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大同,古并州地,春秋为北狄,战国时隶代、隶赵,至秦置云中郡,两汉因之,嗣后迄元,称府、称路,沿革靡一。我朝设大同府,建代藩,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于是大同称镇。"(《三云筹俎考》)。自古以来大同的战略地位非常显  相似文献   

2.
大同云冈石窟,历史上直接记录的文献很少,现存题记、碑碣不多。为了研究需要,该书采用编年体,从正史,佛乘、别史、野史、道藏、金石及笔记、小说中辑录与云冈石窟有关的资料。内容以  相似文献   

3.
大同与云冈 大同地处晋、冀、蒙交界,介于内外长城之间,自古属于边塞用武之地。大同,意取“世界大同”之义,因唐代大同军驻扎而得名。大同,古称平城,曾用代都、恒州、恒安、云内、定襄、云州、云中等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大同云冈石窟,历史上直接记录的文献很少,现存题记、碑碣不多。为了研究需要,该书采用编年体,从正史、佛乘、别史、野史、道藏、金石及笔记、小  相似文献   

5.
杨建峰 《文史月刊》2003,(10):28-30
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大同参观访问。那时,“文革”还未结束,国内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极不稳定。总理日理万机,肩负重任,又身染重病。因此,在总理陪同蓬皮杜到达大同的前十天,中央派出由时任中央警卫局局长兼8341部队政委的杨德中陪同邓颖超来到大同,对周总理、蓬  相似文献   

6.
《沧桑》1993,(2)
由大同出发西行20余华里,便是巍峨的雷公山与武州山之连麓。就在那武州山东麓,一条峡谷沿着十里河向西,进入一条险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武州塞。谷底奔流湍急的十里河在历史上称为武州川水。北魏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不仅记载了这条峡谷和其谷中的武州川水,而且也记载了隐藏在这武州塞中的一座大型石窟,这便是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对于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史学家们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始于北魏和平年间。然而,生活在云冈石窟脚下的老百姓们对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似乎并不大关心——那  相似文献   

7.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记西汉西北隅区域的县份,反映西汉初年阴山南麓的西安阳、九原等县都在汉朝的有效控制之下,说明秦末在西北边防线上的兵力虽然有所回撤,却始终没有放弃据守阴山长城防线,汉初继承的正是这一边界,而这一边界是沿用战国赵武灵王所修筑的长城防线。《二年律令·秩律》胪列的汉初县道名,还反映出秦九原郡一直延续到西汉初年,亦可印证秦九原郡本由战国赵九原郡沿承而来,其在阴山以南的辖界从战国到汉初从未变动。九原郡与其西面的云中郡一样,在秦汉两朝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抱病,陪同正在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到大同参观云冈石窟。[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4,(3)
提起云冈石佛,凡去过的人都会说:“石佛比山高,手在半山腰,耳朵能下棋,手心能摆席,”可那么大的庙,那么大的佛,为什么只有一个小庙门,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传说清康熙皇帝小的时候,多次听老师说过云冈石窟的宏伟和精美,便立下了亲访云冈、朝佛拜庙的夙愿。后来康熙继位当了皇帝,便独自一人来到大同私访。大同到云冈要走30里山路,康熙一边走,一边观光望景,到了云冈已是黄昏时分了。他向一个人打听,那人指着一个庙门说:“那就是云冈大庙。”康熙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果然看到了一个大门。走过去  相似文献   

10.
云冈石窟科技保护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 言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尤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风格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一页,是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于一体的民族瑰宝、人类遗产,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今天,它已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5世纪中叶(460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千余年来这座举世闻名的艺 一、建国初期石窟保护研究早在1950年,中…  相似文献   

11.
若干年前,曾去过敦煌莫高窟,戈壁中被风蚀尘掩的石窟早已辉煌不再,只留下黄土残壁撼人心魄,令人心酸。那年,朋友邀请我们去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云冈石窟,动身之前,心里一直疑虑,云冈石窟是否也这样?从山西大同向西16公里,便到了武周山麓,也终于邂逅了东西绵延1公里的石窟。原来,山西大同  相似文献   

