量很少,如果能找出较为灵敏的定量指标,会有实用价值,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对老化程度的检测有一定的难度,色差分析难以定量表征丝织品的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能用于丝织品文物防霉且对人、环境安全的生物代谢产物,选用目前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的安全性防霉剂纳他霉素,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采用抑菌圈法对现代天然丝织品材料进行了防霉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以乳酸链球菌素作为助剂,500μg/g(以有效成分计)纳他霉素在丝织品上防黑曲霉、青霉、毛霉效果明显。纳他霉素对白色丝织品的色泽和机械强度无破坏性影响。纳他霉素在丝织品文物防霉上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西安市文管处所藏两面汉代铜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2)
彩绘车马人物铜镜 1963年9月,西安市百货公司在市西北郊红庙村西端修筑仓库时,于距地表深约6米的土层中发现彩绘铜镜一面,直径28厘米(图见本刊1979年1期),镜纽为三轮复瓦形纹,圆形纽座,座底涂有朱红颜色,镜缘为内向十六瓣莲弧纹,素边。镜面呈青灰色,有绿色锈斑,锈斑上留有丝织品的痕迹,说明此镜原来是用丝织品包裹的。铜镜的出土地点位于秦兴乐宫和汉长安城遗址以南二公里处。这一地区曾发现过不少西汉早期的墓  相似文献   

11.
严静  王丽琴 《江汉考古》2008,(2):109-114
由于本身的"弱质"及埋藏环境的影响,使得考古发掘的丝织品出土时强度很低、甚至腐烂糟朽。为了满足收藏、研究和陈列的要求,需要对丝织品进行必要的加固以增加其强度。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结合具体加固实例的介绍,阐述了几种加固方法的特点,揭示了国内丝织品加固的基本现状,该研究对延长考古出土丝织品的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粟特文买婢契与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很快打入罗马市场,罗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都以穿戴丝绸为荣。由于对丝绸需求量迅速增长,造成罗马帝国财政严重出超。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公元23~79年)在他的《自然史》(XⅡ.84)中惊呼:"我国每年至少有一亿赛斯塔钱(约合十万盎斯黄金)被印度、赛里斯(即中国)和阿拉伯半岛夺走。"然而,中国古代遗址内几乎未发现  相似文献   

13.
古代常用的明矾、青矾、单宁酸、胆矾、铬明矾和铁浆做媒染剂,媒染剂中的金属离子对古代丝织品的劣化有促进作用。因此,分析古丝绸中的媒染剂成分,有助于了解古代丝织品劣化的机理,为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提出了“相关元素法则”概念,并将此法则应用于古代丝织品媒染剂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丝织品的丝素蛋白加固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采用一般的物理加固和化学加固方法对脆弱丝织品进行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限制,为此,本工作利用与丝织品具有同源性和亲和性的丝素蛋白对清代丝织品进行加固保护。清代丝织品在丝素蛋白浓度为1.0%、戊二醛浓度为0.005%、浸渍时间(T1)为40min、浸渍时间(T2)为60min的较优工艺条件下,断裂强力从5.22N提高到10.68N,断裂伸长率从3.24%提高到4.12%,硬挺度略有改变,提高了0.08×10-2mN.m。同时,利用FT-IR、TG和SEM等对加固前后清代丝织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利用丝素蛋白加固丝织品文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提高古代丝织品强度的同时,不对丝织品的外观与手感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脆弱丝织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在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尝试应用一种新型的丝织品加固技术对南陵县铁拐宋墓出土的编号为M1:215的脆弱丝织品文物进行加固保护,并对加固机理进行探讨。运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SEM-EDS)分析、色差仪、动态热机械(DMA)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对丝织品加固前后效果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谷氨酰胺转氨酶/酪蛋白酸钠(TGase/SC)加固技术与蚕丝蛋白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加固后文物外观形貌无显著变化,强度和柔软度有明显提升。证实TGase/SC加固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加固手段,该方法在脆弱丝织品上的成功应用为后期丝织品的保护及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对丝织品在老化过程中及老化后在水、乙醇、丙酮中的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了解丝织品的老化机理并为丝织品清洗溶剂的选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丝在光、热老化过程中均有失重,热老化丝织品在水中的失重相对于光老化小得多。所有失重均随老化程度及在溶剂中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乙醇、丙酮对老化丝的影响比水小得多。因此有机溶剂相对于水来说更适合用于丝的清洗配方中。  相似文献   

17.
空气中的SO2气体对丝织品文物有一定的危害作用。课题分别试验了各种丝织品试样在50μ mol/mol的SO2气体下不同时间的影响变化。通过色差分析,红外分析,氨基酸分析及XRD分析对丝织品进行表征,得到了40℃下50天的干热老化丝织品试样在50μ mol/mol的SO2气体下,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其色差变化最大。经SO2气体处理的丝织品试样的氨基酸成分发生改变,结晶度也变大,老化程度加大。本研究结果可为保存和保护丝织品文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红外光谱法研究不同丝含量老化蚕丝蛋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古代丝织品是否含有丝胶,不仅对丝织品保存状况有一定影响,而且是丝织品文物保护处理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研究红外光谱作为有效的研究不同丝胶含量丝织品老化的一种检测分析手段的适用性,工作应用红外光谱分析对不同丝胶含量的人工老化蚕丝纤维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丝胶含量样品的红外谱图,一些特征峰的峰形、峰位、峰高均有明显差异,并且经不同老化方式老化的蚕丝蛋白的红外光谱图也有各自的特征,1445cm-1/1625cm-1比值可用于区分不同丝胶含量的样品.  相似文献   

19.
丝织品文物经长期地下埋藏,出土时普遍存在严重糟朽、层间黏结的状况。为对丝织品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根据自分层理论,研究出一种在降低丝织品文物层间黏结强度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增强丝织品文物本体力学强度的揭展剂。通过AFM、SEM对揭展剂成膜性、渗透性能进行表征,证明了自分层揭展剂分层效果、渗透性良好;使用机械强度、色差仪、硬挺度作为织物性能指标对揭展效果进行评价,证明揭展剂对古代黏结、脆弱丝织品具有良好的揭展、加固效果。应用该揭展剂成功揭展了安徽南陵出土宋代脆弱丝织品文物。  相似文献   

20.
髹漆丝织品光老化性能的测试分析,旨在了解其抗光老化的能力,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以精制纯漆和桐油漆料分别髹涂的丝织物及未经髹涂的丝织品为试样,进行加速光老化处理。对试样的测试表明,两种髹漆试样经光照后强伸性下降轻缓,相同时段的降幅远低于丝织品,桐油漆试样降幅最小。两种漆膜在光老化中均有轻微的空洞和裂纹,纯漆膜损伤稍大。光老化过程中,漆膜对丝纤维的保护作用较好,漆丝的结晶度未有明显下降,而未髹漆丝纤维的结晶度下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出土髹漆丝织品的保存和展示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