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杜月笙,旧中国闻名上海滩的流氓大亨,他曾追随蒋介石。然而,他在晚年却寓居香港,拒绝与台湾国民党政府合作,而与中共方面密切联系,并策动了轰动一时的“中行事件”。这一事件使沉寂多时的杜月笙再次变成了“新闻人物”。也正因为“中行事件”,蒋介石对杜月笙恨之入骨,对他一再施加压力。一直到杜月笙死,蒋介石都对杜耿耿于怀。“中行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欲想全面了解此事,还须从杜月笙移居香港说起。  相似文献   

2.
1986年4月,大陆拍摄的一部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台湾“中央社”的香港负责人谢忠候在看完电影后立即打电话给蒋经国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部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的先总统(蒋介石)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蒋孝玉,是蒋介石的侄孙女,其祖父蒋介卿为蒋介石同父异母哥哥。1999年蒋孝玉在香港自创“蒋家菜”。她说所谓蒋家菜并不代表全部是蒋家人吃的菜,只能说是自己会煮的菜。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虽出身行伍,却热衷于“外语”。早年的蒋介石会说日语,对俄语也略知一二,可惟独不懂英文。其实,在蒋介石心中一直对英语有种向往与敬畏,虽然不懂,但无可否认他一生都和英语在打交道。虽然自己在英文上未有建树,但在其夫人的影响下,努力培养自己的子女学好英文,也算是了了他的“英语情结”。 蒋介石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经过两年的学习,蒋介石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日语。在香港的时候,蒋介石携“当时的夫人”陈洁如拜访当地著名侨界绅士李时敏。李时敏在带蒋介石到各处游览的同时,还教授他和陈洁如学习英文。但此时的蒋介石,还没有认识到作为国际标准语——英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卢沟桥事变爆发不到一个月,国民政府各种形式的对日和谈便开始了。这些和谈贯穿八年抗战的始终。其中以蒋介石、张群为背景,张季鸾本人及委托胡霖与日本在香港进行的和谈,便是上述和谈的重要部分。 张季鸾介入中日和谈是从“陶德曼工作”开始的。1937年11月5日,日本的“和平条件”经陶德曼转给了蒋介石。此后,蒋、陶开始接触。张季鸾作为蒋介石的特邀人物参加了会谈。经过讨价还价,蒋介石准备有条件地和日本达成和议。但由于日军逼近南京后增加了条件和日本政府缺乏议和诚意等因,和谈告吹。 蒋日议和之事传出后,舆论对蒋十分不利。张季鸾利用《大公报》于1937年12月5日、12月8日发表《德国调停之声》、《最低调的和战论》等文为蒋介石善后。文章中关于战与和的言论完全符合国民党、蒋介石在此事上的方针。1938年初,张季鸾接受蒋介石的委托去香港。关于此行的目的,他在出发前向王芸生交代工作时说:“我这次到香港去,是受蒋先生之托,去向敌人撒一把迷眼的沙子。”以此为起点,他往来于香港和汉口  相似文献   

6.
桂系军阀李宗仁胞弟李宗义,军官们尊呼为“二总”。由于“二总”领进私交很深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时同学、受蒋介石派赴四集团军总司令部搞特务活动的郑介民,致李宗仁的军机败露,“老总”被蒋介石罢免一切职务后逃亡香港。话,得从蒋介石被迫下野流亡日本归来,复出任国民党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时说开去。复职后的蒋介石,将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由他派送莫斯科中山大学学成归来、在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的郑介民,派为名为侍从官实为搜集情报的特务。1928年初,张学良挂出国民党政府的旗帜,蒋介石的天下表面上“一统”了。可是,国民…  相似文献   

7.
王芸生三碰蒋介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蒋介石所阅读的报刊中。《大公报》是必不可少的,他的办公室、公馆内和餐厅里,各放一份《大公报》,以备随时翻阅。《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曾向王芸生交底:“你在报上骂谁都行,就是不要碰蒋先生。”开始王芸生对这一劝告视若神明,加之1934年夏,王芸生应蒋介石之邀,到庐山为其讲课,蒋虔诚地称王为“老师”,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因此王芸生对蒋有过幻想,亦有为蒋开脱的言论。后来通过事实,王芸生对蒋介石的真面目有了些认识,那么在报上碰碰蒋先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香港随之沦陷,《大公报》香港馆被毁,总经理胡政之等人困在香港。这时已任总编辑的王芸生在重庆找到蒋介石的幕僚陈布雷,请他设法营救。陈很  相似文献   

8.
林莉 《文史月刊》2011,(3):28-31
从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到1975年蒋介石病逝台北,台湾海峡两岸经历了三次危机。 在此期间,海峡两岸秘使频繁往来。蒋方有著名资深记者曹聚仁,台湾当局“立法委员”宋宜山,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毛泽东也派著名爱国人士、国学大师章士钊先生三赴香港,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  相似文献   

