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封府题名记》原在北宋开封府署,明末河水淹城,府署圯坏。清初,迁开封府署于今开封县街,在府署前建包孝肃公祠,移《开封府题名记》于祠内。民国初年,废府存县,开封府署改开封县政府,祠仍存。解放后,开封建市,县级机构迁出市区,原府署改为小学,祠被圈入市人委院内。文化革命中,因修人防工事,《开封府题名记》及《开封尹题名记》被置大街上。《开封尹题名记》被破坏,《开封府题名记》由开封市博物馆运回,现存该馆碑林中。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4,(4)
<正>《驾幸温泉赋》为唐刘瑕(一作刘朝霞)所撰,赞贺唐玄宗骊山温泉之行的俗赋。此赋传世文献仅有唐郑棨《开天传信记》所载节录本,称《贺幸温泉赋》;此后,李昉等编《太平广记》、曾慥《类说》、陶宗仪《说郛》等复据《开天传信记》引述。敦煌文献P.5037号抄有《驾行温汤赋一首》、P.2976号抄有《温泉赋一首》,题名虽与《开天传信记》所载《贺幸温泉赋》略有差异,但三者实为一赋,即刘瑕之《驾幸温泉赋》①。吐鲁番出土文献中也有此赋的抄本残片,经小田义久、张娜丽、刘安志等先生的努力,目前可确定者有大谷3170、3172、3174、  相似文献   

3.
清代翁方纲在所著《米海岳年谱》中说:“米海岳廿余岁与潘景纯同游桂林伏波岩.有手题字崖间,有米老画像及其子友仁书赞,下有方信孺记.”这里所谓“米老画像”,我们一般通称为米芾《自画像》(后文均简称《自画像》),为摩崖石刻,在今桂林市伏波山还殊洞内(伏波岩).现保存尚属完好,唯米友仁等人所书赞记,因石刻濒临水滨,受风雨浸蚀,自明代以来,便已漫漶渐至不能卒读.(见图)伏波岩《自画像》石高1.2、宽0.45、像心高0.41米,据《广西通志·金石》(谢志)著录:(画像)面微向左.右手舒二指,如有所指,然足是右行之势.首有冠,衣有缘.彷佛有刺绣文,履头乔(翘)起.略可考见当时制度.惟(?)(眉)目不甚分明,只见鼻观隆起而已.《年谱》所谓“其子友仁书赞”,为米友仁题字,行书,径2厘米.作一行,在像左外廓.文为:先南宫戏自作此小像,真迹今归御府.友仁书.在《自画像》上方外廊,又有宋高宗赵构所作像赞,行书,径2厘米.四行,行8字.前有乾卦圆玺,径2.6厘米;后上方有“绍兴”连珠小方玺,各径1.7厘米;后下方有“御书”方玺,径4.2厘米.像赞全文为: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  相似文献   

4.
《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是研究龙门奉先寺造像的唯一文字史料(以下简称《像龛记》)。《像龛记》镌刻于龙门大卢舍那佛座北侧,高107厘米,宽65厘米,四周绕以半破之莲花纹(拓本见《文物》1961年4、5合期)。历代金石学家收录《像龛记》者甚多,如朱彝尊的《曝书亭记》、毕沅的《中州金  相似文献   

5.
正敦煌写本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等人物传记资料是研究敦煌及晚唐五代宋初西北地区历史的重要文献。从蒋斧《沙州文录》开始,学术界已注意到这部分文书的重要性。陈祚龙《敦煌铭赞小集》(《大陆杂志》63卷第4期)《敦煌真赞研究》《敦煌古钞碑铭五种》(《敦煌文物随笔》)等辑录了相当数量的墓志铭、邈真赞;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五辑"墓碑、邈真赞、别传、功德记等"部分在前人辑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辑录,共收录这类文书106篇,  相似文献   

6.
刘业沣  刘继东 《文物》2013,(6):92-96
《开州守廨题名记》石刻2006年出土于重庆市开县故城遗址,系同类石刻在考古田野发掘中首见。2007年曾有对此石刻的报道[1]。一《开州守廨题名记》的内容石刻保存完整,灰砂岩,仅刻文一面打磨。宽161、高68、厚14厘米。碑刻楷体阴文,字迹清晰整齐。碑文直书左行,35行,满行16字,共503字。录文如下(图一):  相似文献   

7.
胡杨 《丝绸之路》2007,(4):44-44
勒石记碑是敦煌人的传统,要不然,不会留下浩如烟海的碑铭赞。在敦煌文书中,仅碑铭赞文书就有47卷、135篇。敦煌碑铭赞文书,上起唐初的《常何墓碑》写本,下迄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的《李存惠墓志铭并序》,前后约360年的历史。当时敦煌地区在人死了以后到埋葬前的七天之内,必须请人写一篇邈真赞和一篇墓志铭,两篇文章连抄在一起,邈真赞在前,墓志铭在后。邈真赞有各种不同的说  相似文献   

8.
胡垚 《敦煌学辑刊》2010,1(1):44-50
梁代大僧正法云的《法华义记》对后世佛教,尤其是天台宗影响深远。而敦煌遗书中题名为《法华(经)义记》的S.2733、S.4102、P.3308以及被《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误判为《法华义记》卷三的S.37皆非法云《法华义记》的抄本。在《大正藏》第85册所收《法华义记》卷三中,题注说明此卷前部分依S.2733,自"安乐行品"以下部分据S.37,此处所谓的S.37使用的是已废弃的旧编号,实际指的S.4102。  相似文献   

