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郑会欣 《世纪》2022,(1):47-51
<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术界的思想也日益解放,许多过去不能或不敢接触的禁区也慢慢被打破,其中一个最具标志性的现象,就是民国史研究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然成为目前史学界著述最多的学术领域之一。而在民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最初在南京召开的两次学术会议,即1984年5月的"全国首届民国史学术讨论会"和1987年10月的"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推动民国史研究深入发展、组织和培养民国史研究队伍逐渐成长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沛 《史学月刊》2003,(3):102-108
2002年8月21-23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从提交此次会议的论文可以看出近年来民国史研究的几个基本特征:民国政治史在致力于突破,民国外交史因新史料的出现而凸现新意,民国社会史的研究日益深化,民国经济史的研究更加细化,民国思想文化与教育史领域的研究在不断拓宽,民国史料的不断发掘与学术史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刘俊峰  蒋梅 《民国档案》2017,(1):139-143
##正##2016年11月18日至20日,杭州师范大学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档案利用与民国区域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4.
<正>新世纪以来,"民国热"不仅成为学界的热点,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特别是中华民国史,是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华侨共同的民族记忆。因此,加强民国史研究,不仅是社会的需要、学界的热点,更有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两岸未来关系要有所突破,宜在历史中寻找资源与共识,这就绕不开对民国史的研讨与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专业学术机构。早在1971年受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近代史研究所就成立了民国史研究室,是大陆民国史研究的开端。当即引起海峡对岸的高  相似文献   

5.
民国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曾经历过艰难的历程,现在开始繁荣起来了。在中国的现代史当中,恐怕现在研究民国史的人是最多的了,出版的资料与著作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繁荣的现象呢?当然,首先是因为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拨乱反正,使科学事业的发展有了空前良好的环境,没有这一条繁荣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这些搞民国史研究的工作者,一直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一点对民国史的繁荣,恐怕也还是有一点作用的。从五十年代反右派以后,民国史就成了禁区。五六年,规定要写民国史,但是五七年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民国代表性华侨著述的序、跋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的背景和民国南洋华侨文献的出版特征,进而对民国公众认知中的"南洋观"进行了辨析。认为经济因素是民国南洋华侨研究热和出版热的内趋动力,经济话语贯穿南洋华侨研究文献始终。在"南洋作为常识"的出版热中,大众"南洋观"逐渐形成并呈现出流变性,即从我族中心主义转为基于经济互惠前提的平等合作、共存共荣的全新视角。目前呈散点分布状态的民国南洋华侨研究专题文献,亟待整合建构,由此发掘在大中国民族主义整一性视域下被遮蔽的辨证的"南洋"认知,有利于从源头破解历史上南洋华人与土著、中国与东南亚在各自的民族主义强势话语影响下形成的刻板成见,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史及华侨(华人)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中华民国史(1912-1949)的学术研究在大陆地区从无到有,有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成果丰硕、相对完整的学科。大陆民国史研究的主导史观大致经过了从革命史观到民族主义史观、现代化史观的历程。进入21世纪后,民国史研究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表现为新研究领域的开拓与新史料的运用。民国史研究若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对研究对象与范围进行重新界定,构建新的解释体系与加强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民国档案》自1985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它作为中国专门刊布民国历史档案文献和发表民国史学术论文的史学期刊,在推动和繁荣民国史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国内外广大民国史、现代史、革命史教学与研究者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9.
作为广东“八五”社会科学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的《广东民国史》,由广东民国史研究会组织编撰,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从全国范围看,编撰省、区的民国史,广东属于首创,这是中华民国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国年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与时代主题"救亡图存"密切相关,侧重于外交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等的研究,以为现实政治服务;同时中国近代史学科经历了从开创到完善的过程;这证明关注现实生活是史学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出版暨民国史研究座谈会纪要汪朝光1996年8月21日,《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邀请北京、上海从事民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近30人举行座谈会,就《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5卷出版暨民国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为进一步鼓励民国史研究者对档案史料的挖掘和运用,彰显民国史研究的新趋向和新成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杂志社于2022年11月26—27日共同举办第二届“档案与民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百名学者齐聚云端,围绕“革命史视野下的民国与民国史视野下的革命”这一主题,就40篇论文(含档案史料学专场3篇),展开12场讨论(含圆桌会议1场)。会议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于1993年6月18日成立。中心的宗旨,在于推动海内外民国史研究的学术交流,大力开展民国史研究,使南京大学成为一流的民国史学术研究中心。著名民国史专家,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新担任中心名誉主任;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历史系主任张宪文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任王学庄研究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万仁元研究员和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黄美真担任副主任。  相似文献   

