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顶级三重豪门之后袁缉辉教授是复旦大学的出名人物,在上海学术界也享有名望。他的出名原因很多,有学术上的,工作上的,家庭上的,最初,竟是由于他那复杂而有趣的出身。他的同学、同事谈起他,第一个反映往往是——他是袁世凯的曾孙!  相似文献   

2.
张道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民国时期,他是贵州籍在国民政府中膺任最高职务的人之一。政务上他曾任交通部次长、内政部次长、教育部次长,去台湾又当选立法院院长;在党务上担任过组部部副部长、海外部部长、社会部部长和中央宣传部长。除此外又担任过多种国民党内外的文艺要职。以至他在台去世后,报纸上多称其为反共的“文艺斗士”。然而,他的一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上,他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总之,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增加了我们今天对之进行评价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轮回的草原     
60多岁的琼乃是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夏玛乡垂琼村的普通村民,他像先辈们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草原上,和他的家人他的牛他的马在一起,他的根就在草原上。  相似文献   

4.
来经济所以前张闻天是一个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1935年1月—1938年9月,他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近4年,党中央的很多重要决定都出自他的坚持和主张,也出自他的手笔,在中共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在遵义会议上,他针对博古的总报告做反报告,批判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并亲自起草遵义会议决议。他不仅在军事上支持"新三人团"和毛泽东,而且在政治上改变了消灭富农的政策。他从国民党的报  相似文献   

5.
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感召力的救国理论,在这一段历史上,有位因其军事上政治上的丰功伟绩而遮掩了他在教育上大手笔的人,他便是东北“少帅”张学良。张学良与世纪同龄,经历了中国近代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件、西安事变直至之后禁闭55年,而且在他短暂而又辉煌的自由岁月里,张学良以他超人的个人魅力,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审时度势,力主建立东北大学,他执长八年,奠定了东北大学的极度繁荣,九·一八事变后又与东北大学共度沉浮。即使是幽禁半个世纪之后,他闭口…  相似文献   

6.
因死而生     
他在这个世界上刚刚活了4070天。2008年5月12日,他跟四川省绵竹市富新镇第二小学的其他125个同学一起被倒塌的教学楼压埋。绝望的刘孟英在废墟上扒到他小小的、冰冷的遗体时,她想起那个礼拜,儿子的英语得了全年级第一,老师都还没来得及奖励他。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珍惜时间到了几近苛刻的程度。他利用一切时间的"边角废料",会上、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步行时,脑海中都在不停地思考。他不敢放松一分一秒,不然就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在慢性自杀。  相似文献   

8.
陈云同志的一生是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者的一生。他在晚年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突出表现在他对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把握上,对党的重大原则的坚持上,对党和国家战略的深谋远虑上,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心上以及对个人的严格要求上。在党的建设方面,他思考最多的,除了搞好党风外,主要是如何端正思想路线、保证党内民主和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问题。在经济建设方面,他总是从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关注那些影响我们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加强宏观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时刻挂念人民群众的疾苦,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并力求在制订具体政策中加以体现。他在晚年依然保持谦虚谨慎、顾全大局、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光辉榜样。  相似文献   

9.
有这么一位活佛,文革期间还俗,结婚、生子,文革后又重新当上了活佛。他在废墟上重建了布绒那寺,收养孤寡老人、孤儿,对朋友仗义得更像一个大哥。朋友都喜欢去他那里,他的家被朋友们称为“港湾”。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早年的学医经历、人生体验等形成了他的医生思维模式,使他在《药》以及其他小说的创作中,题材上重在表现对社会病态的关注,语言风格克制、冷静、内敛,情节结构模式采用生病——救治——死亡,从而使他的作品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信念坍塌、碎片飘飞的年代,我们从《寻找天堂》中体会了作者王大卫,我们看到人类文明之旅上的一个志愿者。他构建了一个远离尘世(市俗社会)的生态环境,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站在历史、文化和人文的维度上,认识人类文明走向,他坚信自己寻找到了一个关于生命、精神与灵魂的丰富世界。这就是他心中至善至美的天堂。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清代史学有重大影响的史家 ,顾炎武在史书编纂上也有精到的见解。他把史家的主体修养与处理史料统一起来 ,并着重从史料的角度论述怎样才能撰写信史 ,一定意义上摆脱了历代“直书”受名教束缚的局限。在历史文学上 ,他主张辞主乎“达” ,即准确、生动、传神 ,而不在于繁简。他重视表志 ,认为表志在说明历史盛衰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涛因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成为明末清初画坛的一代革新者与引路人。他在艺术上的造诣达炉火纯青之态,是中国绘画界的一代宗师,同时也被称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他打破传统绘画的僵化模式,无论是在思想理论还是创作实践上,都开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新篇章,绘画风格别具特色、推陈出新,在艺术创作理念上更是入木三分、卓尔不群,适用当今。  相似文献   

