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哲 《北方文物》2011,(2):44-47
古陶瓷鉴定方法的发展,按照研究范围、检测手法的丰富,可谓经历了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对古陶瓷鉴定通过与大量实物接触,从而积累的鉴定经验世代相传,与"标准器"的对比来鉴别陶瓷的年代与真伪;50年代开始,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在传统鉴定的基础上,采用二重证据法将地下出土的新资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佐证,来对陶瓷进行鉴定;80年代以来,以考古资料为基础,将科学检测古陶瓷标本方法引入到古陶瓷鉴定中。  相似文献   

2.
柴窑,历史上惟一以君主姓氏命名的瓷窑,同时,也是惟一一个久已被历史的尘埃深深掩埋得踪迹全无的官窑。自明人张应文:“论窑器,必日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之浩叹而后,就再无人敢指证何为柴窑之器了。于是,在中国青瓷蔚为大观的名品佳器中,随着“秘色瓷”玄奥且令人向往的神话被法门寺出土的账册上寥寥数语一举洞破后,便惟有达“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柴窑器,普天之下竟连一件公认的标准器都没有,竟真的令人既不可望,又不可及的摸不着边际了。自柴窑被众口一词地认定必在郑州左近以来直到前不久,赵青云先生从柴窑村  相似文献   

3.
<正>被称作中国原五大名窑之首的柴窑已失踪千年之久,它的庐山真面目成为历代史学家和陶瓷专家苦苦求索的难解谜题。文献中记载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柴瓷到底什么样子?今人能否有幸一睹其真容呢?多年来,笔者在收藏和研究大量古瓷器物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学习钻研宋、元、明、清有关柴窑的诸多史料以及现代学者的探索文章,结合唐、五代、辽、宋的历史发展背景,形成了以下观点,希望能使柴窑的千古之谜得以破解。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城墙的起源与发展 探寻中国古城墙的起源无外乎从古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发现着手,有关我国“城”的出现在我国古文献资料中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如《轩辕本纪》云:“黄帝筑城邑,凿五城”;《礼记·祭法篇》正义引《世本》曰:“鲧作城郭”等。当然.仅凭古文献的只言片语是很难搞清楚我国城的起源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耀州窑址五代地层(报告称"五代黄堡窑址")发掘收获的青瓷标本,多年来一直为陶瓷考古界所关注,一方面,这些材料的出土为传世的所谓"东窑器"①明确了窑口归属;另一方面,学者们在对其年代的讨论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其中以发掘整理者为代表持有五代说②,一度推测瓷器本身很可能与文献中提及的后周世宗之"柴窑"关系密切③;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0,(3)
<正>一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我国不仅有丰富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着不断整理、研究和利用这些文献典籍的悠久历史,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产生了有益的方法和理论,逐渐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古文献学。中国古文献包括传世古文献和出土古文献,但以前者为主体,因此古文献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涵盖两方面,并且产生了两方面结合、互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但历来侧重于前者。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陶瓷史上“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文物寥若晨星而后来文献记载未尝间断。早在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内即曾谈及“汝州新窑器”而与“越州古秘色”相提并论。南宋时期叶寘:《坦斋笔衡》内也曾说道“汝窑为魁”。  相似文献   

8.
南宋官窑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到了末代已达争奇斗艳,登峰造极的时代。在“贡瓷”生产的基础上,专为皇室烧瓷的官窑开始设置,南宋官窑则是杰出代表。有关南宋官窑的记载,南宋已见,但后世传抄并臆加的不少,以致自相矛盾,使人模糊不清,颇多疑惑。迄今,对南宋官窑的研究,各家观点不一,莫衷一是。如实揭示南宋官窑,已成为当今陶瓷考古学界,乃至史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兹以古文献的记载,结合考古发掘材料,对南宋官窑进行新的探讨。 一 南宋官窑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南宋叶真的《坦斋笔衡》或顾文荐的《负喧杂录》,这两部书都已佚,其文字分别见于元人笔记《辍耕录》和《说郛》引文中,两书文字基本相同。叶寘和顾文荐为当时民间文人,生卒年月已无从考稽。现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引《坦斋笔衡》如下:“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地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相似文献   

