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又是跳楼!又是富士康!又是郭台铭!今年在富士康科技集团深圳园区里,9位青年员工陆续选择了自杀.全部是跳楼。  相似文献   

2.
近代江南都市中的苏北人:地缘矛盾与社会分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俊亚 《史学月刊》2003,1(1):95-101
近代江南都市中.地缘关系直接决定了工人的职业分层。由于缺乏充足的、可供利用的各种乡谊资源,苏北人在江南都市中只能处于社会最低的层级。地缘关系造成的社会分层.极大地迟滞了阶级关系的形成。地缘差异在工人中造成的矛盾.有时相当尖锐.下层工人感受最深的不是“帝国主义”和本国资本家阶级的压榨,而是来自发达地区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的歧视和偏见。这种矛盾尽管不同于阶级矛盾和种族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比后两者更明显,影响更深远。  相似文献   

3.
自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新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国家和城市治理的主要手段也受到根本性的挑战,这些政治经济的失败,最终表现在都市空间的治理当中。本文将以新自由主义的扩张案例入手,通过国内外都市空间治理的实践经验,剖析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短期和长期的政治经济危机后果,并讨论全球不同空间尺度当中撤退空间的治理与挑战。新自由主义的问题不仅存在于西方国家,在网络时代和全球化的趋势下,资本的累积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危机,亚洲国家以及中国也必须思考如何应对危机,以及探索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最后,文章从全球到地方的撤退空间讨论当中,反思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都市治理政策在全球的流动,认为就后政治的城市来说,要超越新自由主义的局限还有待观察,中国城市走向后新自由主义的治理转型就必须勇于摆脱英美社会脉络所产生的都市治理论述,建构符合地方社会脉络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正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尽管贵州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认同中共的政治权威,但是,一旦政策出现偏差,这种政治认同很快会出现疏离状态。1956年出现的“麻山事件”就是政治认同出现危机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张广翔 《史学月刊》2013,(7):94-10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农民为了维持生计打工。莫斯科省的农民打工问题具有代表性。省内13县农民打工去向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在当地就职者为主,二是以到外地打工者为主,三是留在当地和前往外地者平分秋色。人数居高不下的就地打工者延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农村居民点在经济方面已经超过了城市,但工厂工人却不是城市市民。这正与城市化初期的基本特征,即农村劳动力及其供养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且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相悖。农民打工问题是理解俄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空间隔离视角下中西方城市社会排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已成为社会排斥研究的重要维度。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对空间隔离与社会排斥的内在逻辑及其重点研究领域进行阐述。总体上,社会排斥研究的空间维度聚焦于资源和机会的非均衡配置及流动性障碍导致的边缘化过程。具体来讲,从邻里结构性特征中辨识潜在的被排斥主体,强调了社会排斥产生的物质基础;厘清不同尺度、不同空间类型下空间隔离与社会排斥相互作用机制,为消除空间隔离产生的社会排斥障碍提供实践基础。基于社会融合发展目标,提出融贯社会空间隔离到社会空间融合的分析框架,为建构多尺度社会融合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和女性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上,对学校食堂进行研究,分析两种类型女工在工作场所的分工等级与认同机制。首先,劳动过程理论的意义在于解析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制造服从的员工和稳固的分工等级关系;但是本文研究表明,当部分女工没有被完全纳入生产的中心环节时,她们进入工作场所之前的性别身份就起到了重要的预设作用。籍此,本文试图推动社会-空间作用双层机制研究,尝试推动微观空间尺度内自我身份在劳动过程中认定与生产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和女性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上,对学校食堂进行研究,分析两种类型女工在工作场所的分工等级与认同机制。首先,劳动过程理论的意义在于解析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制造服从的员工和稳固的分工等级关系;但是本文研究表明,当部分女工没有被完全纳入生产的中心环节时,她们进入工作场所之前的性别身份就起到了重要的预设作用。籍此,本文试图推动社会—空间作用双层机制研究,尝试推动微观空间尺度内自我身份在劳动过程中认定与生产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9.
尺度重组理论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由中央政府推行的新的区域发展政策安排,旨在调控国家、区域和城市尺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资本流动以实现特定的空间发展目标,因此可视之为新一轮国家的尺度重组。借鉴西方的尺度重组理论,本文主要从大珠三角城市在经济上的空间联系以及香港问题在政治上的领域关系等两个方面,探讨关系空间如何影响到国家的尺度重组,以及国家的尺度重组对城市的尺度重组的影响。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于重塑资本流动的地方空间,为“资本固着”提供社会活动平台,继续参与国际劳动分工,深化经济合作,提高区域的全球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家也通过尺度重组来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领域政治问题,通过新的空间规划把边界问题纳入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体系之下,保证政治稳定。中央政府把国家建设的尺度下移到粤港澳地区,促进了粤港澳的城市发生多元尺度重组策略,包括城市内部的尺度上推和尺度下移,城市外部的合作联盟和尺度政治。最后,文章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影响,讨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实践对尺度重组理论的补充和对认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60—8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禁止创办和进口报刊的政策,放宽书刊审查尺度,允许新闻刊物公开讨论时事问题,因此报刊出现了大众化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社会文化环境氛围改善,城市间交通的便捷,农民进城打工改变了思维观念,受教育群体扩大等,也都推动了俄国报刊的大众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劳工常常被看作是与自然资源、资金、技术等同类的经济要素,只重视劳动成本,忽视了劳工作为社会活动主要参与者的角色。近年来,劳工地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弥补了传统地理学研究的不足。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人运动、劳工组织和地方劳工控制体制,劳工市场的空间分割,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农区劳工地方化逐渐成为劳工地理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国家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渡时期是新型企业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国家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政策措施各具特色。根据改造社会的需要,政府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入手,把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逐步改造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关系,同时以劳动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中心实现了国营企业劳动关系的转换。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国家调节劳资关系的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建立新型劳动管理制度的努力也有合理的成分,主要的失误在于对国营企业发生劳动纠纷的认识有偏差,在加强制度建设上有明显的疏漏。  相似文献   

