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清代的乡村教化张瑞泉教化乡民是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就清代乡村教化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作一初步探讨。一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祝青 《沧桑》2010,(3):157-158
道德教化的目的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把国家或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个人和社会群体一致认同的价值观,把国家或社会的价值标准转变为个人和社会群体都自愿尊奉的价值尺度,从而规范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实现个体价值目标和集体价值目标的统一。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个体并没有完全内化教化的内容,即使内化了有时也没有完全外化为道德行为,产生了道德蜕化。通过对道德教化、内化和蜕化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其中的原委,为我们重新反思道德教化提供现实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清代乡村道德生活是清代公共道德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虽然由于受地理环境、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地域文化、宗教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地区的乡村道德生活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围绕着土地、水、安全等生存资源与乡村控制权、宗族名气和地位等社会资源而展开的。由于清代乡村并非是一个真正自治的社会,因此,清代乡村道德生活就受到了内生道德与外生道德、内生权力与外生权力的共同影响,其目的在于维持乡村正义和乡村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4.
陈浩 《史志学刊》2022,(3):27-36
儒家语境中的“教化”实为一种社会教化,并以设学作为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以期达到化民成俗的理想社会秩序。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伴随着书院演化为一种教育机构而发轫。南宋时期,理学大兴,旨在重振以人伦道德为本位的儒家传统。鉴于学校与科举结合导致其教化功能的式微,南宋儒者有意另建书院作为维系天理民彝、阐扬道德教化的平台。南宋书院发展已具相当规模,且与理学形成“形”“神”互依互存的关系。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由此真正彰显。基于觉有先后的人性认识,南宋儒者赋予书院社会教化“传道济民”的特质:书院重在首先以人伦道德为本涵养士人的德性,成就礼仪贤士,进而影响至其他社会成员。出于“秀于民而为士”的观念,南宋书院从“民”中择其“俊秀”作为施教对象,也呈现了书院社会教化可以通向平民的一面。书院的社会教化是南宋儒者建构的社会教化体系中的一环,大学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避免的精英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屈直敏所著《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研究》由民族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本书是敦煌学研究文库的一种,是学术界第一次对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进行的全面研究。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研究篇和校笺篇。上篇对《励忠节钞》的研究现状、叙录与整理、引书、性质内容、成书背景与年代,以及其中所反映的唐代的知识道德与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6.
正"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礼乐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2页)。教化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化直接关乎地方风化、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乃至治乱兴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历代的统治者均十分重视教化。清朝统治者也倡教化以稳定社会。关于清代教化的研究,自清季民国以来,渐有成果零星出现,但多以各类专门研究中略有涉及为主。如孙俍工《戏剧作法讲义》(亚东图书馆,1925年)  相似文献   

7.
论类书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是一种知识性的资料汇编,广泛流传于东亚汉字文化圈,且广为士大夫、读书人所接受与喜爱.中国类书历史悠久,卷帙浩瀚,以官修类书为主流,文学类书、科举类书、日用类书等私纂类书则是支流;日本、朝鲜、越南类书深受中国类书的影响,流传中又被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特色.类书的流传遍及了从“西域”到“东海”的广大区域,成为东亚汉籍中不可或缺、不容小觑的一支.  相似文献   

8.
略论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X  You Y 《史学月刊》1999,(3):105-113
清朝统治者在实践中确认了“教化为本”的统治原则,且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的乡村社会教化体系。清代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乃是一个二元同构性的组织系统,即以保甲制为代表的官方教化组织和形式与以宗族、乡约为代表的非官方教化组织与形式同构而成。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乡村教化体系的变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传统乡村教化组织趋于形式;其二是乡村教化的内容开始发生变化。与传统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官方与非官方教化组织二元同构性体系──不同,晚清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乃是一个新兴教化体系与旧式教化体系异质并存的复合体。晚清乡村社会的教化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这首先表现在教化组织形式属性的多元化上。其次还表现为教化主体的多元化。而且,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嬗变的历史趋向,是以王朝对于基层社会控制的失控为标志的。清王朝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变迁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与晚清政府走向灭亡时各项制度的衰落变迁同步进行着,并在相互之间产生着互动,共同构成了王朝灭亡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大典》是参照现代图书分类法进行编纂的巨型类书,所采集的文献资料,上自先秦,下迄清代,包罗宏富,所涉典籍约3万种,凡7亿多字。共分为哲学、宗教、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语言文字、农业等22个典。其中《农业典》下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相似文献   

