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出版的有关抗日战争史的图书主要有:《日军性奴隶——中国“慰安妇”真相》《苏智良,人民出版社2月出版》、《太平洋战争新论》《李玉、骆静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2月出版》、《东史郎日记图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月出版)、《东史郎战地日记:1938.10—1939.9》  相似文献   

2.
美国结束太平洋战争的战略与原子弹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结束太平洋战争的战略与原子弹的使用戴超武罗斯福时期美国远东战略的基本点是:迅速击败和削弱日本,为美国在战后远东政治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铺平道路。基于上述考虑,罗斯福采取了与苏联合作的政策,依靠美苏地面部队的进攻,使日本无条件投降。雅尔塔协定便是美...  相似文献   

3.
美国东亚遏制战略与日本对东南亚经济外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图将日本经济外交的缘起置于战后初期东亚的整体政治格局中加以考察。认为随着中国成为美国在东亚的主要对手,美国东亚遏制战略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最终形成。阻止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传统贸易往来,同时促使日本经济与东南亚经济进行整合,成为美国东亚遏制政策的核心环节之一。美国东亚政策的这一转型影响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及贸易模式,并推动了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教科书》与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对2001年4月3日由日本部科学省审定“合格”获得通过的《新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宣扬错误史观、掩饰日本国家侵略罪恶。进而反映战后日本国家错误历史认识的表述和企图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并试图对日本国家错误的历史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章认为:战后日本社会对其侵略历史的错误认识,是有着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国际环境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是与战后几次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不久之后其对日政策的改变以及日美同盟关系的确立和固化、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战争罪行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清算不彻底、战后日本国家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重建过程中对各种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战后日本国内经济的恢复及其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近期日本国内大国主义思潮的盛行及经济状况的不景气和政治局面的动荡,以及亚洲邻国对日本这种趋势发生发展的相对无力的应对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日本黑社会的历史,最初或可追溯到江户初期的“旗本奴”、“町奴”一类人物。后来衍生成商贩(“的屋”)和博徒两个支系,战后又有以不良青少年为主的所谓“愚连队”型组织,更富于暴力性。 黑社会的成员和阶层,通称为“亚库扎”,其组织则称暴力团。1881年黑道巨星头山满创立“玄洋社”,1919年又创“大日本国粹会”,开黑社会组织干预政局之先河。此后黑道便总是与右翼势力相结合,和日本政治结下不解之缘。 从本世纪初到30年代末,是日本黑势力的恶性膨胀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一些原因,黑道的干政约略受到一些抑制。  相似文献   

6.
占领政策的转变与日本外交传统的复归──吉田·芦田外交再认识徐思伟吉田茂(1878~ig67)与芦日均(1887~1959)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战前均长期活跃于外交第一线,反对发动太平洋战争;战后相继组阁,倡导建立日美同盟,成为占领期日本外交的...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日本“战后处理内阁”为了维护天皇制的“国体”,相继抛出了“一亿总忏悔”和“天皇退位论”,旨在把战争责任转嫁在1亿国民的身上,从而掩盖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逃脱联合国军事法庭的正义审判。本就这两个谬说提出的目的、实质、影响及其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部的“太平洋战争史观”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的外交活动恢复于吉田内阁时期。日本战后的外交格局也是在吉田政府时期确立的。本文拟对此及其对战后四十余年来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等问题,试加探讨,从而对它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更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冷战的结束,日本抓紧世界格局新旧交替的机遇,大力调整对外关系,积极推行“大国外交”,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明显加快。这际志着日本的战后时代已经过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日本对酝酿制定冷战后的国家战略评价极高,有些  相似文献   

