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论文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华工从战时到战后的有关去留问题;北洋政府安置回国华工的官方举措及其实施困难以及华工回国的实际境遇与抗争活动;并探讨了一战回国华工并未因其身份和贡献享有善待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华工多被遣返回国。北洋政府制定并推行《安置回国华工章程》,但地方政府在妥善安置被遣回原籍的华工方面,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其间以梅钧为代表的旅法华工团,向山东省政府发起请愿,要求妥善安置归国华工,并与山东省政府展开博弈。此次博弈以梅钧离开青岛而结束,华工安置问题基本不了了之。大多数华工回国以后,并未因其身份与贡献而享有优待。他们穷困潦倒的结局是北洋政府时期普通人生计艰难的缩影,他们的弱势地位与无力争取应有的权益是他们被遗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英国、加拿大两国国家档案馆的原始史料为基础,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运输的时空为经纬,对1917年3月至1918年7月,一战中8万多名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赴法的历史进行整理研究。如对一战中英军中国劳工的运输线路、承运情况所遇到的困难做了详尽的解析;介绍了中国劳工在威廉角与皮特洼劳工滞留营地、中国劳工的秘密过境与加拿大政府书报检察制度等情况以及英军运输中国劳工的全部过程与运输人数。8万多名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虽然仅是中国劳工援战的一个环节,但时至一战百年之际却仍属于新鲜的发掘与书写,令人深省。  相似文献   

3.
一战期间,法国女多男少的现实、华工对配偶的需求促使不少华工与法国妇女结为夫妻,而法国政府错误的婚姻政策及急功近利的遣返华工政策又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洋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伦理秩序及与法国的外交关系,采取了一些限制华工婚姻的措施,但受制于其法律制度的自相矛盾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在系统发掘与研究战后国民政府接收由日归国华工档案及相关劳工证词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论述了战后美日遣返与国民政府接收由日归国华工的政策及事件始末;并首次以国内的新史料对赴日华工战后的主要遗留问题,如被掳至日本的华工人数、美日战后遣返华工数、赴日华工死亡人数等重要数据,以及赴日华工的“工资”与赔偿问题等,作了进一步澄清和考证。  相似文献   

5.
正波普林格市位于比利时王国的西部,与法国毗邻,是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反侵略的一方参战,并派出14万劳工来到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从事"最艰苦、最危险"的战地后勤工作。为拯救异国民众的生命,中国山东省的13名华工,告别自己的亲人和故土,于1917年春经过长途跋涉,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比利时国土。他们被安排在比利时与法国交界的伊普尔、  相似文献   

6.
《民国档案》2021,(3):5-14,86
一战期间,20余万名华工来到欧洲大陆,从事军需生产、物资运输、抢修道路、战地劳役等工作。战后,大多数华工相继归国,但有部分华工因各种原因留在欧洲。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爆发严重危机,大量工人失业。旅欧参战华工受其影响,生活陷入困境。本组史料为国民政府行政院与实业部、外交部等关于留欧华工善后处理事宜来往文书,对了解一战华工历史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张潇潇 《黑龙江史志》2013,(17):142-14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改变法国劳动力资源奇缺的局面,约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欧洲支援前线,为协约国的胜利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十余万中国劳工他们很难快速融入法国社会。李石曾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旅法华工进行教育、保护,提高了华工自身能力和社会地位,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论文探讨了在中国参战语境、社会革命语境以及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形成过程及特定意义。百年来,中国围绕一战华工形成的论述分为两类:一类着眼于国家视角,着重从中国作为参战国与战胜国的角度展现中国在华工招募过程中发挥的主导性作用与华工扮演的参战角色;另一类立足于华工视角,最典型的是在社会革命语境下从华工作为帝国主义、军阀主义对立面的角度揭示英、日、法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势力的压迫本质与华工的革命精神。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华工论述似乎接续了中国参战语境下的华工论述。虽然同是立足于国家视角,但在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论述更侧重展现华工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进程。尽管社会革命语境下的华工论述逐渐瓦解,但个体视角的论述依然不失为国家视角论述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视角,二者之间的矛盾突显,是当前中国一战华工论述重建的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9.
北洋政府国务院侨工事务局,曾于1920年1月和5月,相继组织人员,实地凋查了南洋荷属勿里洞岛和邦加岛锡矿的华工状况,留下两份附有多幅照片、插图的“调查书”。它们是弥足珍贵的华工历史资料,也是华工  相似文献   

