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与《论持久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相似文献   

2.
周宣王中兴,内修政事,外攘夷狄的对内对外(少数民族)政策,为后世诸多统治者所袭用。蒋介石征史论今,防止中华民国重演中国历史上的亡国故事,也重提了“安内攘外”政策。国内史著大都认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以及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分裂和斗争。在此形势下,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作为他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准则(黄元起:《中国现代史》(上),第351页.)。蒋介石本人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也回忆说:“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之战,共匪乘机扩大了湘赣闽粤的苏区,……其扰乱范围遍及于湘赣浙闽鄂豫皖七省,人心惊惶,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势。这时候朝野人士看清了国家面临此两个战事,为了挽救这严  相似文献   

3.
李仲明 《民国档案》2001,13(4):75-8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民族大义、反对内战,果断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在蒋介石终于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同意谈判条件后,张学良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送蒋回宁。本试就12月12日-12月25日这十几天张学良在国内外舆论、国民政府主战派逼迫、主和派求和等较为复杂局势下的应变决策,作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4.
"攘外必先安内"是近代统治者面对列强入侵时采取的一贯政策,尤以"9·18"事变到西安事变期间的蒋介石表现最为明显。近闻有学者评论这一政策是弱国面对强国时的无奈和不得已。鉴于此,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一政策略作分析,看实情是否如此?  相似文献   

5.
“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是谁先提出来的?史学界一般认为,这个口号是蒋介石最先提出来的,意思为在日本侵略之际,首要是镇压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叛乱”,然后再全力对外。于是这个口号便一直戴在蒋介石的头上,成为他打内战的“标签”。其实,“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并不是蒋介石提出来的。先于蒋介石提出这个口号的是军阀石友三。  相似文献   

6.
早在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由于蒋介石卖国集团抱不抵抗主义,顽固地执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求荣政策,因而使整个东北地区沦陷于日寇铁蹄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与宋子文姐弟俩自1927年武汉分手后,一个是为寻求新的革命道路而继续奋斗,一个则是为蒋介石也为宋家而“奔波劳碌”。虽然在孙中山安葬典礼之日,姐弟俩再次重逢,之后又在宋母去世的日子里,姐弟俩共同守灵发丧,但是,政治上的分歧却无法弥合。一个是要“宋家为中国而存在”;一个是要“中国为宋家而存在”。这个裂痕太大、太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义愤,民族大敌冰释了姐弟俩的积怨,他们又携手合作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仅遭到国人反对,连为蒋介石效劳…  相似文献   

8.
一、华山吟诗回老蒋 1936年6月,由广东的陈济棠和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所发动的“两广事变”被蒋介石平息。此后,蒋介石更变本加厉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开始全力以赴地围剿陕北红军。 这时,驻扎在陕甘一带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在同红军作战的接触中,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大陆通行一种说法 :九一八事变时 ,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抵抗 ,是张学良“忍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命令 ,使他蒙上“不抵抗将军”骂名 ,做了蒋的“替罪羔羊”。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 ,需要澄清。 1 .蒋介石、张学良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张学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他与蒋的意见不同时 ,对蒋的命令可以不听 ,防守锦州问题即是如此。 2 .这一观点主要靠一些回忆录作依据 ,而许多回忆资料的说法存在种种漏洞。 3.事变前中国一方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此蒋张二人具有共识。事变前蒋氏指示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事变后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无影响 ,但事变前“力避冲突”与事变发生后“不抵抗”方针 ,二者有明显区别。 4 .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和荣臻等人的电文均证明 ,是张学良对东北军下了不抵抗命令。 5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置事变的方针 ,并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不抵抗政策。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 ,诉诸国联 ,并准备抵抗。四个月后就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采取的是“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方针。 6 .张学良晚年一再说过 ,下不抵抗命令的 ,是他自己 ,而不是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国家民族危在旦夕。刚辞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而“称病”闲赋苏州的李仲公,向蒋介石提出“联共抗日”主张,并提呈具体“方案”,受到蒋介石的重视并约见商谈,虽然蒋介石从同意其主张到反悔,李仲公却成为国民党内最早提出“联共抗日”主张之人。此时,李仲公译著出版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满蒙观与我们的驳议》一书,成为爱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的抗日先声。  相似文献   

