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史·地理志》中关于重庆府南川县的水系记载存在三处严重讹误:一为县有南江流迳,二是南江有龙床滩,三则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明史·地理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讹误,是由于其作者混淆了“南川”、“綦江”两县的历史沿革.《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可能受到《明史·地理志》的影响而将明代流迳南川县汇入黔江的支流误标为“南江”,应改标为“大溪河”或“白水”.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4,(4)
<正>古人作史重视志的纂修,清人顾炎武甚至有"无志不得为完史;有志而不淹贯,不得为良史"①之语。堪称"良史"之一的《明史》,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间,经过三大阶段的纂修,先后形成了万斯同《明史·五行志》、王鸿绪《明史稿·五行志》和张廷玉等《明史·五行志》三种本子。关于《明史·五行志》,学界少有研究②。本文兹就《明史·五行志》③形成过程、各志特点及其价值简述如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王大宁 《上海地方志》2023,(2):70-76+96
《明史》考证精审,体例严谨,于正史中尤受推崇。然因受资料匮乏、转录失误、政区频更等多重因素影响,其《地理志》中涉及云南地区的记载仍有讹误。今据方志、文集、政书、地图集等相关资料,从方位、里程、年代、水名、地名、政区诸方面对7则条目勘误校正。总体而言,《明史·地理志》详略得当,可靠性高,但征引时仍需参照其他文献,以免疏误。  相似文献   

4.
张廷玉《明史》以体例严谨、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而著称,但也存在不少疏漏讹误.今依据相关史料,从时间、水名、方位等方面对《明史·地理志》中的四则条目进行考疑正误.  相似文献   

5.
《明史·职官志》关于湖广承天府守备的介绍仅有22字,但其可商榷之处甚多。除了中华书局点校本的标点错误外,其文字上也有明显的讹误。从名称上看,“湖广承天府守备”这一名称还有以后出之地名冠以先有之官职的缺憾。从内容上看,《明史·职官志》更有以偏概全之嫌疑。由此可见,《明史·职官志》的编纂者们对明代宦官史料的收集与考证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书局校勘本《明史·地理志》"山西太原府河曲县"条云:"府西北。元省。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然而,洪武十三年之前已经设置了河曲县。自上世纪60年代起,学者们对《明史·地理志》做了许多校勘类工作,都未涉及河曲县沿革。《明代政区沿革综表》与《〈明史·地理志〉疑误考正》亦未指正这  相似文献   

7.
张廷玉《(明史·礼志》是迄今影响最大的专门记载明代礼制的史志文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史实讹误,这大大影响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经据《明实录》、《明会典》、《皇明典礼志》、《昭代典则》、《太常续考》、《辛L部志稿》等文献考证,可知该《志》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47-53卷仍然存在史实讹误21处.其致误之直接原因,大致有脱漏、衍文、字形相近而误等情形;但根本原因还是缘于编纂、刻印和传抄者的疏忽与粗心.  相似文献   

8.
张廷玉《明史》是"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前四史"的佳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将《明史》相关列传与各朝《明实录》、万斯同《明史》、王鸿绪《明史稿》等文献相对校,可知《明史》1974年点校本在吏部长官的仕途履历中存在官职讹误、脱漏及记时错误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岭南戏曲是岭南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其演剧形态融入了大量岭南方言、地方民俗与社会文化,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进入新世纪以后,岭南戏曲的研究十分繁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资料和论述上的不当之处,需要加以订正,本文考定岭南戏曲研究资料中的三处讹误。一、"《明史·阮通志》"与"飞龙庙演剧"考在潮剧与岭南民俗的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中多次出现引自"《明史·阮通志》"的一则资料。该资料主要记载明嘉靖年间,饶平乌石人张琏起义  相似文献   

10.
张廷玉《明史·诸王世表》记载明代亲王、郡王世系,并将各郡王系于对应亲王之下,收罗宏广,排列清晰,然而讹误、疏漏亦在所难免。今依据相关史料对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诸王世表三》中唐藩世表15则条目进行考疑正误,其中2则各含2条讹误、缺载之处。  相似文献   

