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熊伟杰 《神州》2013,(20):229-229
20世纪初的清末商事立法运动,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场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让当时的中国初步建立了商事法律体系,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立法实践经验。研究清末商事立法,分析其得失,可以为我国现阶段商事立法,尤其是商事法律移植,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熊伟杰 《神州》2013,(20):283-283
1990年开始,清末的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让当时的中国初步建立了商事法律体系,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立法实践经验。笔者通过对清末商事立法的背景,立法成果以及意义与局限进行分析与阐释,以希望对我国立法的完善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3.
1990年开始,清末的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让当时的中国初步建立了商事法律体系,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立法实践经验。笔者通过对清末商事立法的背景,立法成果以及意义与局限进行分析与阐释,以希望对我国立法的完善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4.
姜涛  沈厚铎 《中华遗产》2009,(9):114-123
中国古代刑律中酷刑充斥,且以封建礼教为立法思想,轻视法理。清末,列强就以“中国法律野蛮、落后”为借口,无视中国主权实行“领事裁判权”。那么,是谁将中国法律推向近代化?我们来掀开清末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商事登记法律制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军  白廷举 《攀登》2005,24(3):122-124
商事登记制度,是国家登记主管机关依据法律对商主体的设立、变更、终止资格进行确认的制度。当前,在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立法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改进并完善商事登记法律制度,既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6.
1901年1月29日,流亡之中的慈禧太后在西安颁布“变法”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清末教育立法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史学界对清末新政的评价尚存分歧,但不能不承认,清末的教育立法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清末的教育立法,林林总总,几乎涉及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与领域。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较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立法与实践互动过程的视角对清末民初的华侨宪政参与问题进行了回溯和研究,并总结个中华侨宪政参与的思想和侨务工作的现实借鉴。在清末民初宪政侨务的推进中,华侨作为特殊贡献群体,在体现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宪政参与问题上逐渐由清末参议权推进到民初代议权阶段。自民初福建临时省议会率先赋予闽侨代议权至次年3月第一届国会参议院华侨参议员选举结束,海外侨社掀起持续大半年的选举潮,在选举潮实践与立法"互动过程"的展开中,宪政侨务立法逐渐趋向于完善;个中探索亦为后世落实华侨代议权提供了多元方案选择的经验借鉴和教训启示。  相似文献   

8.
郭婕 《史学月刊》2000,(2):48-54
劳乃宣是清末修律中礼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他长期在基层做官,更能注意到传统礼教在国人法律心理中的广泛性和持久性。所以在改革法律的重心和程度上,他认为各国法律的起源和分类不同,其变法也不能趋同,应该立足本国国情,因俗治宜,保持各自的特色。劳乃宣关于法律特殊性的认识和主张,如果在清末修律中运用得当,就可以相应地减少清末修律中的盲目性,使新法在吸收旧有法律的基础上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与超前立法相比,更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性,也更符合法律持续性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日本1922年制定的《信托法》是亚洲最早的信托立法,但由于特殊的引资目的以及在需要整治信托乱象、严格监管信托业等背景原因下产生的该法,不仅以发展商事信托为着眼点,而且具有明显的强行法品格,严重影响了信托制度的全面发展。时隔80余年后的2006年,日本为了克服旧《信托法》存在的种种不足,实现信托制度的现代化,以全面修改旧《信托法》的方式制定了全新的《信托法》。我国现行《信托法》不仅主要参照了日本旧《信托法》等,而且同样是在关注商事信托发展的背景下出台的,依然存在影响信托制度全面发展的种种弊端。所以,准确把握日本新旧信托法更替的背景原因以及对法律的影响,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信托法制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文针对当今社会和学术界对清末国籍政策的认识偏差,依据原始档案和其他原始资料,参照当时各国国籍法和有关国际私法,对清末国籍法立法原则、特点、内在逻辑及政策成因进行专门探讨,并针对当前国籍政策的修改完善提出三点政策启示。清末国籍法中,父系血统主义色彩比较强烈,在坚持单一国籍原则的基础上,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双重国籍政策特性,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国籍法,对出籍、入籍、复籍限制更严。清末国籍法不同的法律条文间、立法原则间还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张力,在国籍法立法中,清政府既要通过血统主义吸引、掌控、利用华侨,又想采取单一国籍原则及其他措施防范一些不利局面。清政府之所以采取如此国籍政策,一方面是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国籍法的结果,另一方面是顾及本国国情和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清末中学教育是随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发展的。