11.
詹本翠 《神州》2012,(18):356-357
在抗日战争中,我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将目标转向华北甚至其他地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抵抗政策,甚至不抵抗手段。国家和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边缘。在共产党内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1936年2月,毛泽东的部队长征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毛泽东在视察地形的时候,登上了白雪皑皑的塬上,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  相似文献   

12.
一 “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是谁先提出来的?一般认为:这个口号是蒋介石最先提出来的,目的是在外敌侵略之际,首要目的是消除地方军阀和红军的“叛乱”,然后再全力对外。于是这个著名口号便堂而皇之地戴在蒋介石的头上,成为他打内战的“标签”。 其实,“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并不是蒋介石提出来的。先于蒋介石提出这个口号的是军阀石友三。 石友三,字汉章,原为西北军悍将,是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但其人生性狡诈,反复无常。 1929年4月下旬,蒋冯战争爆发。冯系大将韩复榘因被蒋介石的大洋收买,联…  相似文献   

13.
舒星 《纵横》1997,(10)
长篇小说《红岩》曾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革命志士江竹筠、许云峰、陈然等对敌斗争的英勇事迹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人们深恶痛绝、出卖革命志士的叛徒甫志高的原型,大概就鲜为人知了。 甫志高的原型本名冉益智,又名冉启熙,四川省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多镇骑龙村人,1931年至1936年任国民党酉阳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干事,主编党部机关刊物《党政周刊》。该刊“以宣传国民党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为主,同时报道一些地方消息”。鼓吹国民党的“党权高于一切”,宣扬蒋介石提倡的“三一主义”,即“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匪”的反动政策,胡说什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是整个国家和全体民众的唯一领导者,掌握着全民族的命运和航向”;“攘外必先安内”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英明国策,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非坚持这一国策不可!”  相似文献   

14.
对于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或不抵抗主义,多年来史学界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学术成果。但是,由于历史、政治、资料、角度诸多因素的制约,人们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有些问题则有待于补充和完善。为了深化认识,本文拟就这一政策究竟发端于何时和当时的...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由于这一政策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因而海峡两岸的学者始终对其予以不同的评价。近些年来,随着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及两岸学术交流的扩大,在良好的学术气氛中,两岸史学界对这一政策分别进行了更为全面、实际的研究和评价。在台湾学术界的一些文章中,也并非像过去那样持一味赞美的观点,而建议对这一“谋国”手段是否合宜有效进行评估检讨;大陆学术界也不再将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华侨旗帜”的陈嘉庚先生始终坚持抗战救国立场,怒斥汉奸汪精卫,表现了凛然的民族气节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他不平凡一生中光荣的一页。重温这段历史,有助于了解陈嘉庚政治思想的演变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地位。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芦沟桥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爱国将领,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武装力量的坚决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占领东四省,攻陷华北,威胁华中、华南,并丧心病狂地对中国各大城市和交通线实行狂轰滥炸,妄想以速战速决的闪电战术,一举灭亡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秋。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入侵的日军不予抵抗,全国民怨沸腾,终至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对蒋介石实施兵谏。后经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等进行调解,“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安全回到南京。后经谈判,逐渐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形势渐趋明朗。蒋介石即着手举办“庐山暑期训练团”,调集全国党政军学中级以上人员,进行战备训练。其时我任山东临淄中学训育主任,亦被调参加第2期受训。 1937年6月下旬,我们山东被调训人员齐  相似文献   

18.
冯玉祥的五个遗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玉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可说是脍炙人口。然而,说起他五写遗嘱的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会多了。冯玉祥先生在三、四十年代曾五次写过遗嘱。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月24日,冯玉祥怀着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和失望退隐泰山,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冯玉祥坚决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罪行,感到有生命危险,特于6月14日写好遗嘱,史称“泰山遗嘱(一)”,主要内容如下:“我是当兵出身,我是穷小子出身,我是工…  相似文献   

19.
《独立评论》与抗日救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九·一人”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成了最大的时代主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社会各界对日态度软硬不一、强弱各异,大体而言,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当局,推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与“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妥协方针;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深明民族大义者,则坚持全民族抗战的积极路线。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自由主义思潮孕育下成长起来的一批知识分子,本着士人传统的“经世致用”精神,以深切的爱国激情和冷静的学术理智继续张扬着前辈们一贯高举的“救亡”与“启蒙”大旗。在30年代初空前的国难时艰中,他们一面…  相似文献   

20.
冯玉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他在三四十年代曾五次写过遗嘱。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月24日,冯玉祥怀着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和失望退隐泰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