9.
周西成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战死后,省内外各界人士寄来的各类哀辞极多,1931年(民国二十年)8月,这些哀辞经追悼大会整理,由贵阳交通书局代印出版,书名《周公西成荣哀录》(以下简称《荣哀录》)题名者是王家烈。在书的首页“编者谨识”中有如下的说明:“周公西成之丧,国中贤达君子及本省人士赠锡像赞、哀诔、祭文与哀挽诗歌词曲联轴碑铭等诸多珍墨,经由本省追悼大会汇钞送编……。”  相似文献   

10.
依据慧琳《一切经音义》确定敦煌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题名,是学术史上一大功绩,学界多将此首定之功归于罗振玉.本文认为敦煌本《慧超传》的题名首定者并非罗振玉,而是伯希和.本文回顾了伯希和研究慧琳《音义》及其中所记《慧超传》之经历,认为伯希和于1904年上半年发表的《8世纪末从中国入印度的两条线路》一文,显示他已熟知慧琳《音义》中所记《慧超传》的85个词汇.当伯希和于1908年3月23日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第一次翻阅《慧超传》残卷时,当场确定了其内容.当伯希和于1909年9月在北京接待罗振玉等中国学者时,曾展示敦煌本《慧超传》残卷,并透露其依据慧琳《音义》确定《慧超传》的结果.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莫高窟石室秘录》两文中,均承认敦煌本《慧超传》题名系由伯希和根据慧琳《音义》确定.但罗振玉等编《敦煌石室遗书》中,在谈论敦煌本《慧超传》定名问题时,已不再提及伯希和之名.此后,学界一直误以为罗振玉依据慧琳《音义》确定敦煌本《慧超传》题名.本文认为,学术史研究应追本溯源,还原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确认伯希和是第一个依据慧琳《音义》确定敦煌本《慧超传》题名的学者.  相似文献   

11.
淙源 《福建史志》2007,(5):60-61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以龙图阁的官衔,任福州军州事兼福建兵马钤辖,在此期间。为福州乌山的道山亭作记,题名《道山亭记》。文以亭丽,亭以文传,这“亭”和“记”从而闻名遐迩,永留后世。  相似文献   

12.
周家聪 《神州》2012,(20):216-217
关于顾恺之现存的三篇画论中《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两文之定名多有争议,有说是有说非,笔者通过对现有关于顾恺之画论研究作进一步探讨,论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对顾恺之画论的定名并无误。  相似文献   

13.
在"地记—图经—地方志"三阶段论成为学界共识的背景下,人们讨论宋代方志转型时,往往偏重图经而忽略其余,似乎南宋以后的地方志乃图经演变而来。本文以地理、人物、职官、选举、艺文五大内容作为方志定型标准,从而提出新的看法,认为以祥符《州县图经》、《吴郡图经续记》为代表的图经,注重记载职官、艺文等人文内容,积极促进方志转型;同时,以《吴兴统记》、《成都古今集记》为代表的地记在编制牧守题名、艺文志以及登科录上,也对方志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南宋以后的定型方志是由图经、地记汇聚而成,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正《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郑炳林、郑怡楠辑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共一百二十多万字,收集了敦煌写本碑文、墓志铭、邈真赞、功德记等216篇,吸收了大量最新公布的敦煌文献和绢画题记。书中文书排列首先遵循卷号顺序,同时兼顾文书之间的联系。校释方式主要以敦煌文书补充碑铭赞的内容,有利于读者整体把握敦煌文书特别是敦煌史地材料。此书相对于旧版《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内容更为丰富、校订更为精良,并附有清晰图版。此书的  相似文献   

15.
一通刻了十二年的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保定路总管府题名之记》碑,是1986年重建保定市前卫路大桥时发现的,同年移入古莲池西碑廊。碑已残,下部有一直径约20  相似文献   

16.
明代进士题名碑是珍贵的科举考试文物资料。立石时间距开科时间的近远对其文物价值有一定影响。现存明代进士题名碑有相当一部分无立碑时间,或立碑时间模糊,甚或立碑年月不真实。利用撰《赐进士题名记》的大臣所署职衔订补立碑时间是一种很重要而且有可操作性的考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存河北定州开元寺塔内壁二层的《李德泽等修塔记》碑,是清人陆续辉所录《定州开元寺僧俗修塔记并题名》碑中的首块碑刻,碑文记载了北宋定州开元寺塔的建造缘起和落成时间,反映了以定州开元寺为主体的僧俗佛教信仰状况.本文对这则碑刻加以录文考析,并初步探讨了其题名部分所具有的史料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画论代表人物——顾恺之的著名著作《论画》为研究对象,分析顾恺之的著名理论对当时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以及后世绘画理论和审美的影响。顾恺之现存画论著作主要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奠定了中国绘画审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蔡副全 《文博》2009,(4):40-47
东汉摩崖《西狭颂》与《都阁颂》、《石门颂》并称“汉三颂”。清末张祖翼提出近拓《西狭颂》笔画肥肿,神气索然,乃吴大敬剜洗所致,是说证据不足。然《西狭颂》摩崖“正文”、“文前题记”及文后第一行“题名”的确有刻洗迹象。《五瑞图》下题名第四行“记”字也系后人重刻,其重刊时间约在嘉庆十七年(1812)至道光二年(1822)间,《西狭颂》剜洗亦或同时。另外,《西狭颂》正文末“时府”二字,字形、刀法、位置均与整篇不和谐,当为摩崖刻竣后补刊。  相似文献   

20.
《吴兴统记》,左文质纂,时间约在北宋真宗景德初。左文质,据其曾摄湖州长史推测,可能是一位获特恩而授官的士人,或出身于特奏名进士(诸科)。《吴兴统记》属于典型的平列门目体志书,不少门目下又先记州治,后分述属县。《吴兴统记》内容翔实,涵盖面广,尤其是收录唐刺史题名与仿正史而别编撰述类,前者使方志职官志基本成型,后者开方志设立艺文志之先河,在方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