9.
严家淦在蒋介石病逝7个多小时后便继任“总统”,他任“总统”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蒋介石遗体灵柩置于“国父纪念馆”。1975年4月6日凌晨2时,蒋介石遗体由士林官邸移至荣民总院。翌日,允许民众瞻仰蒋介石遗容。在蒋介石灵堂四周插了88根白蜡烛,正中供奉着蒋介石的巨幅遗像及遗嘱。灵前有5个用素菊缀成的十字架,正中一个为宋美龄的,  相似文献   

10.
1935年国民党内的倒汪迎胡暗潮——读台湾所藏胡汉民旅欧期间往来电报杨天石1931年2月,蒋介石软禁胡汉民,自此,出现宁、粤分裂局面。同年,发生“九·一八”事变,蒋介石被迫释放胡汉民。不久,胡汉民定居香港,领导以两广等省地方当局为代表的“西南派”,秘...  相似文献   

11.
1949年在中共的指导和协调下,一批聚集在香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央委员”、“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和其他人士开展了一个广泛的脱离蒋介石政权的运动,史称香港起义。香港进步报刊《华商报》、《文汇报》、《大公报》等在这一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1949年四五月间一批从南京、上海等地来港的国  相似文献   

12.
顾其生 《古今谈》2001,(3):23-23
1956年九十岁高龄的张元济老先生,已半身不遂,躺在病榻上,但还是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准备写信劝蒋介石归顺。他先写了一封信寄去北京征求好友陈叔通先生的意见。没几天,陈叔通回信说:“劝归顺书(致蒋介石书),可以交统战部寄香港转递,属为秘密。昨日因在毛主席座谈席上亦曾提到,云千万代为致念。”说毛主席也赞同他此举,他受到极大鼓舞。  相似文献   

13.
杜月笙的晚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初期,杜月笙拒绝日本人的笼络,化装逃离上海到达香港.蒋介石委任杜月笙统一指挥“孤岛时期”上海的抗日活动.一时间杜成了凌驾于“军统”、“中统”之上的“统统”.这期间杜指挥他留在上海“孤岛”的帮会力量协助“中统”、“军统”与日、伪势力对抗了一时,搞了些暗杀汉奸的活动.香港沦陷后,杜月笙逃到重庆,协助孔祥熙和戴笠合伙搞了个“通济公司”,即与日本方面做生意,贩运大后方缺乏的棉花  相似文献   

14.
张家康 《纵横》2012,(9):11-14
陈独秀:这是个人独裁性之自然流露 陈独秀所说“在广东的共产分子,大半是拿共产主义招牌,做了些三民主义的工作”,就含有多年积淀的愤愤不平的怨气。在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他已将蒋介石确定为“将来之敌人”,指出“推翻蒋介石是左倾口号,‘拥护蒋介石独裁’则是右倾机会主义”,“明知其为将来之敌人,或者是一年这些都是有所指的,那就是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为何要暗杀杨杰 1946年冬季的一天下午,蒋介石把“军统”特务头子毛人凤叫到南京“总统府”,吩咐道:“你必须派最得力的人监视杨杰,及时将他的活动情况向我报告。必要时,将他秘密干掉!”  相似文献   

16.
杨虎城在香港杨虎城(1893~1949),陕西省蒲城人,国民党十七路军总指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联手发动“兵谏”。“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强迫杨虎城辞去军职。1937年初夏,杨虎城以欧美考察军事专员的名义,乘“胡佛总统号”客轮...  相似文献   

17.
谁能想到身为国民党中将军长的覃异之曾在大革命时期参加了共产党。谁又能想到当蒋介石万分青睐于覃异之,准备着手培养提拔他的时候,他却舍弃高官厚禄,参加“香港起义”重踏归途“八十七年路不平,身经百战庆余生”正是《覃异之走过的曲折“之”路》所娓娓道来的。  相似文献   

18.
郭炜 《文史月刊》2009,(6):64-64
抗战期间,国民党一战区司令部有次发来一封密电,向蒋介石报告战况,文中有一“已派五军增援”句。蒋介石阅之费解,提笔批道:“五个军?第五军?”“遂命人将原件退回。  相似文献   

19.
何嗣珌 《纵横》2009,(2):33-35
1947年10月,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时在香港的李济深,发表《对时局的意见》长文,反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内战,并利用自己与国民党军队的关系,策动自己的老部下反对内战。中共南方局与李济深计议,准备争取十一战区战场起义,李济深即与时在北平的何其巩、余心清加紧联系。  相似文献   

20.
沈沉  岚声 《文史月刊》2003,(2):57-59
蒋介石恨得咬牙切齿1945年7月,一个驻华的外国记者向其国内发回这样一条快讯:“在重庆国民党军人中,部分中层军官企图发动的一场反对统帅蒋介石的政变,宣告流产……”消息见诸报端,立即引起哄动。这是咋回事呢?原来,这只不过是国民党高层派系之间勾心斗角的又一次短兵相接。1937年的“西安事变”中,在国民党军队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何应钦,自封讨伐总司令,企图轰炸西安,欲致蒋介石于死地然后取而代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对何应钦却耿耿于怀。1944年,据军统截获的情报称:“军政部内出现贬低领袖,褒扬何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