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朱宝琴 《民国档案》2008,(2):130-134
《魏特琳日记》是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珍贵资料,运用心理史学的方法研究魏特琳女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难民的壮举,不仅可以说明魏特琳早期生活经历与其行为动机的因果关系,而且有助于理解基督教义职业化需要和对弱势群体深切的关注和支持,促使魏特琳自觉地确定了留在沦陷区——南京的选择,并克服了各种困难为实现拯救难民的预定目标而无私奉献和努力,揭示了潜意识对魏特琳意志活动的作用。魏特琳的不幸逝世,是对直面日军残酷的非人道行为的控诉。  相似文献   

2.
明妮·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1912年秋,魏特琳大学毕业后受美国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的派遣,只身踏上了到中国传教的遥远旅程。 魏特琳先到安徽,任合肥三育女中校长。1919年,她又来到位于南京的美国教会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任教育长兼教育系主任。1930年,吴贻芳继德本康之后,任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后改称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在吴贻芳和魏特琳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七七”事变爆发,正在青岛度假的魏特琳得知这一消息后,匆匆赶回学校,以应不测…  相似文献   

3.
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1886年9月27日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司考尔镇,家中世代务农。6岁那年,其母去世。魏特琳过早地承担起繁重的家务与田间劳动。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对读书求学的兴趣。由于她出生贫苦,常靠打工维持学业,深知求学之艰难,因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魏特琳先进入伊利诺师范学校,毕业后靠打工积攒了学费,1903年又考入伊利诺州立大学学习。4年后毕业,做了一段时间的中学教师。不久,她又考入位于香槟城的伊利诺大学攻读教育学,仍是边打工边学习,直至191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由于美…  相似文献   

4.
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一幅漫长的画。南京是悲壮的,又是光荣的,江南没有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独特。历史上,秦汉唐之磅礴大气,元明清之繁华昌盛,主要见诸其他著名古都,在这些大一统  相似文献   

5.
6.
早就听说陶滔同志有一本日记,很详细,很珍贵。前几天,朋友送了我一本刚出版的陶滔日记。拿到后才翻看几页,就一下子把我拉到当时的场境中,爱不释手。它那么引人入胜,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日记是历史的记录,对研究当时的环境、人物、事件、风俗等情况,具有其它材...  相似文献   

7.
《藕孔日记》是"落水文人"顾蔗园在南京沦陷前后的避难日记,也是他为数不多的关涉现实的作品之一。日记依然秉承其一贯的疏离文风,面对民族的危难,试图在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寻找寄托,逃避现实,在风花雪月中遣愁寄情,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中寻找乐趣。但现实是残酷的,他同样感受到异族统治的屈辱,南京城的残破也使他痛心不已。作为旧政权的失意文人,通过记述农村的残破、战争的苦难,对旧政权暗含嘲讽,宣传抗战无益,迎合伪政权的"和平救国"需要;作为"合作者",当他面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时,却不得不小心翼翼,在材料取舍,甚至遣词造句上煞费苦心,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欲说还休的无奈。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屠杀时期,美国女传教士魏特琳不仅挺身而出,充当中国妇女的保护神,而且作为历史见证人,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弥足珍贵的日记.全面评述她的一生,肯定其对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既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又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日本军国主义危害的认识,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937 年12月12日,蒋介石为何在日军完全包围了南京的情况下,向南京卫戍部队的唐生智军发出了撤退命令?"这是笔者长年来的疑问.<蒋介石日记>是解开这一疑问必不可少的史料.笔者从<日记>中了解到,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充满了不信任感和戒备心理,那时他还在持续探索"中日和平"的可能性.蒋介石在<日记>中首次提及南京被日军占领的惨状是在日中"和谈"中断后的1938年1月22日,在那之后,他开始认真考虑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陈荣昌作为晚清云南官绅赴日第一人远赴日本考察学务,所作《乙巳东游日记》一书.详录其行程、考察内容、观感,反映了晚清中国边疆官吏非常重视派遣学生留日,并且提供了大量这一时期云南留日学界的第一手资料。在研究此期云南官吏的日本观及个人思想的嬗变历程、云南的社会变迁、云南地方政府对派遣学生留学日本的态度与看法、云南留日学生等问题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授权,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37万字的《东史郎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东史郎是一名觉悟了的原日本士兵。他于1937年8月应召被编入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任上等兵,旋至中国,曾参加华北、南京、徐...  相似文献   