14.
1989年12月27日傍晚,刘海粟偕夫人夏伊乔女士由美国洛杉矶飞抵台北桃园中正机场。他的许多上海美专老校友们立即迎上前去亲切问候,向他献上花环,热烈欢迎他的到来。随即他在旅台学生搀扶下,离开轮椅,登上有麦克风的坐台,在机场临时记者招待会上,开心地谈他“十上黄山”的乐事和感受。 在海老心目中,黄山是他创作的最大源泉和他艺术的最高圣地。因而他抵达台湾的第一件事,是要向同胞们诉说他以94岁高龄十上黄山,再次“拥抱黄山、吞吐黄山”的愉快经验。海老对黄山的痴迷起于73年前的1918年。在黄山瞬息万变的景色中.海老激发出大泼墨、泼彩的…  相似文献   

15.
60多年前在延安,王大化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抗日军民心目中的明星:他认真实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率先擂响延安文艺运动的锣鼓,为新歌剧创作开拓了道路。正当他在文艺的舞台上再创一番新天地时,不幸的是,1946年12月21日.年仅27岁的他就离开了喜爱他的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16.
马寿千的回族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寿千在回族史研究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回族》条目所撰写的条文中,反映了回族在祖国历史上的重大贡献。世纪之交,他任《中国回回民族史》(上)(下)、《中国民族百科全书》的回族卷副主编,做了一些工作。在纪念白寿彝先生时,突出地论说了回族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对于古代回族史研究,马寿千有一系列论著,在《回族人物志》等著作中,他的贡献是突出的。他的近代回族史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清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近代史上回族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和辛亥革命中的回族人民。此外,他和白寿彝先生一起,在回族家谱等的研究上也取得相当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孙阁 《旅游纵览》2013,(10):104-107
老将秦德,作品从未发表,他的大名却四海远播 提起“塞罕影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对塞罕坝有特殊贡献的秦德.说其有名,一是技艺,二是人品,三是他的聪明和勤奋.此前,他的作品没有一幅在媒体上发表过,但见过他作品的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老秦本人很瘦小,但他可以用两个苹果和一瓶水在塞罕坝上支撑一天、拍摄一天.  相似文献   

18.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10,(4):16-16
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  相似文献   

19.
在1955年的将官授衔典礼上,周恩来总理颁发授予萧克上将军衔的命令状.在这次授衔的55名上将中,萧克名列榜首.也许这并没有表明萧克戎马生涯的全部,授衔前毛泽东曾亲自找他谈话,对他说,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别人就不好说什么了.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萧克不仅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他还有着与同时授衔的共和国元帅们相处共事的特别经历.他长期在朱德、陈毅、彭德怀的麾下工作,做过罗荣桓、徐向前、刘伯承的直接下级,担任过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的副手,还两次出任林彪的参谋长.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穆勒在学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成才,是和他父亲詹姆斯对他的早期教育分不开的。他1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英语,3岁时又教他希腊语。他对孩子的提问从不发脾气。詹姆斯常在早上带儿子散步,路上常让儿子给他讲昨天读过的书,因此,幼年的穆勒读书时常常在卡片上作笔记,第二天早晨,看着笔记同父亲交谈。父亲听后,总是耐心地帮他修改、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