10.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止隋唐五代间,佛教类书产生并发展起来,佛教类书是类书编纂形式在佛教典籍中应用与发展,其功用主要是利僧众行文翻检的资料汇编。《经律异相》《金藏论》《法苑珠林》《释氏六帖》等就是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主要代表,它们的出现构建了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发展史。佛教类书与世俗类书最大的不同是佛教类书有为宣讲佛法做资料准备的作用,其或者就是佛教讲经、说法的底本而被直接应用到佛法的弘传中。  相似文献   

11.
<正>敦煌类书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中古时期的古类书写卷,它介于六朝至宋初之间,是后世类书编纂的一个源头。敦煌类书的出土填补了中国类书发展史上的空白,使类书的发展、编纂源流变得完整而清晰。敦煌类书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西北地区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自1909年以来,敦煌类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学界却尚未对此做过系统的梳理,为推动本课题研究的深入,特选取敦煌类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七类写本加以述评,以窥敦煌类书研究之春色满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方志》2011,(9):62-62
陈曼平在《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何谓“教化”?教化即教育感化,是指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上起作用,并转化成由个人到社会群体的具有广泛性、导向性的观念引导、灵魂塑造、道德舆论、褒贬评价等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再谈续修志书要增强教化功能陈曼平在《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何谓“教化”?教化即教育感化,是指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上起作用,并转化成由个人到社会群体的具有广泛性、导向性的观念引导、灵魂塑造、道德舆论、褒贬评价等的精神力量;通过颂扬时代价值观念中的主流意识,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形成社会风尚.志书的教化功能,是伴随地方志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最初源于志书的前身——地记.  相似文献   

14.
《华林遍略》的编纂是南北朝类书编纂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类书编纂体例最终确立且流传开来的标志。《华林遍略》吸取了《皇览》以来类书编纂的所有经验教训,尤其是汲取了《寿光书苑》与《类苑》之优秀内容与体例,最终编纂出一部盛况空前、体例严谨的开创性著作。《华林遍略》之后的类书如《修文殿御览》、《长洲玉镜》、《文思博要》的编纂皆是以之为模范,《华林遍略》在中国类书发展史上的承前启后之功,远远大于类书之祖《皇览》,是中古中国类书编纂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孙翠翠 《沧桑》2009,(3):211-213
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工具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典籍体式。它内容广博,天地间诸事、诸物、诸名、各门学术无所不包,可供我们检查古代的各种门类的资料。《艺文类聚》在类书史上是比较特殊的,作为唐代的第一部类书,它在辑存文献的方法、方式上,改变了以往类书的编撰体例,事文并举,不同于它之前和之后的很多类书,从而构成了它在类书群中的独特之处。本文将以《艺文类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唐初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情感在青少年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情感教育迫在眉睫。体验、角色模拟、道德叙事等方法的恰当运用,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情感反应,发展情感调节能力,成长为一个情感健康的人,从而使情感教育达到道德教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书钞的源流、历史观念的改变、政治统治和道德伦理秩序的重建等几方面对该书的成书背景进行初步探讨。笔者认为该书是唐代学者在传统的政治秩序和道德行为规范丧失、政治陷入危机的时候,为了挽救时代,以传统累积起来的典籍和历史为重建秩序的共同资源和价值基础,对儒家道德评判标准寻找历史的依据并对其固有的观念进行解释而编纂的一部类书。  相似文献   

18.
类书始于魏晋时期的《皇览》,几乎历代皆有编撰,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是类书的发展定型时期,作为类书编撰史上的重要时期,隋唐五代类书的总数究竟有多少,现存佚情况如何,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梳理的。以现今著录隋唐五代类书最多的《中国类书》为例,著录有122种,但详考历代书目可知,隋唐五代曾先后编纂类书达180种,可惜大多已亡佚,今仅残存17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地方性法规源远流长,清代省例是其集大成阶段。关于清代省例的立法基础,首先是"因地立法、制与事宜"的基本原则。亦有研究指出,清代省例并非各地社风民俗的集中反映,更多体现了官员个人及其群体的利益和经验。基于儒家元典角度,通过对《福建省例》的文本细读,发现督抚、两司等省级司法主体对闽省民风习俗很是重视,相关告示禁约基于儒家伦理往往具有浓郁的教化色彩,在申饬教化的同时甚或存有某种同情之理解(其情可恶,其愚可矜)。本地风俗人情和官僚集团的利益经验,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以省例为代表的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基础。研究方法上,当在尽可能广泛搜求史料基础上,多依据元典进行文本细读,以求更多与历史当事人的精神世界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20.
论类书的价值及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类书的价值及开发王辉类书是古代文化的遗产,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前几年,不少人认为类书只是辑而不作,是一种“向后看”、守旧的工具书,无法吐故纳新,不适应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被当代百科全书取代而寿终正寝了。事实上,类书在提供原始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