9.
王小文 《收藏家》2022,(2):55-60
<正>历史上,人们将越窑出产的专门用于纳贡的精品青瓷器称为"秘色瓷",但秘色瓷始终是文献中的瓷器,未见到实物。乾隆皇帝有诗云:"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稀。"这里的"李唐越器"指的便是秘色瓷无疑。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够被称为秘色瓷呢?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开启,才为人们揭开了秘色瓷神秘的面纱。地宫中出土唐咸通十五年(874)衣物帐上明确记载着:"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锭,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1地宫中出土的7件青釉瓷瓶以及6件青釉盘、碟与衣物帐中记载完全一致,加之在地宫中发现的另一件釉色与这13件基本一致的青釉八棱净瓶,向世人清晰地展现了越窑秘色瓷的神采,原本寻常百姓秘不得见的"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0.
<正>建窑以今天福建省建阳为代表,窑址位于今天福建北部建阳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芦花坪、大路后门、牛皮仑等地,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后元朝开始茶道衰落,茶风改变,建窑逐渐不济,至清代而终。明代的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论》中说:"古建窑,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都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但体极厚,少见薄者。"这是有关"建窑"两字的最早记录,建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陶瓷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古代青瓷发展史上的的几个重要谜团——唐秘色瓷、宋官窑、宋官汝窑等,一一被科学的解开,或是找到了典型的标本,如法门寺唐秘色瓷出土及碑记证明;或是找到了比较确切的窑址,如浙江南宋官窑址、河南北宋汝官窑址。于是,萦绕在古陶瓷研究者、收藏家心头,挥之不去的最为诱人的谜——柴窑窑址与标本的确认,便愈发凸现出来。柴窑瓷器住二十世纪初被研究者目为“瓷皇”(程村:《柴窑考证》)。可是在明代已经很难确认了,基本上空挂了“制精色  相似文献   

12.
古文献记载"黄帝振兵,教熊罴貔(豸区)虎,制阵法设五旗五兵",又言"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旂"。旗可能始于原始社会后期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但夏后氏之前旗的形象尚无法考见,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旗的形象是商周时代的。商至战国时期青铜器上保留的诸多旗形,为我们研究先秦古旗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正>素有"瓷城"美称的醴陵位于湖南东部,其创烧于清末的釉下五彩瓷历来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并且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鉴于目前众多醴陵釉下五彩瓷瓶的命名不一,为使其今后的取名更趋于严谨和规范,故笔者在此谨以馆藏清末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瓶为例,试对其器形的分类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4.
试论楚国建筑工艺特点杨权喜.楚国“宏境万里”.号曰“万城”[1]楚国境内城址密布;郢都内外,宫、庭、台、池和陵墓“延石千里,延壤百里”[2].楚都纪南城的建筑雄伟壮观,依山傍水,景物相融.现代古建筑学家据古文献记载和已发表的部分考古资料,认为楚国的建...  相似文献   

15.
徐政芸 《收藏家》2004,(3):13-16
“滇”是现今云南的简称,在古代的战国至西汉时期,它是兴盛于云南滇池区域的古王国的名称。在那个时候,古滇国地处西南边陲,距中原路途遥远,人们对它的了解甚少,古文献中对它也只有片断的记载,以致于古滇国光辉的历史,色彩斑斓,独具匠心的青铜文化长期以来被湮没无闻。  相似文献   

16.
<正>明、清文献中多次提到古玉黑沁或黑色,其描述往往与"漆"相连。如明高濂在《燕间清赏笺》中说:"至若古玉……有黑锈如漆,做法典雅,摩弄圆滑"。明谷应泰在《博物要览》玉材一段中说:"古人论玉,谓白者如截肪,赤者如鸡冠,黄者如蒸栗,黑者如淳漆",在玉色高下一段中说:"黑玉如漆者佳"。清陈性所著《玉纪》对古玉沁色的描述中包括"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曰纯漆黑"。清刘大同在《古玉辩》中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古文献记载的编钟编列与等级,将考古出土的编钟资料与文献记载对比,认为《周礼》记载编钟的"乐县"形式是有的;但是《周礼》记载编钟的"乐县"等级与考古发掘所见到编钟组合形式不完全符合。本文论述了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认为《周礼》所载是战国以后的理想化模式,不是西周时期的礼制。编钟的组合规制与贵族的财力、国力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的发展,编钟的组合形式也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3,(7):74
三晋大地千百年来藉石炭(煤)存量和使用的广泛,一直都窑火炽烈,见于文献记载烧制过窑器的县有30多个,山西无疑是中国古代窑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本书配合"晋善晋美·三晋窑火——中国古代山西陶瓷特展",系统展示山西窑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赵磊 《收藏家》2011,(1):23-27
与明清两代各种记载柴窑的文献大多只有寥寥数语不同,民国时期的《钧窑考证》、《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古玩指南》和《古董辨疑》这几本书中论及柴窑之处内容翔实了许多,著者在引古论今的同时详细陈述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兹选录于下:  相似文献   

20.
宋官窑有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之分,而南宋窑又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之别。这种划分法是根据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与叶寘的《坦斋笔衡》的记载而沿用至今的,两书记载略同,但均佚。现将《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所转引的《坦斋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