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晓 《神州》2013,(6):8-9
渡边淳一作为日本当代"大众文学"作家,在日本几乎被认为是一种"读后即弃"的一次性文化消费品。然而,若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发现在渡边淳一的这种日本当代"大众文学"中也深深地反映了日本文学中传统中的爱情与死亡伴生的现象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死亡意识"、"死亡美学"等,可见日本传统文学对日本现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本文试从死亡美学角度对渡边淳一《樱花树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后,不仅激起了中国、韩国等曾遭受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伤害的国家与人民的激愤和抗议,在日本社会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支持首相参拜与反对参拜的意见都通过媒体表达出来,产生了几乎势均力敌的对峙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报纸发行量中居第一位,原来一直对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表示理解与支持,被认为是日本保守主张代表的《读卖新闻》,通过2005年6月4日的社论呼吁建立国家追悼设施,并认为首相不应参拜合祀有A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读卖新闻》的社论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针对这一情况,今年1月,属于《朝日新闻》的月刊《论座》约请《读卖新闻》的社论主笔渡边恒雄和一直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反对的《朝日新闻》的社论主笔若宫文进行了对谈,讨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及与此相关的日本对亚洲的外交政策。由于渡边恒雄与若宫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日本国民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看法,因此发表两人谈话记录的《论座》2006年2月号出版后即被抢购一空,《论座》编辑部立即出版了单行本。这里发表的就是渡边恒雄与若宫文两人对谈的摘要。本刊一直主张:我们在批判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日本右翼主张的同时,还应促进与日本广大民众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共同反对侵略战争,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包括共同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促进相互理解的重要一步是应了解对方的主张,这篇对谈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社会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基本态度,也有助于我们思考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3.
10多年前,有些日本学者指出日本冲绳文化与中国客家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日本人类学家渡边欣雄和历史学家都筑晶子在冲绳发现,当地人用的一幅关于坟墓的片面图有写上中国客家地区“福建汀州府”的地名(渡边1999:253)。另外,冲绳当地人曾使用的罗盘在冲绳县立博物馆展览,其罗盘刻有“兴宁县君态维记□造”(都筑1993:92),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现代历史上,渡边政之辅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仅是日本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而且是日本共产党的创造人之一。了解和认识这样一位人物,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渡边政之辅于1899年9月7日(明治三十二年)生于千叶县柬葛饰郡市川町根本  相似文献   

5.
石井四郎是臭名昭著的日本细菌战犯。1892年6月25日生于日本千叶县山武郡千代田村大里街(现芝山街)。1920年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1924年4月再入京都帝大研究生院学习和研究细菌学、血清学、防疫学和病理学,1926年毕业从军,曾任日本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室主任、关东军防疫给水部部长、日本侵华第一军军医部长等职。日本投降后,他逃回日本,将有关细菌战资料送予美国,受到美国庇护,未受法律制裁。 一 石井四郎与渡边博士 渡边博士原是日本神奈川县立卫生实验所  相似文献   

6.
刘婧 《神州》2012,(18):154+156
20世纪上半叶,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伪满皇宫内,曾出现过一支鲜为人知的西洋管弦乐队,又称"宫内府乐队",由日本殖民者统治的,其本质是推行日本音乐文化,将西洋音乐传播到长春地区。笔者多次到长春并重点访问了伪满皇宫博物院,通过现有的资料,从乐队的产生、训练、演出、解体四个方面来阐述乐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长春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柯静雅 《黑龙江史志》2009,(11):27-27,36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日本幕末维新时期精英阶层的言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近代日本对中国认识模式构筑于幕末维新时期;对西洋列强而言,清朝政府已病入膏肓,统治机构早已腐朽,而日本则视清朝为日本抵抗西洋列强威胁的天然屏障,急欲与清政府同盟合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形成了断然实行侵略中国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0.
小泉八云和张伯伦同样作为明治时期两大西方的日本研究家而知名,然而二者对明治日本的认识却截然不同。小泉八云将“有机的遗传”融入到自己的日本文化论中,认为日本人精神层面的优点来自其“祖先崇拜”,是一种“死者支配”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他的东洋礼赞和西洋批判。与此相对,张伯伦则是文化传播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西方的优势文明必将取代日本落后的文明,是典型的西洋至上主义者。本文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采取实证的方式,解析了明治时期两大日本人研究家——小泉八云和张伯伦的明治时期的日本认识迥异与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