14.
1992年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民国史室与《近代史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座谈会,就“民国时期的历史地位”进行座谈讨论,所内外近30位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中华民国史》主编李新认为,民国史很重要,不仅从中国历史看如此,从世界历史看也是如此,因为二十世纪本身就是一个十分  相似文献   

15.
由张宪文、陈兴唐、郑会欣编辑的《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最近已由档案出版社出版。它是编者从中外学者向大会提交的93篇论文(学术报告)中精选而编成的。该论文集共收论文(学术报告)70篇,集中探讨了民国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对外关系及人物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其中属于民国档案开发利用方面的论文,对如何开发、利用和收集民国档案,怎样进行民国档案史料的编篡与研究,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属于民国史研究方面的论文,一方面评述了近  相似文献   

16.
(一) 现在,当我国民国史研究已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当中外学者纷纷致力于探讨民国史诸问题,民国档案的开放,民国档案的广为研究引用,已经引起了史学界的热切关注。我国民国史研究的成果,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关注,而民国档案的开放引用,给民国史研究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民国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给档案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任务,新的问题。档案馆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共同努力,互相协作,互相促进,通力合作,以繁荣我国的学术文化,是我们这一代档案馆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17.
程梦稷 《民俗研究》2022,(1):109-118
作为民国新知识界"眼光向下的革命"的重要成果,顾颉刚的吴歌研究历来被视为歌谣运动中的学术经典。顾颉刚的吴歌研究勾勒出从歌谣采集、整理到研究、实践的完整图景,因此得以呈现出这一学术形态的内部逻辑及其限度。民国新知识界在以民间歌谣重构新文化的同时,歌谣亦反过来被这种新文化的想象所界定。在"学术"与"运动"交叠的脉络中进入学术版图的民间文学,肇始之初即蕴含着"民间"与"民族"的双重面向,两者的互动与张力则构成早期歌谣学与民俗学实践的话语动力。在学术史的视野下重新反思顾颉刚的吴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顾颉刚民俗研究本身的理解,而且能够为民国歌谣学乃至民俗学史的讨论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本刊 《民国档案》2021,(1):F0002-F0002
与会学者以民国档案与民国史研究为主题,围绕民国史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王奇生、陈谦平、王续添、张皓等专家教授分别就他们目前所承担的重大课题与相关研究动态,阐述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引发与会学者的广泛共鸣,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19.
对民国史研究工作的进展,应有一个大致的估计。自七十年代至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基本上都属开拓性质。但近两年,如何打开民国史研究局面的议论减少了,议论较多的则是:如何把研究工作深入下去,迅速提高学术水平。这表明: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新学科的民国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由筚路蓝缕阶段,开始走向繁荣。自1984年5月首届民国史学术讨论会以来,关于民国史的新课题不断被开拓,研究工作有了多方面的进展。从宏观来说,以下三方面比较引人注目:一、断代通论著作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国史研究在中国大陆起步于1972年,兴盛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历经40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中国历史学研究中最具活力、成果最为丰硕、研究队伍最为广大的学科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是民国史研究的开创者,由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持编纂的《中华民国史》是民国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2011年7月,《中华民国史》系列研究成果,包括《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共计36卷,由中华书局出版,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本刊编辑部邀请几位在民国史研究领域造诣高深、学养丰厚的研究专家,就《中华民国史》出版的学术意义、其成就与不足、尤其是就民国史学科的当下发展及其未来走向,贡献他们的意见,俾可引发学界更多的思考与讨论,将民国史研究继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