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苏夏在他的《歌曲写作导读》里说:“诗是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歌曲是美化加工了的语言”。[1]由此可见,语言因素对歌曲曲调有重要的影响。“民歌同一切民族文化一样,都是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2]“民歌的创作过程和它的演唱、流传过程是不可分割的”。[3]传统民歌的传承主要靠口头世代流传,与方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的语言差异,形成了我国丰富和风格不一的传统民歌。  相似文献   

2.
白虹 《丝绸之路》2012,(8):94-9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陕北方言生动地再现了陕北文化以及以男性为中心的陕北文化社会生活。本文从陕北方言存在的性别歧视入手剖析其存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孙小洁 《神州》2014,(6):142-142
语言是一个很神奇的事物,世界这么大,拥有这么多的民族,语言的存在成为了区各个民族的主要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它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在语言的内部也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其本身也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而存在的。本文针对韩语进行叙述,主要探究韩语的起源于发展,并将其主要的语言特点表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韩语,促进相关文化的推广与学习。  相似文献   

4.
对宜昌方言进行考释,笔者发现"待诏"一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它的形成,既有历时发展的因素,又有文化地域的影响。探究其历史渊源,有利于解读宜昌方言,还原语言的本来面目,对于研究民族语言的源流传承,品味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充实和丰富汉语词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色雷斯人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雷斯人是古代巴尔干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它是一个泛称 ,代表众多的支系与部落。其分布区域一直漂移于中东欧、小亚细亚一带。其语言则分属两类不同语言体系。色雷斯人的社会、经济生活支撑了早期国家组织一类的政治治理体制 ,而宗教等精神文化生活则展示了其创造的丰富文化成就 ,以至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里有这一文化的诸多因子。尽管色雷斯作为一个民族在罗马时代发生了大分裂、大融合 ,没有作为一个整体保留下来 ,但它仍然是巴尔干地区民族文化调色盘上为数不多的底色之一  相似文献   

6.
自古迄今,我国东北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白山黑水之间,除汉族外,还先后有山戎、东胡、肃慎、挹娄、乌桓、鲜卑、高句丽、奚、室韦、靺鞨、契丹,女真、蒙古、满、锡伯等诸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历史上东北地区每一个民族的出现,都伴随着这个民族文化的诞生,也就是说,每一个民族的人们都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古往今来,东北地区各民族共生同存,毗邻而居,互相间的各种交往也是必然的。这种交往除政治、经济及军事方面以外,文化上的交流亦占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历史上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是如何展开的?交流的程度、状况及后果如何?这是东北民族文化史研究方面一个较大的课题和难题。正因如此,一直没有人  相似文献   

7.
"闯关东"与东北区域语言文字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至民国,华北人民"闯关东"的移民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它对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最终造成了东北地区的语言由以满语为主向以汉语为主的转变.在满族逐步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改说汉语的同时,满语的文化走向并没有消失,满语对汉语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和广泛的,这使得满语原来以民族为主的文化特征转化成以地域为主的文化特征.这一文化迁移现象既是汉族传统文化被异化的表征,也是满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8.
在各地的方言中,我们不仅能窥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事实的地域文化印记,而且会发现一种方言系统将某些不属于其地域特点的词汇融合进来,成为与自己方言融为一体的组成部分. 青海方言,在汉语方面属于北方方言,在某些程度上与江淮流域的吴语方言有些相同或相似.这与青海汉族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由于人口迁移、商贸联系、各民族长期相处及地区间的交往等诸多因素,使青海方言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追其原因,一方面是人类的迁徙活动让其地方方言在青海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另一原因是由于青海相对封闭,所以形成的语言固有形态很少被破坏,在俚俗方言中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9.
苗族是贵州南部地区的主体民族之一。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就有396591人(1990年统计数),占全州总人口3287565人的12.06%,而且在全州的十二个县(市)中均有苗族居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惠水县,共有77697人,人口最少的是荔波县,只有6413人。从苗族分布的行政区域看,一个县内不仅同时有不同方言的苗族居住,即使是同一方言甚至是同土语区的苗族,其支系在风俗、语言及区域文化上也略有一定的差异。黔南苗族有20多个支系,按方言划分为:一、黔东方言(中部方言)苗族;二、)11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三、湘西方言(东部…  相似文献   

10.
赵硕  王润孝  郭永建 《人文地理》2006,21(3):124-126
方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的发展是方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条件。网络方言也同样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本文就网络方言产生的原因、本身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针对网络方言研究背景,从网络文化社会方言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入手,提出网络语言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并从其简略化、图形化、符号化和时尚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从而证明也只有在对社会全面关注和考察基础上才能发现社会语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秦家业 《神州》2012,(33):248-24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2.
樊秀金 《神州》2012,(19):144-14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作为我国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它曾经对古代东方以及古代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以蒙古高原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地区,同时也控制着我国北方的广大草原,匈奴在其兴起的过程中逐渐统一了北方的许多民族,对我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战国时期,匈奴分布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势力强盛,统治大漠南北,建立了北方草原上第一个游牧民族的大帝国。历史上,它是一个以国家政权实体形式与中原王朝发生持续作用的显赫民族。它对中国北方统一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刘明石 《黑龙江史志》2009,(2):21-21,23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成大杂居小聚居状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也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朝鲜族就是其中的的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民族。目前,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朝鲜族,有170多万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民族勤劳勇敢,英勇不屈,在抗击日本人能侵略者过程中,和汉族同胞一起,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柯苗 《神州》2013,(15):19-20
在当代较为复杂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人们审美观念有所改变,其中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审视也有了一定改变,同时在传统背景文化下的中国民族声乐文化也有了较高程度的审美意识。与其他的艺术相比,中国的民族声乐是较为古老的,而对于古老的艺术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对其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审美观上,它要求民族声乐在声音和感情上均要符合民族文化的标准。这种标准对我们以后分析中国的民族声乐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民族声乐文化方面的审美观念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景鹏 《丝绸之路》2013,(4):105-10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①通过对方言尤其是方言中的地名词语的探索和分析,能够更加充分地挖掘和展示当地民族丰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作为晋语的一部分,陕北方言的地名词语不仅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而且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农业文明,也暗示了上层统治阶级及下层平民百姓的某种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成大杂居小聚居状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也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朝鲜族就是其中的的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民族.目前,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朝鲜族,有170多万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民族勤劳勇敢,英勇不屈,在抗击日本人能侵略者过程中,和汉族同胞一起,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连接一个民族的纽带,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因而语言是民族特性的主要表现,同时语言关系也是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间的语言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关系,而民族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也往往会在语言关系上反映出来.尤其对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说,语言的自由沟通交流是他们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的前提.也是实现真正和谐民族关系的起点.就个体而言,各民族成员只有通过族际语(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或一种少数民旋语言)的学习,才能够具备顺利步入主流社会的条件,从而跨越文化障碍获得个人在主流社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雪 《神州》2013,(4):184-184
当今世界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个各方面都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中西绘画由于文化和地理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差异,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先前发展,不断充实着世界艺术。近现代以来,文化的交流,使西方绘画不断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为我国的绘画领域增加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在吸收和借鉴的同时,注意本民族传统绘画语言的保留和发展,建立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审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每个民族成员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注入了他们的种种审美意识。民族的审美意识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还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民族的审美意识,对有文字的民族来说,在他们典籍中可以找到其民族审美的思想史料。但没有文字的民族,只能在祖先留传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文物中发掘其民族审美意识的痕迹:赫哲族是我国北方渔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思想。但赫哲族有语言,没有自己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