10.
议会政治下的国会选举通常会透露出社会政治意识的走向。战后的日本议会政治,是在战前议会政治基础之上植入美国式民主政治理念,以英国式民主政治为范本确立起来的。而1949年1月日本国会大选,则可以看成是战后日本议会政治由英国式民主政治模式转为日本式民主政治的标志性选举。藉助这次选举,保守性质的政党开始确立优势地位、派阀政治出现、中间政治意识失势等战后日本社会政治诸多特征都呈现出来。研究1949年1月的日本大选,对于把握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日本社会政治意识的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析冷战后日本外交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东欧巨变、两德统一和苏联解体,战后持续半个世纪的冷战宣告终结,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在新的国际秩序中争取有利的地位,世界各主要国家加紧调整本国的内外政策。经济大国日本急欲利用冷战后“战略半径拓宽,外交空间增大”①的有利时机,摆脱“政治侏儒”的地位,成为政治大国。此时日本战后型外交路线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日本外交进人转型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外交决策呈现出集权化趋势 战后长期以来日本的外交决策实行的是…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因开战当时就对战争目的缺乏统一认识,加之战后美国实施的占领政策以及之后日本国内近现代史相关认识的"政治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所发动的对外战争有着多种称谓,并且战争称谓问题至今仍被热烈讨论。因此,现有的称谓基本上均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官方则一直在使用"之前的大战"一词。各种称谓中,"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均能表示1941年12月8日以后展开的战争,而从所涉地域来看,"大东亚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则明确了日本当时战场之所在,另外"太平洋战争"一词则更让人联想到发生于太平洋上的日美战争。至于国际通用且价值中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日本的视角出发对其自身参与的战争进行叙述时,此一称谓无论从时间、地域还是"感觉"上来看都不甚适合。因此,现今"太平洋战争"一语虽被广泛使用,但展望未来,在选择能将1941年12月8日以后的中国战区亦纳入其中的恰当称谓时,是否可以考虑使用抹消其意识形态色彩的"大东亚战争"或"亚洲·太平洋战争"这两个用语。  相似文献   

13.
吉田茂是日本最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之一。战后他曾五次组阁,时间共达七年又两个月之久。由于他对创建战后日本保守政治,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一直被日本国內外的学者认为是战后日本保守政治的始祖。  相似文献   

14.
<正>《田中角荣与战后日本政治》,张跃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35.5万字。该书以中国人的视角,运用许多第一手材料,借鉴多学科的方法,综合分析和研究了战后日本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田中角荣。该书分四个阶段,即青年政治家、实力政治家、总理大臣和"幕后将军",介绍了田中角荣的政治轨迹,探讨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成败得失,以及田中个人政治特质和战后日本政治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关联。该书认为,田中的政治风格与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的适应与否,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捷克12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本国侵略历史的态度、东亚与欧洲和解进程的差异及其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汲取战后欧洲国家反思与和解的积极经验,推动日本的历史反思与东亚的和解进程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的圆桌会议栏目选择了四位与会学者的发言在这里刊登。宋志勇的文章从整体上对德国和日本战后历史反思的不同态度做了勾画;鲍尔康泊和依田3家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个国家对其在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反思程度;李薇的文章则从战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宽阔视野、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化和当前国际政治较量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日本不能正视自己所犯罪行的原因。通过这些文章的发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这一专题的讨论与研究,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日本侵华和太平洋战争期间以及战后年代的苏中关系,我作为中国发生的许多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现发表自己的回忆和思考。苏中互不侵犯条约首先,我想谈谈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前后以及中国国内爆发武装斗争前后苏中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苏联政  相似文献   

20.
黄文雄于日本文艺社出版的 (日文版 )专著《从日清战争到太平洋战争 :被捏造的日本史》 ,自 1 998年 9月 2 5日初版 (平成 9年 ) ,到 2 0 0 1年 (平成 1 2年 ) 1 2月 2 0日已经印刷 1 5次之多 ,可称是一本畅销书。但是 ,它之所以畅销 ,却与学术价值无关 ,而仅仅是因它迎合了日本右翼的口味 ,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概括起来看 ,该书的主要观点如下 :认为近代日本吞并琉球、割占台湾符合国际性原则 ;甲午战争是中华帝国对崛起日本的惩罚战争 ;认为日本侵略东北 ,建立伪满洲国是给东北人民带来了幸福 ;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认为 2 0世纪“日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