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峪关魏晋墓中有大量反映农耕业和畜牧业题材的砖画,这些图像生动描绘了社会生产的全过程。本文以耙地图、牧马图、滤醋图为研究对象,从农耕业、畜牧业、蚕桑业、酿造业等方面探讨河西地区魏晋时期社会生产状况。  相似文献   

2.
胡玉军 《丝绸之路》2013,(22):60-61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各种文化在这里融会贯通,其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引起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历史时期,各种文化艺术积淀为河西地区的艺术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尤其河西地区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为其绘画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对河西地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佛教石窟艺术、历史文化积淀等方面可开发利用的潜在绘画资源进行探究,通过分析艺术家对于河西地区绘画资源的关注角度,进一步凸显河西地区绘画资源发展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祁连山区牧户经济行为分析--以肃南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方雷  樊胜岳 《人文地理》2005,20(5):112-117
牧户作为牧区生产与消费等经济行为的微观主体,是畜牧业以及牧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因此,牧户经济行为与畜牧业及牧区经济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肃南县典型牧户经济行为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区牧户经济行为的特点,并运用已有的决策机制模型和经济学模型来分析牧户经济行为及牧户生产资投入与产出变化关系。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对政府引导调控牧户经济行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郝煜  孙琳钰 《旅游纵览》2022,(17):125-128
本文对河西走廊边塞诗歌文化旅游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有关边塞诗歌文化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边塞诗歌文化对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影响,接着针对河西走廊诗歌文化旅游发展在产品类型、文化内涵、开发模式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边塞诗歌文化的河西走廊旅游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河西走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城是世界性文化遗产,亦是人类文化遗产瑰宝与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河西走廊段长城保留了原始风貌,是中国长城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产价值。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界的发展趋势,本文紧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在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方面提出河西走廊长城发展策略,以期为河西走廊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城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古老沧桑的河西走廊长城在新时代散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长城是世界性文化遗产,亦是人类文化遗产瑰宝与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河西走廊段长城保留了原始风貌,是中国长城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产价值。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界的发展趋势,本文紧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在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方面提出河西走廊长城发展策略,以期为河西走廊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城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古老沧桑的河西走廊长城在新时代散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周友爱 《旅游纵览》2023,(12):114-116
红色旅游是一项以游览红色景点、感受红色文化发展为重要内容的旅游方式,同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其历史意义十分明显。西路军文化底蕴深厚,在河西走廊(简称河西)地区红色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首先概述西路军文化,其次指出河西地区基于西路军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再次阐明西路军文化推动河西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旨在帮助河西地区将西路军文化优势转变为红色旅游发展优势,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西在汉代以前的文明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华  李吉均 《人文地理》2002,17(3):75-77,89
文章首先从地理的角度论证了河西的农业形式的文明只能从乌鞘岭东边传播过去。在这基础上,结合乌鞘岭东边农业形式的文明的发展历史,从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了河西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可能性质,认为虽然有挟有那样生产技能的文化曾经传播到河西,但由于游牧社会生产方式的排斥影响,农业并没有得到发展,更没有进入农业社会。整个河西在汉代以前一直处于游牧社会,并发展着游牧文明。  相似文献   

9.
本从西域贡使如何进出嘉峪关、入关贡使的起送与存留、存留使臣在河西走廊的活动等三个方面阐明了河西走廊是明代边境贸易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之一,并指出,西域贡使为河西走廊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受到重创,与中原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相比,河西地区则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人间乐土.大量中原士大夫避居河西,为保存中原文化成果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为河西地区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在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大力宣导下,儒学在河西一带得到了广泛转播及长足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儒学在河西地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政治的进步,为以后北魏乃至隋唐时期文化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鲁临琴 《攀登》2013,(2):111-115
发展有机畜牧业是当今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三江源地区具有发展有机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分析了发展三江源地区有机畜牧业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三江源地区有机畜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河西简牍学百年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简牍发端百年来,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整理刊布缓慢、综合研究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河西简牍研究的开山之作——《流沙坠简》发表百年之际,本文拟对河西简牍学的发展情况作一简要论述,提出了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活跃讨论。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西北多民族多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分析,认为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文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取得一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形成河西走廊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复合体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陈鹏 《攀登》2003,22(6):57-61
本针对祁连县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困境和制约因素,提出走生态畜牧业的路子是祁连畜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治本之策,并结合实际论述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提出了一些与生态畜牧业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河西豪强大姓形成于两汉,兴盛于魏晋隋唐,对河西历史影响深远,因而成为河西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运用敦煌文书,碑刻文字、历史文献等资料,对两汉时期河西豪强大姓的形成、发展及其对河西政治的影响等问题作些探讨. 一、西汉河西豪强大姓的形成随着汉武帝在新拓展的地区设郡徙民政策的推行,河西由原来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逐渐变为以内地人为主体包括月氏、羌、匈奴等少数族的居住区。在中原王朝统一管辖下,封建生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自古土地肥沃、水草丰美 ,极具农牧之利。但由于气候等原因 ,干旱长期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农牧业的发展。人们渴盼水的滋润 ,把希望深深地寄托予水神。从河西人民许多讴歌水的作品以及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河西地名 ,我们能够体味出河西人相当浓厚的水神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17.
清代河西走廊建立了渠坝 ,进行农业灌溉。水利纷争是清代河西走廊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这种争水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同一流域上下游各县之间的争水 ,一县中各渠坝之间的争水。争水矛盾产生的原因 ,有自然因素 ,也有许多社会因素。水资源短缺限制了河西走廊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维护封建"大一统",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针,在思想文化领域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汉代统治者高度重视河西地区的开发,制定一系列开发政策,如设置河西四郡及属国、徙民实边、屯垦经营、修筑军事防御设施等。在经营河西地区的过程中,儒学随之进入,并在当地儒学起家的世族地主的带动和当地教育的推动下,儒学在河西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发展有机畜牧业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青海有着发展有机畜牧业的雄厚优势,由于诸多原因,青海的有机畜牧业发展较缓慢,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新时期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快推进有机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锁阳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军事关城和驿站,其东为嘉峪关,西为阳关、玉门关,是古代河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进的支撑基地,为国家的安全,民族的融合,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内地与河西地区农业、蚕桑业、丝织业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河西地区历史、军事、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