12.
贺云翱 《南方文物》2005,(2):128-130
最近,南京市博物馆的青年学邵磊同志出版了他的物考古学集《冶山存稿—南京物考古论丛》,阅读之后,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中国遭受的最为惨烈的一场劫难,和奥斯威辛的屠杀一样,它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劫难之一.可在加害国日本,南京大屠杀至今仍受到公然的抹杀("虚构派")和佯奉实违的淡化(所谓"中间派"、"客观派").以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名世的<拉贝日记>日文版甫一出版,就受到了百般的周纳.在最近一轮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论辩"中,亩本正己的<真相·南京事件--检证拉贝日记>是较具代表性的一种.亩本认为,经过他的"客观"检证,不仅证明<拉贝日记>所记日军的暴行是"无根的编造",而且据<拉贝日记>可以证明日军实乃"无辜".然而,以实证的方法对亩本及亩本一派认可的材料予以考辨,充分证明亩本的"检证"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4.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举国欢腾。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百废待兴。人民渴望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能拨乱反正,改弦更张,把林彪、“四人帮”一伙颠倒了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颠倒过来,澄清他们混淆了的思想是非、理论是非、路线是非。当庆祝粉碎“四  相似文献   

15.
我曾在1988年第6期《民国春秋》上介绍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旧译雷伯)返回德国后的情况,以及南京市民为其发起的募捐活动。现就拉贝日记及拉贝在南京住处的发现,叙述如下。 拉贝日记重见天日 1996年12月12日下午2:30,美国纽约洲际大旅馆,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正在举行记者招待会。会场上,无数电视摄像机和照相机都对准了一位德国妇女。她,就是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外孙女赖茵哈特夫人,她向各国记者展示了她外祖父拉贝先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的战时日记及资料。沉寂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日记重见天日,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中、日、美、英、德等国家的电视和报纸都作了广泛报道。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醇厚的集体记忆。它丰富和凝聚了民族的智慧、伦理、意志和情感,对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一个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对于一个城市也是如此。由南京市志办组织人力,历时一年编写而成的学术性的  相似文献   

17.
最近得到了日本社会评论社2002年6月出版的新书《侵略战争与性暴力》,阅读以后,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王振忠 《古籍研究》2002,(2):74-75,78
徽商的日记帐册,有的称作“便登”(如同治五年歙县上丰宋氏盐商的一册日记,即称为《便登》)。结合抄本的内容来看,《习登日记》一册,可能是指徽州学徒的日记。该书封面除书名外,另有“方业远”的字样。日记从某年二月二十二日至翌年六月十六日,仅留下断断续续的记载。反映的具体年代不详,只能大致判定为晚清或民国时期。关于抄本的作者应是方业远,可能也就是书中的“方光洪”。  相似文献   

19.
2006年5月,由赵亮同志编的《二战研究在中国》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学二战史研究成果的作,该书对我国学60年来研究二战史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它的出版无论对中国的二战史学界还是对国际二战史学界来说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李金明教授新著《漳州港》一书 ,于 2 0 0 1年 8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既蒙惠赐 ,抱着先睹为快的心情拜读以后 ,颇感受益 ,故此付诸笔端 ,略述一二。漳州港 ,一般称为漳州月港 ,在历史上的特性十分显著 ,可以说在所有中国古代著名海港中 ,它是独具特色的一个。这表现在以下四点上 :一是作为一个著名的港口 ,它惟独产生于明代 ,而与其他朝代无缘 ;二是它本身作为港口的条件并不优越 ,既无直接的出海口 ,又不是深水良港 ,到明代后期却崛起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三是它兴也迅速 ,衰也急骤 ,作为港口 ,它的兴盛时期 ,只是在明成化至万历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