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蓓 《文史博览》2012,(5):20-23
疯癫作为一种理性异化状态,往往被认为一种非理性。然而贴近疯人的生存,会发现他们生存空间中往往匮乏了一个要素,这就是情感。在存在论上,人们总是最源初地依寓于一种情感,而存在状态往往首当其冲地受制于情感。与疯癫直接照面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情感,是疯癫之所以成为疯癫的导火索,也是疯癫焕然恢复常态的引线。  相似文献   

2.
龙宫原为佛教文化意象,当其以文学意象的身份进入我国古代小说后,成为小说作品中的一个常见文学形象。受时代的小说创作潮流、创作群体以及受众层次变化的影响,唐宋小说与明清小说中龙宫的文化内涵及美学旨趣产生变化。历代小说中龙宫意象即在这种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丰富,构建起意蕴深厚的龙宫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3.
牛顿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科学、哲学、神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均有不凡的建树。1692—1693年,坊间曾有牛顿罹患疯癫的传言,但是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普遍的关注。在18世纪牛顿的传记与研究中,也没有提及他的疯癫。到了19世纪,随着部分与牛顿有关的资料的发掘,牛顿的疯癫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上半期,牛顿手稿拍卖之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文献资料重见天日,牛顿的"疯癫"变得扑朔迷离。在解释牛顿疯癫的过程中,牛顿的真实形象也反复被重构,他从集天才与美德的伟人退变为有人格和性格缺陷的凡俗之人。透过牛顿的疯癫问题,我们看到的是牛顿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各不相同的呈现,由此可以窥探到人文与科学对疯癫的构建以及由此产生的历史客观性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4.
“死亡”是沈从文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文章试从作品中呈现出的死亡形式的多样性、作者对死亡采取的淡然态度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揭示沈从文小说中的“死亡”书写。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传统中国疯癫史经过数代人努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医疗史领域明确了身心合一的有机整体论;在文化史领域明确了"士"的佯狂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及中西疯狂表现上的差别;法史领域则明确了在必要宽恕的同时,根据犯罪严重性决定相应的处罚。目前,有关研究仍存在历时性考察不足、视野有待进一步放宽等问题。同时,中国的疯癫史研究还应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积极与外国学者对话,而不应受其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6.
呼丹华 《丝绸之路》2013,(16):64-66
日本文学是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瑰宝。通过整体把握可以发现雪意象较高频率地出现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本文以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川端康成的《雪国》、渡边淳一的《一片雪》等作品为考察中心,探析雪意象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7.
魏晋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作品数量剧增,品种多样,小说创作多以小说集为主,一般可分为志怪类、志人类、杂传类等。这些小说中出现了一些关于隐士、隐逸的故事题材,其中许多篇章想象奇妙、叙事生动,注重刻画隐士人物形象,设置故事情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文学发展与文化走向来看,魏晋小说中的隐逸题材,可谓是古典隐逸小说的萌芽,它不仅扩展了古代文学的内涵与形式,也对中国古代独特的隐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著作《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小说的三个叙述层面呈现出复杂的跨层行为。本文试图从分析作品的形式结构入手,探讨其中分层、跨层及元小说叙述策略的运用,从而把该小说的形式技巧与主题升华联系起来,探索和揭示作品主题中的深层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梁惠娥  邢乐 《民俗研究》2012,(6):97-101
“五福”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常见意象,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源远流长,至今不衰。乡村妇女凭借手中针线,借助“五福”意象,将爱与希望、幻象和现实在民间服饰中表达出来。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服饰品为例,归纳、分析民间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五福”意象,探讨民间服饰中“五福”的文化内涵,阐解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民俗寓意。  相似文献   