10.
《花冈暴动─—中国“劳工”在日本的抗日壮举》由刘宝辰编著的《花冈暴动─—中国“劳工”在日本的抗日壮举》一书,是“日本强掳华工研究与翻译丛书”的第二本,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全书20万字,印有180余幅珍贵图片。1943—1945年,日本将约4...  相似文献   

11.
王伟 《文史博览》2010,(8):24-24
<正>邮票服务于谍报战,最早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是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邮票谍报战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万里之遥的欧洲战场。1939年底,国民党军队在广西南宁附近集结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排华是其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19世纪中叶,美国出于开发太平洋沿岸的需要,开始到中国招募劳工,以从事开矿、筑路、农田垦殖及捕取鱼类等项工作。这些中国劳工被称为华工。华工初来之际,因其勤劳和善良,曾受到太平洋沿岸社会各阶层普遍欢迎,因而美国联邦及地方政府均采取鼓励华工来美政策。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中规定,两国人民“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便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据美国官方统计,1851—1861年,入境华  相似文献   

13.
周渝 《贵阳文史》2012,(6):16-19
68年前的9月14日这天,中国远征军在与日寇进行了42天焦土激战后终于收复了腾冲县。这是中国远征军从滇西沦陷区光复的第一个县城,同时也是日军认为二战期间自己在亚洲战场上仅有的三次“玉碎战”之一。这一战,腾冲县以满城尽毁、一片焦土为代价,用一城烽火埋葬了盘踞两年之久的日寇。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前夕的旅俄华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俄国“盗人的贼”拐卖到沙皇俄国这座“民族监狱”里从事奴隶劳动的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劳动力的需要急剧增加,英、法、俄等国竞相在中国招工。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争期间英国在华招工5万人,法国招工20万人。战争爆发后,俄国不但民用企业劳动力不足,而且军事工业也深感劳动力缺乏。因此俄国政府一反过去排斥华工的政策,利用与中国接壤的有利条件,捷足先登,开始在中国大肆拐卖华工,其人数远远超过英法各国。马克思在研究17世纪荷兰人的殖民掠夺时指出,欧洲殖民者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指出他们  相似文献   

15.
王伟 《湖南文史》2010,(8):24-24
邮票服务于谍报战,最早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是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邮票谍报战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万里之遥的欧洲战场。  相似文献   

16.
纵观当今许多海外华侨、华人的先辈,大多是在两次“鸦战”之后,沦为“猪仔”华工,被西方列强贩往南洋和世界各地的。在1840—1860年间(即第一、二次鸦片战争间)出国华工人数逐渐增多,“猪仔”贩运大大发展起来,世界各地几乎到处都有华工的踪迹。鸦战后,厦门和汕头先后成为早期贩卖“猪仔”的中心和据点。据史料所载,1843年11月1日  相似文献   

17.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然而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的12天里,虎头镇,这个处在中国东北的世界上最为坚固、最具规模的地下军事要塞,日军近1500名残余势力仍在负隅顽抗,在中苏联军的殊死打击下,于26日被彻底攻陷,“二战”的最后一战以这里日军的覆灭为终结整整60年过去了,虎头要塞这一历经了“二战”落幕之战的惨烈战场,已成世界上独有的重大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8.
新发现的有关日本虐待被强掳华工情况的资料刘宝辰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为解决劳力严重匮乏问题,1942年11月27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中国战俘及平民强行押运到日本充当“劳工。”从1943年开始,日本先后从中国强掳去约4万人,分配到35家企业的135个事业所...  相似文献   

19.
2010年5月26-30日,由法国奥巴尔海岸—滨海大学和比利时佛兰德战地博物馆主办、欧洲人文社会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和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协办的欧洲首届"一战华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法国布洛涅市和比利时伊珀尔市举行。来自中国、法国、比利时、英国、美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邹志一  汤明德 《纵横》2013,(7):30-35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人们总会把目光投向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殊不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在中国的天空上,中国的空军同样进行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生死之战,同样是壮怀激烈、地动天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