11.
张廷玉《明史·地理志》向以体例严谨、言简意明而著称,堪称正史地理志中的上乘之作。但其中的疏漏讹误似亦难免。以《地理三》及《地理一》、《地理二》中的河南地理为例,经据有关史料校读考证,中华书局点校本之相关部分尚有讹误40余处。其致误原由则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八四《河渠二·黄河下》载:自淮而上,河流不迅,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房村决,吕、梁二洪平,茶城倒流,皆坐此也。(第2047页)按照标点本,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但事实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洪。据嘉靖《徐州志》(卷七)载:“吕梁洪……本洪在州东南五十里,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又据陆蓉《菽园杂记》(卷一○)载:“徐州百步洪、吕梁上下二洪,皆石角岩,水势湍急,最为险恶。”显然,吕梁二洪当指吕梁上洪和吕梁下洪,而非吕洪和梁洪,故“吕、梁二洪平”标点有误,正确标点应为“吕梁二洪平”。《明史·河渠志》标点纠谬一则@李…  相似文献   

13.
《文献》2016,(2)
黄虞稷的《明史·艺文志稿》学者多已判定失传。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有写本《明史·艺文志》残本八册,经与卢文弨于《千顷堂书目》上所出的黄氏《志稿》校语比勘,内容一致,知即为黄氏《志稿》。又通过比对国家图书馆藏416卷本《明史》中《艺文志》,进一步可证京大写本当为黄氏的史馆进呈稿。  相似文献   

14.
《明史·地理志》总序和各省小序中分别记录了明代总里数和除云南、贵州之外的其他十一省里数,这组数据存在各省编里数据之和多于总序所述总里数的问题。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史籍抄录和《明史·地理志》编纂过程中删节失当造成的,这组数据直接来源于王鸿绪《明史稿·地理志》,而王鸿绪《明史稿·地理志》之数据是删改万斯同《明史·地理志》而来。同时,进一步追溯这组数据的来源,发现它们来自明代史籍《广舆图》、《皇舆考》、《图书编》这一编里数据系统,这组数据产生的年代则是嘉靖十一年。  相似文献   

15.
正据《明史·河渠志》记载"台家庄诸处皆山岗高阜",是说台儿庄地势比较高,是个高台,每逢汛期时,周边一片汪洋,唯有此处可免水患。所以,聚居此地的人,便以台地命名村庄,至于为什么叫做"台儿庄",应该是"台庄"成为商业重镇以后,南来北往的客商口音连贯,赋予了优雅的儿化韵味。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 84《河渠二·黄河》载 :“自淮而上 ,河流不迅 ,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 ,房村决 ,吕、梁二洪平 ,茶城倒流 ,皆坐此也”。照标点本说法 ,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 ,但事实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洪。按吕梁洪位于徐州城东南五十里处的吕梁山下 (今坷垃山 ,海拔 1 4 6米 ) ,因处在古吕城之南 ,且水下有限石 ,故而称吕梁洪。洪是方言 ,以石阻河流为洪。《水经注》卷 2 5载 :“泗水之上有石梁焉 ,故曰吕梁也”。又据嘉靖《徐州志》卷 7:“吕梁洪……本洪在州东南五十里 ,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嘉靖《吕梁洪志·山川》有云 :“吕…  相似文献   

17.
正《明史·河渠六》载:"六年敕抚民参政朱瑄浚河南伊、洛,彰德高平、万金,怀庆广济,南阳召公等渠。"(中华书局,1974年,第2160页),似高平、万金各有一条,然非也。《新唐书·地理志》载:"安阳……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溉田,入广润陂,咸亨三年开。"(中华书局,1975年,第1012页)即渠从安阳西二十里东流入陂。《大明一统志》载:"万金渠,源出宝山,经府城西,分注东南溉田……髙平渠在安阳县东南  相似文献   

18.
张廷玉等监修的《明史》是“二十四史”中之善本,是学者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史书。但因书成众手,难免存在疏漏舛误。兹将《明史》相关列传与《明实录》《国朝列卿纪》《国朝献征录》等文献相对校,考证出《明史》列传中官职记载讹误十九处,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学界普遍认为张家山汉简《秩律》简452之"襄城"乃《汉书·地理志》上郡襄洛县之讹误。本文结合秦国上郡兵器铭文、赵国尖足布币铭文,指出战国后期秦国上郡辖有襄城县,秦封泥所见"襄城"亦即此地。上郡襄城县地处今陕西省榆林市境内,与《汉书·地理志》上郡襄洛县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疆图志·军制志》是一部专门记述新疆历代兵制演变的志书,然而讹误甚多,本文针对其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时间、官职、数字及叙述的讹误进行了考证。讹误的造成主要与《新疆图志》的编纂组织形式及印刷过程的排印、校对不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