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李雪 《神州》2013,(20):175-175
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哪个国家都必须以各种方式参加到这个全球化进程中来。不想偏离人类经济与文明的发展。从马克思对全球化的基本观点,对全球化的特点,全球化的可能的发展趋势的观点。马克思与全球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于文杰 《史学月刊》2008,4(3):94-99
1500年以后,凭借经济技术与历史空间的转换,世界历史以其特定的方式,构成了全球化语境.然而,由于全球化的存在方式更多地超越了历史思想与经济技术的界域,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将世界历史向着现代殖民扩张的方向推进,因此,世界历史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民族国家理论,以便消解作为意识形态的全球化问题,重建公正与平等的现代社会,使现代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走上多元均衡、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攀登》2016,(5)
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一度是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重点,英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和马克思的长期居住地受到他的很多关注。马克思研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却不局限于英国本身,还对它殖民地与附属国的境况做出分析。印度作为英国在亚洲殖民统治的中心,对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意义重大。马克思也就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及其未来结果作出过经典的论述,其中包含了马克思研究历史的一系列观点和方法,认真学习借鉴这些观点与方法于当代中国的历史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崔秀艳 《沧桑》2009,(5):112-1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顺应时代潮流,形成了各具特色又接力推进的全球化思想,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本文着重介绍了他们的全球化思想:邓小平的全球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个主要观点,即"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江泽民的全球化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动因、二重性、发展方向的论述;胡锦涛的全球化思想主要包含在他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他在19世纪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内容和这一新的世界观的阐发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源、前提和动因,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它所导致的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今天,人类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时代。经济全球化,只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景或结果,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6.
曹伟伟 《沧桑》2009,(1):174-174,178
近年来,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而来,现代组织所面临的是对知识人而不是经济人的管理问题,管理领域对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这种研究致力于组织与个体的双向心理期望,是一种追求自由思想的深层次精神生活与需要分析,符合和体现了马克思崇尚人类整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宗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特点及其局限性。然后,进一步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东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东亚发展模式与这次东亚经济危机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最后,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与变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支撑各个理论流派发展的阶级力量引领和影响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认清各个流派全球化发展观点的实质,抓住引领全球化发展的主流思想,确认无产阶级是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全球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以更好的促进和适应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既是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的整体结构,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的依次更替。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哪些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被称作“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坚持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论  相似文献   

10.
农业的全球化:大米贸易的警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全球化问题是国际和国内社会科学许多领域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 :全球化和世界体系是从近代开始的 ,这一体系以西欧资本主义为中心 ,向边缘地区、次边缘地区发散 ;或者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把世界划分为主宰国家和附属国家 ,等等。总之 ,这种观点认为 ,世界体系的中心是欧洲和北美。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对这一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提出挑战 ,认为整体的世界体系不是从资本主义开始的 ,它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 ;它不是存在五百年 ,而是五千年。他通过研究 1 6 40年的世界史 ,特别是围绕白银资本在一些国家所产生的作用 ,认为那个时候 ,世界体系的中心不是在西方 ,而是在东方。无独有偶 ,现任美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席彼得·考克莱尼斯也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但是 ,他论点的提出是建立在更有充分论据的基础上。他赞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对全球一体化产生了积极作用的观点 ,但是 ,他进一步认为 ,全球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他通过对世界一体化大米市场形成历史的考察 ,提出 :全球化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 ,它已有很长的历史 ;今天工业和服务业的全球化似乎是重复和再现很久以前农业全球化的现象 ;而且 ,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对国家的影响不是单方向的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对历史学提出了新的理论挑战,这就是究竟如何避免各种片面和局限,构建科学和系统的世界历史阐释体系。这一时代要求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和演变的内在规律,为我们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它通过深入揭示生产力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历史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支持,并且为当代的世界史或全球史的研究和编纂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2.
李学智 《史学月刊》2022,(3):125-130
<正>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学界长期、持续关注的问题,但具体认识歧见鲜明。笔者兹就不同观点尝试进行辨析,略申己见。一 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与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有五种和三种的不同论述,应该说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或是以不同视角分析论述社会形态问题而作出的不同表述,均表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问题的认识。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及其社会形态演进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3.
马众  朱鑫琳  张克阳 《神州》2012,(2):207-207
自然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理论中对自然生态观进行过深刻的论述,本文重点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生态观的主要观点。以及目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各国经济联系愈加密切 ,东南亚华人卷入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对华人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展望未来 ,东南亚华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加入WTO后 ,给东南亚华人来中国创业带来商机 ,东南亚华人与中国的合作与交往会更加密切 ,华人经济作为当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在参与东盟、亚太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研究西方社会和社会历史,并比较研究西方的哲学、法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反过来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现资本主义的经济秘密——剩余价值,写成《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工人阶级解放提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6世纪启动的全球化进程,在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日趋显现出新的形态与强劲走势,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与探讨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将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依据,就全球化的历史演进做出理论与实践的解析,并指出全球化的历史意义是促进世界大同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与外部关系、内部体系及具体实践的关系等方面讨论了应以开放的、发展的观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借鉴《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阐述。最后在当代西方工人阶级扩大的背景下,从社会地位的提高、人性的复归和审美的超越等方面分析了工人阶级对异化的反抗。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环境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虽然科学但是已变得非常狭义,用它无法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决定问题。我们需要在新情况下研究新问题,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作重新思考和认识,是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艳春 《神州》2012,(23):111-111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高校陆续开始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国对西方经济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排斥、借鉴和大胆吸收与利用的过程。由于这门课程在中国的历史较短,其中很多观点又与中国传统信奉的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观点迥然不同,使学生产生了很多困惑。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涉及了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又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然而,《西方经济学》又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影响到其他后续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因此,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人文地理》2000,15(5):34-38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改革开放使中国及时赶上经济全球化的高潮,对外贸易则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本文在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表现出对外贸易额迅猛扩张、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不断深化的外贸体制改革以及波动之中的贸易条件等特征。展示了中国对外贸易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格局,无论国内对外贸易的分布还是主要贸易伙伴的构成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说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并分析了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经贸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