13.
Megan Brown 《对极》2018,50(4):846-863
The North American labor movement continues to wrestle with the challenges of organizing workers in the US South.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tradictory position of the South in the contemporary labor movement, using the circulation of the $15 minimum wage to ground the analysis. By problematizing the place of the South in US labor,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efforts to complicate the geographic imaginaries of the South an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labor movement's expansionary projects. Drawing on qualitative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Greensboro and Durham, North Carolina, and Richmond, Virginia, I trace the abstract circulation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strategies, and tactics of the $15 wage movement into, throughout, and back out of the South.  相似文献   

14.
合作与冲突:劳资纠纷中的资本家阶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思彦 《安徽史学》2007,7(6):73-78
20世纪上半叶劳资纠纷日趋激烈.在认知层面,资本家阶级高倡劳资合作主义,鲜有例外.无论是以发展中国实业为抱负,抑或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劳资合作,共谋发展,对资方都有利而无害;但作为不同的阶级、阶层或利益群体,劳资两方自有天然的矛盾和冲突,在实践层面,资方往往能本合作主义之精神,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求得冲突的缓和或解决,但亦不乏坚持顽抗者.资方是否做出妥协,主要取决于对其利益得失的权衡.  相似文献   

15.
Two noted academic specialists on labor economics and population statistics of China examine the impacts of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of 2008-2009 on the job security of urban workers, and the ensuing repercussions for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economy. More specifically, they probe and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of urban unemployment in China in 2008 and 2009 as it appears to be reported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country's immense labor market. A particular focus of the paper is on differences in unemployment among two groups of workers (those with urban hukou vis-à-vis rural migrant workers) with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ets of rights and privileges, as well as levels of job security. The authors also provide an estimate of the urban unemployment rate in 2009 that differs from the official rate. They argue that measures toward further integr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labor markets and reducing natural unemployment are ultimately more beneficial than short-term interventions to adjust cyclical joblessness stemming from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d recession.  相似文献   

16.
Robert B. Ross 《对极》2011,43(4):1281-1304
Abstract: This paper builds upon labor geography's contribution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workers in the production of scale.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exactly how a particular group of workers controlled the scale of their labor market, this paper theoriz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at process and struggles over monopoly power. The 1890–1891 Chicago carpenters’ strike, a work stoppage of significance to both the direction of labor politics within Chicago and to the broader 8 h movement in North America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erves as a case study.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从移民工人维权和劳动争议处理这一新视角,较为系统地分析中国海外劳务移民的历史发展与管理体制,深入剖析中国劳务移民管理的法律政策框架及维权和争议处理机制,比较借鉴劳务移民典型国家的经验做法,并对实现中国劳务移民有效管理的对策与措施,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完善相关国内立法,构建多边合作协议框架;二是确立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建立多部门政策协调机制;三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海外劳务移民监管;四是加大工会组建、培训和维权力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美萍 《攀登》2007,26(5):157-159
随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进入了人们研究的视野。后现代条件下非物质劳动超越了工业劳动,获得了话语霸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有意义关系的形成,不但生产商品还生产社会关系,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多重价值的增殖,生活具有生产性,生产具有生活性。文章通过对非物质劳动的历史发展的考察,说明非物质劳动是劳动在现阶段的发展。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分并不是对称性的内涵,非物质劳动对社会生产的新解释,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研究相对聚焦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而需要大量非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跨国企业并未引起足够关注,建立在产业联系、技术外溢、社会网络等核心概念基础上的跨国公司地方嵌入分析框架很显然不能很好地解释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劳工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学科背景下,基于全球生产网络、关系嵌入、空间修复等核心概念,研究分别从劳工能动性的空间尺度、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劳工要素、劳工管控对跨国公司的地方嵌入、区域劳工景观的空间修复等视角出发,系统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主要研究议题,包括如何识别劳工供需因素对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影响机制,如何剖析特殊劳工管控体制下劳工空间实践与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刻画跨国公司地方嵌入对区域劳工经济地理景观的影响,如何总结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