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是二十世纪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位大家,在理论与创作上都卓有建树,其书法风格独到,史称“康体”。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藏有十余幅康有为书法真迹,代表了其晚年书法艺术的成就。本文通过对其中一批作品的解析,阐释了康有为晚年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他与青岛深厚的人文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书法掠踪——中国古代书法艺术陈列》展示了馆藏各种载体的书法艺术珍品。以汉字书法自身发展规律划分时段、以多样的陈列手法诠释书法艺术,呈现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和演变的主体面貌,以及书法所承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周志晖 《神州》2012,(5):32-32
书圣"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他极高书法艺术润泽后世一千多年。同时,他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文学、美学等方面同样深有造诣,后经对其不断的开发利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从文学、美学、书法等方面叙述了他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宝巡礼     
刘韫 《收藏家》2007,(3):55-55
书法艺术于唐代进入了法度建设的新时代,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又一个新的高峰,各体书法的总特点是讲求法度又颇具韵之胜、力之美。在推动这个书法飞跃时代的代表书家中,成就最为杰出,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法家。  相似文献   

5.
书法艺术乃我中华国粹,书法作品是书家天分、境界、悟性、修养和功力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文化艺术品。其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而历代书法风格的衍变过程,就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时至清代,书法艺术已发展到集大成阶段,其突出成就,则在于突破宋、元、明以来帖学之窠臼,开创碑学之新风。此外,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等方面,也成就卓著,面目一新,足可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高雅之风格。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而翰林官因当时文人社会中的突兀地位,使得书坛翘楚多出自词林。本文就是对本问题进行的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鉴赏刘墉书法的艺术特色,为我们书法创作提供一系列启示,文章分析了刘墉的书法风格,展示了他在书法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创新。通过其书法艺术特点的鉴赏,可丰富我们的书法创作,客观认识其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从中更好地获取经验和启迪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刘世存 《神州》2011,(27):98-100
书法之美是来自自然之美和人的意识形态的情感形象之美。鸟兽的爪印蹄坈,是自然界中原创的具象事物的踪迹特征,它是人找到了能够暗示和标识人的情感意象的形象。客观自然的形象在经过人的想象和改造形成精神化的再造自然,并逐步抽象为书法符号,历经长期的变革与创新又逐步升华到了书法艺术。继承守恒书法艺术的本体、客体及时代性特征。领悟书法艺术的美学原则、存在规律及发展规律,以书法理念探索创造书法艺术。在书法多维空间特征的美学原理中达其抒情写意,不断的从客观事物形态中汲取美的元素进行抽象凝练,至极线条的构架来完美书法的抽象型质。  相似文献   

8.
书法艺术于唐代进入了法度建设的新时代,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又一个新的高峰,各体书法的总特点是讲求法度又颇具韵之胜、力之美。在推动这个书法飞跃时代的代表书家中,成就最为杰出、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法家,应首推欧阳询。  相似文献   