现代中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欧洲,清末中学教育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力求在全面搜集史料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展示清末中学教育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伍廷芳是清末倡导西法并切身践行改革第一人,在我国诉讼立法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使伍廷芳法律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四方面:一是西法东渐及近代维新思潮的影响;二是伍廷芳自身阅历的影响;三是治外法权的外部刺激;四是刑讯之争的内部争论。其促使了伍廷芳法律思想的形成,为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日本已形成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立法为指导、各能源专门立法为中心内容、相关部门法实施令等为补充的能源法律体系。为了保证能源法律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日本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日本能源立法及其执行的经验,对我国能源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商事信托法律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各国现行的有关商事信托方面的立法来看,人们的思维大多仍局限于民事信托中,从而使信托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本文试图从商事信托的概念、本质特征入手,通过列举有关信托财产的规定和商事信托的集团性等具体问题,提出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着眼于商事信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晏路 《满族研究》2002,(4):15-18
新个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民族立法的里程碑,总结了我国历史教训,借鉴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时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在我国立法体制中属于特殊地方立法,对国家法律,法规可以交通和补充。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更加突出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自治权,使其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胡汉民的立法思想与立法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素一 《史学集刊》2004,5(4):43-48
1 92 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胡汉民以孙中山先生“遗教”代言人身份 ,坚持旧三民主义 ,充分阐述了自己的建国、立法主张。他提出“以党治国”的训政纲领 ,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政基础 ;借鉴西方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经济立法原则 ,结合中国传统的“仁恕公平”的思想 ,提出“王道主义”的社会经济立法原则 ;还提出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民法、继承法的立法主张。在 1 92 8——— 1 931年担任立法院院长期间 ,完成了立法院的组成框架 ;任用高水平的立法委员 ;主持制定了大量的新法典、厘定了旧的法律、法规。他为南京国民政府六法体系的形成及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完备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徐建平 《沧桑》2008,(4):80-81
媒体立法的制定不仅直接关系到新闻、出版等部门的权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各界的言论权。在清末法律改革中,媒体立法建设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直隶地方社会不仅对当时《报律》提出改革要求,而且为了争取言论权,还与清政府进行过几次正面较量,《北方日报》案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此外,直隶社会各界为改订《结社集会律》、反对盗版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攀登》2016,(5)
商业使用人制度是随着商事活动的日益频繁而产生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我国现行的民商事立法对此都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为了更好地保障交易安全、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可以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借鉴日本等国较为完善的商业使用人制度成果,加快我国商业使用人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效应状况如何,与商事法制改革创新的力度有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面对农村市场问题中的农民、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入市”资格的商事主体问题,农村中的土地开发利用、山林等自然资源产品经营、招商引资的拓展、劳动力资本的运营等诸多的商事客体与内容问题,以及商事法律行为规范等,都需要从更新观念、修正法律制度、科学运用上做出一番努力。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在中西商贸领域,频频出现由华商商业行会倡导的对洋商的"停交"抵制活动.该种抵制活动,通常源于洋商破坏商事惯例及交易则例、赖欠货款、欺行霸市等损坏华商利益的行为,有时也因华洋商人分割市场、侵夺商利的市场竞争而起.它其实是一种扩大化的华洋商事纠纷形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也成为华洋商事纠纷的一种独特解决路径.而其在中西商务交往过程中的实践和运作,从经济层面来看,是当时中国被强行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过程中华洋市场仇恨的一种表征;从法律层面来看,则是中国商人藉本土商事习惯法与洋商进行斗争的一种自救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