10.
政治小说《雪》是奥尔罕·帕慕克进行暴力叙事的重要小说之一。它采用与历史互文的暴力组织方式,具有深刻的"当下指向性";用"雪"这个具有丰富象征意蕴的意象,拓展了暴力内涵的隐性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暴力叙事审美境界,即"呼愁"的文化诗学风格。《雪》的暴力叙事为反思当代人类历史进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迪和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读唐诗时我们会发现,唐诗中有许多带有"竹马"意象的诗歌,这种特定的文学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形成的,诗中的"竹马"意象具有固定的文化内涵,在唐人以后逐渐被后世诗家所沿用,因此研究唐代诗歌中"竹马"这一意象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主要对唐代诗歌中"竹马"意象的普遍性和其代表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艺术背景下,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与交融之势,艺术家们在油画创作中如何借鉴发展得以创新且凸显中国的文化品格和内涵,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尚“意”崇“境”,油画中的意象性表现虽然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但更多是建立在东方绘画语汇之上的意象表达。油画在风景表现中所凸显的意象性和表达艺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是文化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开始,乡土小说已经由单纯的控诉压迫,转化为对民众痛苦的深层次社会文化思索。由此衍生出作品中的社会文化批判视点。本文基于对该时期的乡土小说以及社会背景入手,对乡土小说中的文化批判视点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井上靖(1907~1991)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诗人。他一生发表了大量评论、随笔和诗歌,而小说创作更是其事业的核心。由于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他获得了许多殊荣,并于1976年荣膺日本文化勋章。在小说中,井上靖写得最多、最成功的是历史小说,而西域小说尤为出色。他将西域小说中的人物置于极为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冲突,深化人物形象,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行诠释,自然、社会都起着支撑作品的框架作用。人物的悲剧结局又与西域自然、社会背景所具有的神秘色彩、梦幻的情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一般的氛围。井上靖西域小…  相似文献   

15.
高涵博 《沧桑》2010,(2):231-232
中国几千年的菊文化使"菊花"成为古代诗词作家屡用不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意象。宋代特定的社会政治、民俗心理特点使两宋王朝成为咏菊文学的骄傲时期,宋词中的菊花意象更是其间的翡翠明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几千年的菊文化使"菊花"成为古代诗词作家屡用不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意象。宋代特定的社会政治、民俗心理特点使两宋王朝成为咏菊文学的骄傲时期,宋词中的菊花意象更是其间的翡翠明珠。  相似文献   

17.
安宇鹏 《丝绸之路》2012,(24):79-81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藏族作家阿来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傻子意象,本文阐述了这一特殊意象所蕴涵的藏族传统文明与聪明人所象征的现代文明的对视.作家通过傻子这一意象所显现出的笨拙的智慧,表达出对民族传统文化式微的深深忧虑.在此基础上,阿来传达出试图通过文学书写的方式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隐喻期翼.  相似文献   

18.
郭萌  赵学勇 《人文地理》2011,26(2):108-111
人地关系对文学创作具有深刻影响。贾平凹其人其文在创作理念、叙事方式、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本文以贾平凹代表性小说作品为例,考量了商州的地域文化地理要素对贾平凹小说创作产生影响的机制。论文认为,自然地理环境能够构成文学创作的自然意象,人文地理环境能够生发文学创作的民俗文化意象、丰富其地域文化意象,并促成便于营造意象的艺术风格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19.
张建忠  孙根年 《人文地理》2012,27(5):148-152
随着旅游体验方式转变,挖掘文化内涵为游客塑造高峰旅游体验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宗教遗产旅游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是开发的核心。但目前宗教遗产地普遍存在着遗产文化内涵展示不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未能为游客所感知。凝练遗产旅游地的文化意象,将其"活化","可视化"成为必然。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旅游成为五台山旅游的根本,"文殊五台,智慧舞台"的文化意象成为五台山宗教遗产地的主题统领。五台山佛教文化遗产地的文化内涵挖掘必须在此主题下展开和进行。  相似文献   

20.
夕阳是诗歌可常见的典型意象。而伤时则是夕阳意象所呈现的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心理。这种伤时情结在英诗中表现为死之将至,却并不悲观;在中诗中则表现为羁旅别愁,家国天下。探讨诗歌中夕阳意象的伤时情结,不仅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亦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其艺术内涵和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