9.
何莉 《巴蜀史志》2006,(3):31-32
郭沫若的书法历程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沙湾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专家,在文字、历史、古文学、戏剧、翻译、书法以及社会活动等诸多领域有着辉煌的成就。从书法艺术来看,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诗人、学者气质,其书法自成一体,深得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刘子莹 《神州》2020,(6):7-8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瑰宝,书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闪闪发亮的行星。在我国历史上,书法名家可谓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这些都是我国书法启蒙的奠基人,而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出色的书法大家,黄庭坚和董其昌就是其二。黄庭坚和董其昌的书法时代虽然不同,但他们的书法艺术都自成一派,各有各的特色,都被世人所追捧,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书法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日常生活的体会,每一个书法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对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色的反映,书法家将自己的思想投射到书法艺术作品当中,让后人能够从中窥探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作者的心路历程。本文将对黄庭坚和董其昌二位大家进行研究和探讨,探索二人书法思想的异同,针对二人的书法成就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1.
刘知白先生为中国当代绘画大家,其书法艺术也有相当的造诣,却少为人所论及。本文从书法用笔的角度,将刘知白先生之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加以比较,从中分析书法线质和绘画线质在其作品中的一致性,呈现刘知白书法艺术中以画法参书法,笔法互用,心象自出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书法艺术自汉字传入起,便已在贵州大地上开始传播,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推及各处,形成与中原书法一脉相传的特色。 在秦开五尺道后,贵州与中央于朝便一直保持着联系,中原文化影响也渐次深入。中国书法在贵州的发端,应是自秦汉开始,从考古发掘的成就看,汉字在汉时已经在贵州大地上大量使用,汉字的变迁印迹也在贵州历朝文物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13.
傅山一生的书法成就很高,在中国书法史上,尤其是明清艺术风格转变时期,具有不可或缺的崇高地位。傅山的书法艺术一生也经历了几次风格的变化。本文以傅山54岁创作的《张尚瑗诗序绝句三首行草八屏》为线索,着重探讨了傅山中年时期的书法思想与艺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审视其辉煌的发展历程,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那些孜孜不倦创造着的书法大家。唐代名臣颜真卿以其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开宗立派的书法艺术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但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历代著述如新旧《唐书》等对其记载却失之过简,对其书法成就仅以“工笔”二字一笔带过。对其人品、艺品、生平、思想等方面虽有研究,也大都重于一个侧面,始终没有出现一部全面、系统的著作,实属历史的遗憾和学术研究的空白。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科学决策,果断立项,高档次地加以操作,组成了以启功…  相似文献   

15.
何绍基是清末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融碑帖于一体,创造了独具一格的何氏书体,得到他同时代及其后书学者的认同和推崇。何绍基能成为有清一代书法大家,他取得书法艺术成就缘于于他的仕进经历,多元的艺术经历以及他特有的艺术实践经历。  相似文献   

16.
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借鉴、取法的领域愈加广泛和自由,特别是当时苏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颇有成就的书家,书法发展有了新境界。因此,窥探唐代苏南书家,能使我们对唐代书法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林健 《福建文史》2001,(2):35-35
沈先生是一位慈祥、仁爱、诚实、勤劳的长者。沈先生的褚体书法得褚遂良之神髓,是千余年来发扬光大褚遂良书法艺术的第一人,他的颜体书法当今天下亦无出其右者。沈先生的为人品德与艺术成就,仰之弥高,是我终身的楷模。  相似文献   

18.
获交于靳万农先生,一在修志,二在书法,两者交逢,便生会心切意之感,投契渐厚,更增倾慕之情。我们初识于1990年仲春,他酷好书法且有成就,我实地采访又喜赏书法,谈话的内容就自然离不开著述与书法。著述文化与书法艺术相通,无论从事著述编纂还是书法创作,人都不能太世故,否则就会少一份高雅,为书必不能直,为艺必不能工。这是我俩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金煜 《收藏家》2005,(2):65-66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与繁荣、文化艺术的日趋兴旺而得到发展,明代书坛形成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特色明显的时代风貌,对于清代及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纵观明代书法艺术的风格,似乎是元人书风的延续,但稍加研读,便可知二者不同。明代书画家广泛选取魏晋六朝古帖为范本,文人书法的内质得以传续;又由于明代书画同为一家的现象较元代更加普遍,书法作品的形式从尺牍发展到悬于殿堂的大幅作品,正所谓远看气势近观笔法,书家开始追求一种形式美感,这样,明代书法在承袭前贤的基础上,有了“尚姿”的意趣,这是一种艺术欣赏形式的拓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地域文化的区别,明人书法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这个演变过程中不仅出现了代表书家、代表作品,在对书法艺术不同形式的探索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20.
<正>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生于1799年,卒于1873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官至四川学政。其博学多才,著述颇丰,是一位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非凡成就的一代宗师。他出生名门,洁身自律,一生勤奋,博学多才。他将毕生的聪明才智献给了书法艺术事业,从而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极其卓越。他由帖学入门,从北碑中获取养分及创作灵感;他最具特色的行草书,多参有篆意,完全得益于帖碑结合;他那创意性的篆书和隶书,为碑学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最终将草书、隶书、篆书、行书融为一体,字体浑厚雄重,独创一格,颇具成就,在晚清书坛上,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