12.
《沧桑》1994,(2)
封建社会的地方志,特别是宋元以后的志书,差不多都以人物为其最重要的内容。以大同现存的几部旧志来看,明张钦纂修的正德《大同府志》共18卷40目,其中人物为5卷6目,占全志的31%。清黎中铺纂修的道光《大同县志》共20卷67目,其中人物为8卷24目,占全志的35.7%。清胡文烨纂修的顺治《云中郡志》共8集14卷59目,属人物有4集8卷36目之多,占全志的一半。民国以来,多数志书注意反映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但对人物的记述仍然是志书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编写社会主义地方志,经济部类所占篇幅较大,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不少志书人物部分所占比例明显偏少。从目前已出版的市县志来看,《牡丹江市志》人  相似文献   

13.
大同思想是我国文化最珍贵的遗产。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继承了这份遗产,并将它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内容非常丰富。一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前,就曾宣称,“余之主张为‘大同主义’”。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有一个很长的形成过程,到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终于“发现”和勾画出远古最美妙的理想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相似文献   

14.
一、第5、6窟及其附窟 云冈石窟坐落在山西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是始凿于公元5世纪中叶的北魏皇家石窟。石窟被两条自然冲沟分东、中、西三部分,第5、6窟就在中部窟区的东边(图一)。  相似文献   

15.
自南宋嘉定七年(1214)高似孙在《剡录》(记《嵊县志》)首设大事记后,应其能运用自如地从纵向以时系事,简略勾勒出一地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大致脉络、独特风貌,逐渐被志人广为采用,成为志书的主要体裁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修志事业复兴以来,新编的各级志书多将大事记列为不可或缺的篇目。《大同市志·大事记》始自战国襄子六年(前475)至1985年,用2174个条目,选记了2460年间在大同发生的大事。其中战国至元朝198条,明朝130条,清朝126条,民国599条,新中国1121,洋洋十万言,蔚为大观。内容丰富,信息密集。地处塞外的大同,春秋时为北狄、楼…  相似文献   

16.
一、云冈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情况云冈位于北纬40°6′,东经103°9′,在大同城西16公里处,背依武周山,南临十里河,其北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故而西北风可长驱直入,冬、春、秋三季几乎终日风沙弥漫。石窟西、南两面是交通运输繁忙的公路,为联接市区和煤矿、郊区的几条主要干线之一,也是运输煤炭的主要通道。云冈地区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一带  相似文献   

17.
杨泓 《文物》2021,(8):62-80+1
鲜卑族在游牧生活中使用的毡帐形貌,可以从山西太原、河北磁县、河南洛阳地区发掘的北朝墓随葬陶骆驼驮载的帐幕部件窥知,而这种"穹庐"式毡帐的全貌则见于大同市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的陶质帐房模型以及大同沙岭太延元年(435年)破多罗氏父母墓壁画中。进一步联系发现,大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椭圆形平面、穹隆顶的窟形在古印度和中国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比云冈石窟建造为早的诸石窟中均未见到,应是云冈创造的新模式,表达了将象征皇帝的佛像供奉进鲜卑族游牧生活的传统居室——穹庐中。  相似文献   

18.
云冈石窟     
《中国文化遗产》2014,(2):45-45
正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石窟规模宏大,雕刻艺术精湛,造像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感人,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1961年3月,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云冈石窟的开凿并非偶然,她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联。印度佛教诞生于恒河流域,大约至公元前一世纪,在印度河上游形成了新的佛教圣地。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地区)为中心,产生了融古印度艺术与希  相似文献   

19.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 000余尊,石窟规模宏大,雕刻艺术精湛,造像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感人,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1961年3月,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云冈石窟的开凿并非偶然,她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联。印度佛教诞生于恒河流域,大约至公元前一世纪,在印度河上游形成了新的佛教圣  相似文献   

20.
<正>战国疆域不仅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还属于战国史的研究范畴。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攻伐频繁,疆域变迁剧烈,研究战国疆域变化有助于明晰各国在空间上的活动范围与动态过程,直观地了解各国盛衰、势力消长,甚至统一王朝形成的地理进程。因此,战国疆域研究对探讨历史疆域变迁、战国史有着重要意义。战国疆域的研究肇始于清代考据学兴盛之际,首先表现在对《战国策》地名的考证上,再到战国编年史的刊刻、战国疆域图的绘制,战国疆域的研究在地名、纪年、地图等方面开始扩展。民国时期,战国疆域研究继续在沿革地理基础上深入。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